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44961 357
2007-05-18
我心中的高鸿业老师

       收到好友YT短信,说高鸿业老师已于早上九点驾鹤西去。心情很沉重。昨晚开始,北京一直狂风大作,上天也似乎在预示着一颗巨星的陨落。

       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最初是读着高老师的两册《西方经济学》进入经济学的殿堂的。虽然到人大求学时,高老不授课已久,但讲台上活跃的基本都是他的学生。很多后辈老师经常以高老作为自己的楷模。自入人大5年了,耳濡老师的高风亮节,对老师的感情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我有幸曾与高老师有过一面之交。那是05年5月底,诺奖得主Nash等洋大师光临人大,当时学校邀请了部分老师代表作为听众参加论坛,高老师是其中一位。可能是出于对洋大师的礼貌,主持人并未介绍到场的人大教师代表,所以那次论坛大家基本不知道高老师到场了。我是在论坛结束后退场时发现高老师的(曾经见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当时大家都去欢送John Nash、Sala-I-Martin、Woodford了,庞大的欢送队伍包括我们的校长、副校长、院长,以及一大帮疯狂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高老师,一个人孤零零的,脊柱严重畸形,缩成一团,很不起眼的一个小老头,正吃力的走向逸夫门外。实在看不下去,我上前去扶住了老师的手臂,“高老师,我扶你一下吧”。“不用,谢谢。”老师很礼貌又严肃的阻止了我的好意。我当时一惊,很尴尬(我感觉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礼节性错误)。高老师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严厉,又回过头来缓缓地说,“我自己能行的。”便毅然继续往前走。目送老师离开,我能理解此刻他的心情。不是因为被冷落和我的搀扶,而是深深忧虑中国经济学的未来。是继续这样唯“洋大师”是瞻,走西方经济学之路,还是开拓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我想,高版《西方经济学》章后评语沉浸了老师对中国经济学未来的拳拳之心,而我们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还谩骂。真是不应该啊

      之后在人大校园曾经多次遇见高老师。仍旧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提着一大袋东西,或者是水瓶什么的。这几次,我都没有上去帮忙了,因为我知道老先生孱弱的身躯里孕育着一颗无比独立和强大的心灵。这是真正的勇士!在人大,经济学教师们继续给学生讲高老师的高风亮节,”不唯利”、“不图名”,“家里除了书几乎没值钱的”等等... 我想高老师的精神会在人大一代代流传,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仙人已逝,痛惜之余,吾等晚辈当在老师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努力学习、批判、吸收,以追求中国经济学的美好未来。

      最后,作挽联,悲痛悼念我心中的高鸿业教授:"一支粉笔两册汗青三尺讲台纵论四方经济天地,五洲游学六艺德馨七藏韬晦挥写八旬勇士人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18 00:03:00

希望同学们不要抱怨高老师的课本深奥,其实他的书是一种有意义的大综合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8 00:08:00
恩,我赞同楼上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8 00:08:00

作为一名上财的学生,当年是读着高老师的教材入的门,这个名字是我辈中人难以忘怀的。

老人家最让人感动的是年老后仍然能坚持学习坚持读书。

我记得2004年曾经看到一篇采访高鸿业的报道文章,讲述他以83岁高龄坚持每周去一次国家图书馆看一天书。记者问他为什么还这么卖力气,他回答道:“萨老(指萨缪尔森)今年已经虚岁九十,尚且关注经济学界的动态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挑起论战,我这么年轻,当然要向他那样学习。”

老学者们的严谨态度,永远值得后辈学人学习。

沉痛悼念高先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8 00:28:00
消息是真是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18 00:29:00
确实,当时就是抱着对经济学傻傻的冲动,懵懵懂懂的翻着高老师的书,走进了经济学的殿堂。我不是军人,但是我希望向高老师敬一个礼,向小时候戴红领巾时那样虔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