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
财经网 2012年10月10日
“5年前,外资方还是挤破脑袋想获得中国基金公司的股权,如今似乎世道已变。”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财经》综合报道】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继金元惠里前股东比利时联合银行主动退出中国基金业之后,ING成为第二例主动退出中国基金业的外资方。由此,2002年年底成立的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将成为纯内资公司。
10月9日,招商银行公告称,董事会同意招商银行以约6356.8万欧元的价格受让荷兰投资(ING Asset Management B.V.下称ING)所转让的招商基金21.6%的股权,受让后其持有招商基金的股权比例由33.4%提高至55%,成为控股股东。
同一天,招商证券也公告,将以3443.2万欧元的价格受让荷兰投资所转让的招商基金11.7%的股权(2457万股),受让完成后公司持有招商基金股份由6993万股增至9450万股,股权比例由33.3%提高至45%。
“5年前,外资方还是挤破脑袋想获得中国基金公司的股权,如今似乎世道已变。”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事实上,早期的合资基金公司多有外资股东参与经营管理,而招商基金则是当中典范。
招商基金在年终总结中曾提到ING的作用:“完成了对ING的投资研究技术从借鉴向实战使用的过渡,包括PFG初选股票库,SRS股票评级,IRS行业配置,模拟组合,风险管理,组合投资等。”另有,在充分借鉴ING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开发模型PDM(Product Development Module)等等。
至今,招商基金仍留有众多ING的“遗产”:比如招商基金的风控系统是其协助搭建的,至今招商基金尚未出现“老鼠仓”这类恶性丑闻;投研方面ING将联邦模型引入招商基金,该模型至今仍被招商基金投研团队采用。
此外,在招商基金的一些业务范畴,亦有ING的身影。比如招商基金的QDII基金也有找ING做投顾。
但ING对招商基金的影响力,整体上在淡化中。早期的招商基金有多名ING派驻的高管,常务副总澳籍的战龙、副总澳籍高亚华,以及新加坡籍的投资总监陈进贤。但在2008年之后,招商基金已无一名ING派驻高管。两者的合作更多是在业务层面展开。
今年以来,外资撤出国内基金公司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出问题不得不放弃中国业务。ING如此,英杰华亦如此,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英杰华的股价下跌30%,而公司前任CEO莫斯大肆扩张的“价值倍增计划”进展不佳,该公司的传统业务也节节败退,与中原证券合作成立的基金公司股权最终被出售。
另一方面,国内基金公司经营每况愈下也是重要原因。金元证券与比利时联合银行的分家正是如此。2006年金元比联成立以来,未曾盈利。截至2011年12月31日,金元比联旗下共七只基金产品,份额合计11.74亿份,资产规模合计9.7亿元。而基金公司的盈利线已经上升到80亿元-100亿元。最终,比利时银行折价抛售持有金元比联的股权。
在2012年之前,也有不少外资退出案例,但都是为了满足“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而被动退出。但2012年,外资的退出全部是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