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7378 43
2007-05-22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colSpan=2>
<P align=center> 林少宫教授专题——梁晶工作室与人大经济论坛合作推出 <br></P>
<P><STRONG><FONT size=4>写在前面</FONT></STRONG></P>
<P><FONT size=4>    有一种职业叫教师,有一种品质叫奉献,有一种收获叫敬重。这三点在林少宫教授的身上得到了完美与和谐的统一。 <br>    不求扬名立威于海外大学讲堂,无心纵横驰骋于国内名利疆场,50多年来,林少宫教授一直孜孜以求,默默耕种在中国经济学教育这片沃土上。他不仅身体力行,为中国经济学发展贡献智慧,更为可贵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甘为人梯,倾注毕生精力培养人才,却不图回报。 <br>    洞察人才,伯乐难求。林少宫教授以敏锐的眼光发掘经济学可塑之材,悉心教诲,尽心提携。在他的培养下,他所任教的华中科技大学涌现出了一大批活跃于世界学术前沿的经济学者,包括田国强、谭国富、宋敏、艾春荣、徐滇庆、李东等。林少宫教授培养的学生,几乎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到海外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中国学生,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中外经济学交流的桥梁。林少宫教授的远见卓识缔造了中国经济学界广为传颂的“华中科大”留学现象。 <br>    尽管自己学术成果丰厚,林少宫教授从来淡然处之。真正让他欣慰和自豪的是他的一个个优秀的学生不断向他报告成长的讯息。喜看桃李芬芳,在这一时刻,林少宫教授收获的是包括他学生在内的全社会人的敬重。 <br>    林少宫教授的事迹感染着每一个从事经济学教育的工作者,它已经不再是林老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代表,一种崇高的现象。从林少宫教授身上,后继者可以学到太多的东西。</FONT></P></TD></TR>
<TR>
<TD colSpan=2><FONT size=4></FONT></TD></TR>
<TR>
<TD><STRONG><FONT size=4>策划宗旨</FONT></STRONG></TD>
<TD><FONT size=4></FONT></TD></TR>
<TR>
<TD colSpan=2>
<P><FONT size=4>我们希望这些发自肺腑的文字能加深年轻一代对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敬仰和尊重,希望中国经济学界能够有更多像林少宫教授一样的先生、伯乐和人梯,早日让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跻身世界前列。也希望网友们积极给林老留言。 </FONT></P>
<P><FONT size=4>详见梁晶工作室林少宫专题网页</FONT><a href="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php" target="_blank" ><FONT size=4>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php</FONT></A></P></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4:45: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2 09:06:00
感 念 师 恩 —— 记我的导师林少宫教授
田国强

119093.jpg

作者田国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教授、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研究方向有经济理论、激励经济机制的设计、转型经济学、中国经济、货币理论、数理经济学、对策论、动态最优化理论、国际贸易等。在这些领域中,有七十多篇英文论文在欧美主要经济学和数学学术期刊上发表。在对1990-2000年全球著名1000名经济学家的出版物与被引用次数进行中分别第282位与第504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分别为第4位与第6位,收入《经济家名人录》(《Who is Who in Economics》)。

梁晶工作室策划为林少宫教授制作一个专辑,感谢林老为中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卓越贡献,特邀请我和林老其他一些学生,就林老的贡献、品德,和与他的师生情谊等谈谈自己的感念。作为林老的学生,我非常感谢梁晶工作室这个创意,它将可以让广大学生及社会大众了解和崇敬林老的事迹。

1977年5月,我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名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师资班学习,随后又转到数学师资班,并在1980年9月有幸成为林少宫教授的首届经济数学研究生。从此,我便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意,我们至今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未间断。这么多年来,老师的为人为学一直是我做人、做事的楷模,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一直激励着我在求学和工作生涯中前行。

林少宫老师今年85岁高龄,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赴美留学,先就读于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后又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讲授统计学、经济学原理和美国经济史。1954年,他谢绝了当时统计学界、经济学界、数学界公认大师霍特林教授的工作邀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向教育部报到。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在建国后的28年中,现代经济学一直被视为是“庸俗”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诡辩的资产阶级学科,经济学出身的林老师回国后不能教现代经济学,也就只好被分配到华中工学院数学教研室从事数理统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期间钱学森教授曾力邀林老师去北京工作,被爱才如命的教育家朱九思老校长强留下来)。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依然兢兢业业,为数理统计在我国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他1963年出版的《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填补了当时国内的空白;在统计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他推广了正交试验设计,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现代经济学开始在国内逐步得到重视和推广。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教授率领美国经济学家代表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为期7周的“经济计量学讲习班”,这成为中国数量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顶尖华人经济学家邹至庄教授、刘遵义教授及肖政教授就是当时讲习班教授团的成员,国内总计有100名左右的经济学者得到了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培训。林老师和李楚霖老师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并担任翻译工作。华中工学院从而成为国内最早开始现代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高等院校之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成为华中工学院首届经济数学研究生,给我们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有张培刚教授,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有林少宫教授,讲授数理经济学的有李楚霖教授。

林老师具有前瞻性的教导,为我后期在学业上的进一步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当时的学习条件很差,几乎没有什么教材,所用的几本关于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教材都是林老师从国外访问后,带回来的影印本。通过对这些原版教材和专著的学习和钻研,我很快了解到了学科的一些前沿知识,并且由于在国内较早地使用外文教材作为铺垫,为我出国后高效率的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在林老师的悉心指引和传授下,我成为恩师第一个毕业的研究生,并由此开始踏上了研究现代经济学的不归路。我的硕士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内容是经济计量模型的识别问题,就是在读了老师从国外带回来的,由国际顶尖杂志计量经济学杂志(Econometrica)主编、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费雪(Franklin Fisher) 教授写的专著“Identification Problem in Econometrics”之后所写的。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硕士论文写作及日后做研究都具有很大影响,老师对我的硕士论文无论是从开题,内容,文字都给予了非常详细地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发展和推广了计量经济学文献中关于联立方程组识别问题的已有结果,我至今还保留着老师为我写得满满一大页的评语,不能忘怀,一直都给予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篇论文当时曾寄给费雪教授,获得了他的好评,并给予了长达三页的评论,这使我对做研究的信心大增。此外,我还利用硕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发表了三篇英文和一篇中文论文。我能在硕士毕业后成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生,与这篇硕士论文有关,与林老师及张培刚教授和李楚霖教授的联合推荐也是分不开的。

在求学美国期间的一个小插曲也使我十分难忘。当时我们四个中国留学生合租了一间两居室的公寓,床垫、家具都是用别人搬走而扔掉的。其实在美国捡家具是一件正常的事。结果消息传到了华工的数学系,有的老师就说,田国强很潦倒,捡了一个床垫睡觉,田国强混不下去了。老师听到以后很生气,他说:田国强有困难也是暂时的,我相信他一定能克服。我听说了以后很感动,非常感激老师对我的充分信任。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学得最好,不让老师失望。

林老师对于学生的悉心培养和关爱之情不光于我如此,对他所有的学生都是这样。从教50多年来,老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真正是桃李遍天下。其中,仅出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就有数十名之多,包括现在国外担任教授的徐滇庆、方振民、艾春荣、谭国富、宋敏、刘安平、石寿永、文梅、尹东平、刘立群、李东等,造成了被经济学界称之为奇特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家群现象”。

老师在做人做事方面同样为我们这些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从未向学校提出过个人要求,却总是极力提携他的学生和帮扶他的同事。林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不图名,不图利,并通过他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事实上,正是由于老师的这些人格魅力,使得我们这些学生都跟他建立了亦师亦友、亦父亦子的深厚情谊。

听到自己的学生在外面取得成绩是林老师最开心的事。每当我有什么成果发表,老师总是比我自己还高兴,不时向别人提及;而我有什么事情,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老师总是第一时间去帮助解决。我和老师及师母直至他全家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我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博期间和刚到德州A&M大学工作期间,老师和师母曾两次到我家小住几个星期,我们如同一家人般亲密。

2001年夏天,我、徐滇庆、艾春荣、谭国富、宋敏、文梅等林老师的十多个学生专程从世界各地回到母校,并邀请了多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为祝贺老师从教50周年及80华诞而特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 “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前沿发展”系列讲座,大家介绍了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前沿的最新发展及各自的研究成果。最后,讲座论文被编集为《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论文集,这个论文集的作者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J.赫克曼(James J. Heckma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L. McFadden),曾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和欧洲经济学会主席的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法国图卢兹大学的金-亚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教授(现已过世),海外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现已过世)、邹恒甫以及林老师的学生艾春荣、谭国富、宋敏、刘安平、石寿永、文梅、李东等在海外任教的教授。此专辑于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祝贺林老师80华诞。

如今,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师,对于数量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依然十分关心。他不仅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而且对于年轻学子的经济学教育也比较关注。在近年的一次访谈中,他曾提到:要解决数量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根本办法还在于教育。我是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的。我们要教会年轻一代切勿脱离中国经济的实际,用你在微、宏观经济学中学到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你所研究问题的模型,然后寻找最先进的计量方法去计算。”老师的建议真可谓一语中的。

虽然老师出身名门望族,师母也是(其父亲担任过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省主席),但老师和师母的个人生活却极为节俭,家里至今还是50多年前的家俱,但在助学上却极为慷慨。2002年,老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L.?麦克法登共同发起设立了麦克法登—林少宫经济学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德优良、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不仅将他的著作稿酬等32000元捐赠为奖学金,还动员他的三个儿子和学生为此捐赠。

老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拉的一手好小提琴,网球打的也非常好,老师这方面的手艺我是永远也学不上了,幸好谭国富师弟比较全方面地接了老师的班,也打得一手好网球。记得99年夏天回母校,老师亲自叫我打网球的情景,还邀上张卫东教授的夫人一起教我,可惜我这个弟子太笨,学不会,让老师累着了,在中午有空调的餐馆可能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再加上当时老师为粱晶所力邀翻译一本古扎拉蒂的近120万字《计量经济学(Basic Econometrics)》一书累了大半年,结果大病了几个月,让我至今都感到深深的歉意。

追随先生的脚步,我也于2004年加盟上海财经大学,开始了在上海财大筚路蓝缕的现代经济学教育科研改革。这与多年前老师在华中工学院进行的经济学教育科研建设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老师对我在上海财大的改革事业也非常关心。我将以老师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作出一份贡献,这应是我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而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对祖国的热爱,对经济学教育事业的追求,对晚辈学子的提携,以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将一直激励我前行。

在此顺祝林老师和师母健康、长寿!

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_2_tgq.ph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02: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9:09:00
林少宫老师与经济学研究生培养
谭国富

119095.jpg

作者谭国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谭国富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拍卖机制设计理论与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微观经济学等方面,曾经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近30篇论文,包括经济类的顶级期刊Econometric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谭国富教授还兼任世界诸多研究机构的高级顾问。

梁晶工作室希望林少宫教授的学生写一些文章,回忆林老的事迹,以回顾和总结他对中国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卓越贡献。我是林老师早期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时间中,他对我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无论我后来留学美国,还是在加拿大、香港和美国任教期间,林老师都在学习、研究和生活等各方面谆谆教导,使我受益匪浅。我对老师的个人品行、学术修养和人生追求都非常敬佩!现在我从事和林老类似的经济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希望借此机会,通过我和老师交往的亲身经历,总结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部分经验,以供借鉴。

1982年,我考取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专业方向是计算数学。入学后,才获知指导教师已调离。我有幸转投林老师门下,成为他培养的第二届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我们那一届有六位学生,都是数学系毕业,基本上没有经济学基础。当时林老师面临的挑战是,在客观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高水平和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并迅速提高我们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即便在当前,成功培养高素质经济学研究生仍然是经济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现在回想起来,在80年代初经济学教育背景下,在西方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林老之所以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主要在于他没有任何私心,完全从学术研究和学生培养角度出发,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当时,他尽可能借鉴国际上经济学教育理念,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来制定培养方案和措施。总结起来,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注重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

我们的专业是数量经济学,大家又是数学系毕业生,经济学几乎一片空白。针对这种情况,林老因材施教,首先强化对经济学, 尤其是现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当时,田国强师兄毕业后正准备去美国深造。林老让他给我们六位同学集中授课,用几天时间讲授了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教材。这使我们迅速了解到一些现代经济学基本知识。

之后,林老安排了详细的经济学课程。他和张培刚老师一起聘请武汉大学很多著名教授,包括谭崇台教授,为我们讲授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涉及到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除了介绍西方经济学,林老也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他特邀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宏昌研究员讲授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学,讲解了Piero Sraffa、Oskar Lange、Michio Morishima和Janos Kornai等学者的一些基本思想。这使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济学界关于经济体制的“大论战”。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较多的经济学知识,也逐渐增强了经济学思维能力。

二.强化经济学数理基础训练

作为当时真正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之一,林老深知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针对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特点,特别强化了数理知识及其在经济学应用中的系统教育。林老非常注重数理基础训练,给我们安排了几个学期来学习数理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数学优化、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等。同时他还邀请一些著名教授来开设数量经济学高级课程。例如,他安排本系李楚霖老师讲授微观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亲自讲授中、高级计量经济学,邀请中科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王毓云研究员讲授建模方法论和Gerard Debreu的价值论(Theory of Value)。这些数理训练对我们迅速掌握经济学研究工具,从事主流经济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学术交流和教育国际化

林老认为在学术研究中,信息获取和交流非常重要,因此,他在我们研究生时就非常重视学术交流。除了上述频繁的国内学者交流活动外,他还多次联系国际著名学者来进行学术报告并授课,包括麻省理工学院Franklin Fisher教授、明尼苏达大学Leonid Hurwicz教授和李龙飞教授等。此外,林老师还积极安排我们参与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主办的经济学福特培训班,并鼓励我们参加教育部出国考试项目。这些交流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使我们结识了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对后来在美国深造有很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林老还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行教育国际化。他深知,我国经济学研究落后的局面,只有依靠和主流经济学教育接轨才能改变。因此,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来推行国际化教育。除了上述国际著名学者访问交流、鼓励出国进修学习等国际化方式外,对某些主干课程,林老师身体力行,坚持用英语授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尽可能和国际一流学校接轨。他上课大多采用国际通用教材或讲义,其中有些是从美国带回来的,有些是国际著名学者讲学时赠送的。直到现在,林老对引进国际先进教材仍然非常热心。

多层次学术交流和全方位国际化,增强了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和研究工具的掌握。大量课程和国际接轨,减少了到国外学习的转换成本,使得我们容易深入到学术前沿。譬如,得益于当时Debreu的价值论课程,我后来在攻读博士期间,学习类似课程时,就轻松了很多。

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林老非常重视学以致用,在研究生培养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课题。这包括安排我们到社科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参加关于中国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的课题;参加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组织的关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估计预测的课题;等等。通过这些课题,我们了解到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情况,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这对我后来从事经济学研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华中工学院开展西方经济学教育,得到了朱九思校长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在硕士层次开设数量经济学专业。除了林老师以外,学校还有一批相当有名的经济学教授,包括张培刚老师、李楚霖老师等。领导的坚定支持,以及高水平的教授群体,也是当时成功的重要因素。

回顾以往,作为一名经济学教育家,林老将现代经济学教育和我们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将经济学和数学教育很好地结合,在较短时间内,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学基础,使我们具备了进一步深造和直达学术前沿的能力。即便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其贡献和意义也是相当大的。这对当前经济学教育事业,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

早年,林老积极从事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很多著作都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现,影响了当时许多年轻人。近年来,林老师年事已高,但依然为经济学教育耕作不辍。我也注意到常有老师的译著等科研成果问世。这些工作背后,都凝聚了林老师对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盼。这也不断鼓励我潜心学术研究,并为国内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更多成果来回报老师的培养。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老师由衷的感激之情,并衷心祝愿老师健康长寿!

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_2_tgf.ph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4:59:23编辑过]

附件列表
119094.jpg

原图尺寸 4.82 KB

119094.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9:11:0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徐滇庆

119100.jpg

作者徐滇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论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等,已在国内外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发表各类文章几十篇。

林少宫老师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现代经济学,特别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先驱者。

在1980年夏天,在武汉华中工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林少宫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熟练的英语讲课。在教室里只有四个学生(其中有田国强和我)和一个青年教师。在结束了十年动乱之后,成千上万的青年人以极大的热情回到大学校园接受教育,许多教室都人满为患。可是,在这个课堂中,师生比例为一比五。在当时,这样的课堂是绝无仅有的。黑板上写的全是英文,在一些英文术语下面,林老师标出了翻译过来的中文,在有些术语下面,还打着一个问号。在全国各大学当中林少宫老师第一个开出了计量经济学。如今在大学经济系里计量经济学都是必修课。可是,在1980年,中国人还没有几个人知道什么是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连这门课应当叫什么名字都没有确定。开这门课就好像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要有相当大勇气的。林老师凭他30多年前的记忆,在加上他在北京西山计量经济学讲习班上取得一些材料,率先开出了这门课。

当时,我们既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任何软件。林老师说,最好有一些中国的案例。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分别收集数据,计算一些今天看来非常简单,但是在当时却显得非常艰难的问题。在学习回归分析中的虚拟变量时,为了研究猪肉消费量和居民收入之间的变化规律,我到武汉商业局收集了各个季度猪肉供应量的数据。显然,节庆假日对猪肉消费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加进去反映季节影响的虚拟变量,计算工作量就要增加好几倍。林老师鼓励我说:“不要怕困难,多花点时间算出来,以后有了计算机,这点工作量算不了什么,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计算机。现在我们累一点,值得。”在林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几个人冒着武汉40度高温,硬是用手工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后来编的教材增加了一个反映中国国情的例子。

林老师讲课很有特色。由于没有教材,他根据自己写的讲义在黑板上先些下来本节课的题目,然后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有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些什么问题,就在黑板上推算。如果得到了预期的结论,他会非常高兴。有的时候,推不下去了,他回头来,望着几个学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发现问题。当时,我刚刚从自控专业转到经济管理,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方面的课程。我学英文的时间还不满一年,跟着林老师,大半时间是在学英文,对他讲的东西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田国强是从数学专业转过来的,他的英文比我好些。我们在课下说,如果有本教材,让我们先看看,多少要好一点。可是,连教材或讲义都没有,谁都不知道林老师下一步还要往哪里走。那个时候,我们把林老师当作天神一样。惟恐漏掉了他说的任何一句话。他在黑板上写的东西,我们照葫芦画瓢,全抄了下来。回家之后有许多单词不懂,想翻字典,方才知道字典上都没有这些字,迫切需要一部计量经济学辞典。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林老师教会了我们计量经济学。林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数理经济学上都有很扎实的基础,为我们以后在经济学研究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林老师不仅非常关注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并且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经济改革政策研究。

2000年,我在北京参与了长城金融研究所关于开放民营银行的研究。林老师立刻对这项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和积极支持。他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改革成本沉淀在银行体系中,在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潜伏在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就可能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麻烦。要趁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赶紧改革银行体制。创建民营银行就是在摸索新的金融监管体系,在金融制度上创新。这件事情早晚要做,晚做不如早做。林老师亲自出马和武汉地区的一些企业家联络,推动民营银行试点。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民营银行试点没有在武汉出现,但是,林老师依然时时关心其他地区民营银行试点的进展情况。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林少宫、张培刚等老师的栽培下,华中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中青年经济学者。饮水思源,如果没有林老师、张老师的教导和引路,也许我们还要花费不知道多少精力才能摸索到经济研究的道路,甚至很可能在滞留在其他领域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老师正是用自己渊博的学问和高尚的人品教育了一代青年学子。

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_2_xdq.ph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08: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9:15:00
我与恩师林少宫教授

宋敏

119104.jpg


作者宋敏,现任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副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并在该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入选2002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500强。

我与恩师林少宫教授相识相知迄今为止己有二十多年了。1982年我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出于一种游学的心态,考入华中工学院(现易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从师于中国数理统计学界颇有影响的林少宫教授。当时刚满二十岁的我,可谓懵懂少年, 对现代经济学一无所知。最初考入华中工学院的想法是学习应用数学,哪知导师的经济学功底还高于其数理功底。在老师的引领下,我步入了现代经济学圣堂。虽然进入经济学领域非我本意,但我从来未有后诲,相反,我认为对我来说进入经济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早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时,我就对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兴趣浓厚,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应用数理方法最广最深的学科。加之我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深深喜爱,而经济学正是融通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学科,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可谓歪打正着、正合吾意。俗话说,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老师的引导,我不可能从事我今天的工作,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今天的成就。饮水思源,我对林老师的入门教导深深感恩。

林老师不光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对我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有着深刻与持续的影响。老师对我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老师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老师早年求学于南京中央大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他四十年代末留学于美,先后在路易斯安那卅立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接受数理统计学与经济学教育。老师的学问可谓文理皆通、学贯中西。五十年代初老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毅然返回新中国。从归国至今,老师己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学术人生”境界。熟悉老师的人都知道,老师生活朴素、为人低调、从不争名争利。同时老师对同事和学生又极为关心。记得我当年申请去美留学时,老师热情为我推荐,并在推荐信中字斟句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得知我荣获美国俄亥俄 卅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时,老师欣喜万分。考虑到我只身去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老师主动提供他在美亲人的联系信息,拟在必要的时侯给予我帮助。

老师在做人方面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于1985年离开老师去美留学,从美从学生到教授,前后十几年。虽然远离故土,但对祖国发生的巨变一直极为关注。在异乡期间,只要有服务祖国的机会我都努力参与。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的汤敏、茅予轼两位学者邀请我参入“经济学前沿”的编著。我就当时我所从事的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的研究作了一篇综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决定放弃美国的终身教职,举家南迁,回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任教。回港后积极投入内地经济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199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的支持下,我就与师兄弟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帮助林老师、李楚霖老师、唐齐鸣老师筹建了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并进行了经济学-数学双学士试验项目。除服务于母校外,我也参入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金融硕士班筹建工作。二000年时,我在香港大学组建了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凝聚了一批关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专家学者从事有关中国金融的研究,在学术界与决策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与我的同门师兄弟(妹)一样,深受老师的爱国情操与高尚人格所影响,希望能为国家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作些贡献。

老师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他做学问的执着精神和他对经济学的洞察力。记得我的第一门计量经济学课就是在老师的教授下学习的。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数量经济学的视野。通过这一入门课,我逐步意识到用计量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记得老师不断教导我们,统计学与数学是研究经济的重要工具,但不能取代对经济问题的直观理解。经济学从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充分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并用逻辑和数理的方法去分析与表述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观规律,才能加深我们对经济世界的把握。经济学不应是象牙塔式的纯学术研究,而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研究。受老师的影响,我在武汉学习期间就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极感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国家科委重大课题--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研究,并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我在美国的博士论文是关于银行的风险度量与管理、其后的研究关注在金融市场发展、监管、公司治理、民营化等与实际经济与政策有极大关联的课题。有趣的是,我最近的研究兴趣又转回了我二十年前就十分关注的题目--技术进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些事例说明老师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师对我的第三个影响是他提携青年学子的伯乐精神。老师从教逾五十年,可谓弟子三干,学术影响巨大。老师的讦多学生,如国强、滇庆、国富、春荣、文梅等,现在都活跃在国际经济学界。老师在谈到他的学生的成就时总是如数家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老师对他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让学生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老师的长者风范,让学生们感受了一种大家庭式的团结与友爱。学生们都极为珍惜这种师生与同门之情谊。受老师影响,我本人也对研究生教育极为关注。在美国、香港、与内地,我都有自己的博士生,其中大部分服务于学术界。知识的传播、学术的影响,也许就是通过这一代代莘莘学子的传承与创新而发扬光大的。

老师己届耄耋之年,回首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老师应是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的。古人云,君子当“立德、立功、立言”。依学生之见,老师是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谦谦君子。我衷心祝愿老师与师母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学生谨以此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敬意与万分感激!

宋敏 2007年2月6日于香港大学

附注:感谢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组织这次感念恩师活动。
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_2_sm.ph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21: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2 09:16:00
师生情深

艾春荣

119106.jpg

图片为林少宫教授与艾春荣等人合影,右一为艾春荣


作者艾春荣,现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统计系系主任。曾任教于美国石溪纽约州立大学。199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艾春荣是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在微观计量经济学特别是半参数计量经济方法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曾在1994~1998年世界经济学家排名500强中居第279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第7位。

人民大学的梁晶工作室,致力于促进、提高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水平,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当今中国重要的传播者。而华中科技大学特级教授,五十年代初期归国的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林少宫教授,一生致力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由当今的传播者, 以专辑的形式,介绍早期的传播者, 凸现出林少宫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及梁晶工作室对林老的推崇和爱戴。我作为林老的学生,非常荣幸地得到梁晶工作室的邀请,为这个专辑写一篇有关林老的文章,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林老的风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尽我最大的努力,将我所知的林老呈现给大家。

我于一九七八年九月进入原华中工学院数学师资班学习。当时,林老是概率和数理统计教研室的教授。也许是我们当时所修课程绝大多数是数学课程,也许是当时还没有明文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更可能是由于我这个来自大别山脚下穷山沟农民孩子的见识浅薄和眼界狭隘,在华工待了三年多,居然不知道数学系有一位获得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学位的海归教授。我第一次听到“林少宫”这个名字是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当时,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问题,毫无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我, 深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考研究生一条路。当时我们班有十多位同学报考我们系包括经济数学在内的几个专业。大多数同学对正统的数学专业感兴趣。我自以为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为了避免自撞枪口,就选报了经济数学专业。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专业的导师是林少宫教授和李楚霖老师。

考上研究生后,经由数学系余明书老师引见, 我第一次拜访了林少宫教授。 我当时的印象是,林老师的学者味道非常浓,风度翩翩,但言语不多。而当时的我既内向又害羞,也不善言辞,因此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之后作为师生,我们之间的交往虽然很多,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简单明了,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师生间从无浮华的赞美,也无世俗的客套,有的是信任、尊重和爱戴。

我与林老的关系表面看似很淡,事实上林老师是我人生中极具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之一。我的父亲将我从一个农村的野孩子培养成当时人人称羡的大学生, 林老则让我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正如我的师兄田国强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八十年初期,华中工学院是全国少数几个引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单位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单位之一。在林老师和田国强师兄的积极推动下,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费歇尔 (Franklin M.Fisher) 教授应邀来华工讲授微观经济学。我被指派给费歇尔教授作口头翻译。到现在都不明白,我这个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穷学生,英语能力并不比其它同学好,是如何被选中的。既然被选中,只好硬着头皮干。后来发现许多时候,我根本听不懂费歇尔教授所讲的内容,于是装模作样地胡诌一番,心想坐在下面的老师和学生可能也没听懂,应该能蒙混过关。事实上在座的有一位是什么都听懂了,自然也听出我翻译错了,他就是林少宫老师。但林老师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向其他任何人指出我的错误,更没有撤换我。相反,他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于一个初出道的青年学子,是何等地重要啊! 幼苗在成长初期是最需要呵护的,也是最容易被夭折的。设想,如果当初林老师对我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我的信心极有可能受到打击,从而一蹶不振,恐怕就无法成就现在的我了。知识渊博的林老师,深谙育人的道理,在这关键的时候, 像保护幼苗那样呵护我,给我成长的空间,并让我借此机会结识了费歇尔教授,为我后来进入世界顶尖经济学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林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就不能建立我个人的自信,就没有结识费歇尔教授的可能,也就没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可能,更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林老师是我今天事业的奠基人。即使现在,林老仍然关心我的生活和事业。

林老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不求名利。生活上平淡朴实,为人正直,平等待人。他对他所有的学生都给予同等的爱护,一视同仁,从不因职业贵贱、职位高低,或喜好不同,而区别对待。这一点上我相信所有的师兄弟(妹)们都有同感。林老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我们也一定以老师为楷模,积极投身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去。

林老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相信我的师兄弟(妹)们会作更多的介绍。我想借此机会向林老师表达我一直未能通过言语传达过的心声: 真诚地感谢恩师为学生所付出的一切!

艾春荣2007年元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http://www.ljps.com.cn/news/zhuanti/linshg_2_aichr.ph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18:5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