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24 2
2007-05-17

基于人口视角的中国经常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是个专业名词外行人听了觉得高深莫测,但是被它所测算的真实的经济事件通常都广为人知,如温州制鞋商的皮鞋、温州打火机,江浙服装贸易、广东电子制造产品、台湾IT产业。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认为经常项目顺差发生同时就意味着顺差国向别的国家发放贷款,那么经常项目顺差也就是出口大于进口为什么会发生?在什么条件下一国的居民选择向别的国家居民发放贷款,使得本国的产品得以销售出去?

我们先考察一个两国两时期的开放经济模型,假设是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而这两个国家的生命周期只有两期T1 时期和T2时期。在第一个时期T1 开始时,A国拥有一定的生产要素F1 同时B国拥有生产要素F2 ,我们不考虑生产技术的因素假定当F1 大于F2 时A国生产的产品价值量P1 大于B国的产品价值量P2 ,如果两国之间要进行完全的交换,那么对A国而言因为P1 大于P2 所以产生了出口大于进口的一个差额,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A国有经常项目顺差。

根据模型我们可以知道之所以产生了经常项目顺差是因为A国的产品价值量比B国的大。那么B国的产品价值量不足以抵消进口A国产品的价值量,此时A国为了避免多余的产品闲置浪费,就允许B国在未来的时间T2 用货币或者其他形式偿还在T1 时期多消费的产品价值量。这样一来在时期T1 就产生了A国对B国的贷款,同时A国的多余产品也得以销售出去。

由上述的理论模型回到我们的现实经济世界。古代丝绸之路是个所有中国人都不会陌生的名词,在唐代代丝绸之路的交易达到了一个顶峰。那是一个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引以为荣的年代,无数的客商云集长安,中国的日用生活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东亚欧洲腹地,东亚欧洲的金银财宝则不断的运来中国,这造就了一代帝国的繁荣。交易最昌盛的年代一磅丝绸的成交价是十二两黄金,罗马的皇室不得不以有伤风化为名禁止穿着丝绸衣裳,为的就是减少黄金白银外流而造成国力衰减。我们无法考证在唐代的国际收支是否是顺差,但是很显然当时国内的丝绸生产一定是有剩余的,否则国内丝绸在本国内消耗就可以了。那么有剩余的丝绸生产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本都有剩余,生产需要投入各种生产的要素,只有必要的生产要素得到满足生产才能得以延续。

我们把目光转到现代,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已经持续了十一年了,是什么因素支撑着中国十一年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经济学是用来解释世事的,众多的经济学家为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的原因不断探索,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而本文认为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于中国人力资源的富余。

一个国家可作为生产要素的先天禀赋有很多例如:劳动力人口、科学技术、矿产资源、上一代积累下来的资本等等。而中国自1949年解放以来首先技术是落后的,资本是缺乏的,资源就人均占有量而言是贫乏的,唯一富裕的先天禀赋就是人口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中国劳动力人口是怎样变化的呢?一方面,这要从国家的工业化改革开始谈起了。农业人口的减少表明了中国有了更多的可使用人力资源,庞大的人口需要进行生产来换取自己生活所需的物品。中国生产量满足了国内的需求之后就必须要出口,国内的出口需求来源于庞大劳动力人口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普及使得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迅速提高,高素质的劳动人口有了更多的生活需求,这部分人口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国内的生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是经常项目顺差得以持续的动力。

在现代的法制社会,经济个体只能通过参与社会的劳动分工来获得必要的生活资源,物竞天择的规律迫使他们进行生产,而某种资源富余的国家或区域在特定的阶段一方面形成了生产的剩余,另一方面就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涌入迅速,资本作为另一种生产要素当然也是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之一,然而资本的流入无非是看中了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换句话说资本的流入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更极端的说,即便外资不流入中国,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贸易顺差依然会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现代金融业未产生之时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金融业的发展不但使得个人可以通过融资将明天的钱拿来到今天花,也使得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发行债券解决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此一来,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就不再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了。

中国目前的出口贸易还是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加工制造行业,这些行业通常被称之为接单工业。张五常老先生在一篇名为“接单工业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的经济散文中写到:接单工业对中国经济重要性远胜外资,没有外资中国经济不会停滞但没有接单工业不行;接单工业是站在中国工业发展的边际。乍读之下不甚了然,什么是工业发展的边际呢?细想之下,这应该是指中国的接单工业是衔接中国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那个点,在这一点上发展经济能够使得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获得最大的边际效率。

美国近年来不断的指责中国的巨额顺差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在我完成了本文之后颇觉得这样的指责让人啼笑皆非;中国的顺差是人力资源过剩造成的,为了使得十三亿庞大的人口可以获得世界正常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必须多生产,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使然,是不可改变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人是自私的,那么放大到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可以说一个国家也是自私的。在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中认为这自私的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自私他就终究会被这竞争的社会淘汰,同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利要求别的国家放缓经济发展以满足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7 23:21:00
本人原创,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五月的一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7 23:31:00

我觉得有个问题...国外的政治压力不会因为中国人口多而减少..另外..本币升值造成的储备贬值也不会因为人口多而有所变化..

个人认为中国的外贸顺差应当以一个国家为标准..如果说人均..97年那会儿香港的人均外汇储备应当是很高的..但是对量子基金的抵抗也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才成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