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好友YT短信,说高鸿业老师已于早上九点驾鹤西去。心情很沉重。昨晚开始,北京一直狂风大作,上天也似乎在预示着一颗巨星的陨落。
       其实对于我们这一代,最初是读着高老师的两册《西方经济学》进入经济学的殿堂的。虽然到人大求学时,高老不授课已久,但讲台上活跃的基本都是他的学生。很多后辈老师经常以高老作为自己的楷模。自入人大5年了,耳濡老师的高风亮节,对老师的感情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我有幸曾与高老师有过一面之交。那是05年5月底,诺奖得主Nash等洋大师光临人大,当时学校邀请了部分老师代表作为听众参加论坛,高老师是其中一位。可能是出于对洋大师的礼貌,主持人并未介绍到场的人大教师代表,所以那次论坛大家基本不知道高老师到场了。我是在论坛结束后退场时发现高老师的(曾经见过他的照片,所以认出来了)。当时大家都去欢送John Nash、Sala-I-Martin、Woodford了,庞大的欢送队伍包括我们的校长、副校长、院长,以及一大帮疯狂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高老师,一个人孤零零的,脊柱严重畸形,缩成一团,很不起眼的一个小老头,正吃力的走向逸夫门外。实在看不下去,我上前去扶住了老师的手臂,“高老师,我扶你一下吧”。“不用,谢谢。”老师很礼貌又严肃的阻止了我的好意。我当时一惊,很尴尬(我感觉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礼节性错误)。高老师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严厉,又回过头来缓缓地说,“我自己能行的。”便毅然继续往前走。目送老师离开,我能理解此刻他的心情。不是因为被冷落和我的搀扶,而是深深忧虑中国经济学的未来。是继续这样唯“洋大师”是瞻,走西方经济学之路,还是开拓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我想,高版《西方经济学》章后评语沉浸了老师对中国经济学未来的拳拳之心,而我们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还谩骂。真是不应该啊
      之后在人大校园曾经多次遇见高老师。仍旧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提着一大袋东西,或者是水瓶什么的。这几次,我都没有上去帮忙了,因为我知道老先生孱弱的身躯里孕育着一颗无比独立和强大的心灵。这是真正的勇士!在人大,经济学教师们继续给学生讲高老师的高风亮节,”不唯利”、“不图名”,“家里除了书几乎没值钱的”等等... 我想高老师的精神会在人大一代代流传,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仙人已逝,痛惜之余,吾等晚辈当在老师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努力学习、批判、吸收,以追求中国经济学的美好未来。
      最后,作挽联,悲痛悼念我心中的高鸿业教授:"一支粉笔两册汗青三尺讲台纵论四方经济天地,五洲游学六艺德馨七藏韬晦挥写八旬勇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