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4:45:4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02:31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4:59:2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08:29编辑过]
| |
| 宋敏
我与恩师林少宫教授相识相知迄今为止己有二十多年了。1982年我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出于一种游学的心态,考入华中工学院(现易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从师于中国数理统计学界颇有影响的林少宫教授。当时刚满二十岁的我,可谓懵懂少年, 对现代经济学一无所知。最初考入华中工学院的想法是学习应用数学,哪知导师的经济学功底还高于其数理功底。在老师的引领下,我步入了现代经济学圣堂。虽然进入经济学领域非我本意,但我从来未有后诲,相反,我认为对我来说进入经济学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早在浙江大学读本科时,我就对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兴趣浓厚,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应用数理方法最广最深的学科。加之我从少年时期就一直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深深喜爱,而经济学正是融通文理两科的综合性学科,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可谓歪打正着、正合吾意。俗话说,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没有老师的引导,我不可能从事我今天的工作,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今天的成就。饮水思源,我对林老师的入门教导深深感恩。 林老师不光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对我二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有着深刻与持续的影响。老师对我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老师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老师早年求学于南京中央大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他四十年代末留学于美,先后在路易斯安那卅立大学与伊利诺伊大学接受数理统计学与经济学教育。老师的学问可谓文理皆通、学贯中西。五十年代初老师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毅然返回新中国。从归国至今,老师己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半个世纪,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可以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学术人生”境界。熟悉老师的人都知道,老师生活朴素、为人低调、从不争名争利。同时老师对同事和学生又极为关心。记得我当年申请去美留学时,老师热情为我推荐,并在推荐信中字斟句酌,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得知我荣获美国俄亥俄 卅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时,老师欣喜万分。考虑到我只身去美,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老师主动提供他在美亲人的联系信息,拟在必要的时侯给予我帮助。 老师在做人方面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于1985年离开老师去美留学,从美从学生到教授,前后十几年。虽然远离故土,但对祖国发生的巨变一直极为关注。在异乡期间,只要有服务祖国的机会我都努力参与。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北京的汤敏、茅予轼两位学者邀请我参入“经济学前沿”的编著。我就当时我所从事的商品与金融期货市场的研究作了一篇综述。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决定放弃美国的终身教职,举家南迁,回到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任教。回港后积极投入内地经济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199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教授的支持下,我就与师兄弟田国强、艾春荣、谭国富等帮助林老师、李楚霖老师、唐齐鸣老师筹建了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并进行了经济学-数学双学士试验项目。除服务于母校外,我也参入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金融硕士班筹建工作。二000年时,我在香港大学组建了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凝聚了一批关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专家学者从事有关中国金融的研究,在学术界与决策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与我的同门师兄弟(妹)一样,深受老师的爱国情操与高尚人格所影响,希望能为国家的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作些贡献。 老师对我的第二个影响是他做学问的执着精神和他对经济学的洞察力。记得我的第一门计量经济学课就是在老师的教授下学习的。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数量经济学的视野。通过这一入门课,我逐步意识到用计量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记得老师不断教导我们,统计学与数学是研究经济的重要工具,但不能取代对经济问题的直观理解。经济学从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充分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因素,并用逻辑和数理的方法去分析与表述隐藏在现象后面的客观规律,才能加深我们对经济世界的把握。经济学不应是象牙塔式的纯学术研究,而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真实世界的研究。受老师的影响,我在武汉学习期间就对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极感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国家科委重大课题--中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研究,并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我在美国的博士论文是关于银行的风险度量与管理、其后的研究关注在金融市场发展、监管、公司治理、民营化等与实际经济与政策有极大关联的课题。有趣的是,我最近的研究兴趣又转回了我二十年前就十分关注的题目--技术进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些事例说明老师的学术思想对我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师对我的第三个影响是他提携青年学子的伯乐精神。老师从教逾五十年,可谓弟子三干,学术影响巨大。老师的讦多学生,如国强、滇庆、国富、春荣、文梅等,现在都活跃在国际经济学界。老师在谈到他的学生的成就时总是如数家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老师对他的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让学生们感到了无比的温暖。老师的长者风范,让学生们感受了一种大家庭式的团结与友爱。学生们都极为珍惜这种师生与同门之情谊。受老师影响,我本人也对研究生教育极为关注。在美国、香港、与内地,我都有自己的博士生,其中大部分服务于学术界。知识的传播、学术的影响,也许就是通过这一代代莘莘学子的传承与创新而发扬光大的。 老师己届耄耋之年,回首半个世纪的从教生涯,老师应是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的。古人云,君子当“立德、立功、立言”。依学生之见,老师是真正做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谦谦君子。我衷心祝愿老师与师母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学生谨以此文表达对老师的无比敬意与万分感激! 宋敏 2007年2月6日于香港大学 附注:感谢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组织这次感念恩师活动。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21:52编辑过]
| |
| 艾春荣 图片为林少宫教授与艾春荣等人合影,右一为艾春荣 人民大学的梁晶工作室,致力于促进、提高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水平,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当今中国重要的传播者。而华中科技大学特级教授,五十年代初期归国的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林少宫教授,一生致力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是现代经济学知识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由当今的传播者, 以专辑的形式,介绍早期的传播者, 凸现出林少宫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及梁晶工作室对林老的推崇和爱戴。我作为林老的学生,非常荣幸地得到梁晶工作室的邀请,为这个专辑写一篇有关林老的文章,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林老的风范。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他们的邀请,尽我最大的努力,将我所知的林老呈现给大家。 我于一九七八年九月进入原华中工学院数学师资班学习。当时,林老是概率和数理统计教研室的教授。也许是我们当时所修课程绝大多数是数学课程,也许是当时还没有明文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更可能是由于我这个来自大别山脚下穷山沟农民孩子的见识浅薄和眼界狭隘,在华工待了三年多,居然不知道数学系有一位获得美国经济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学位的海归教授。我第一次听到“林少宫”这个名字是我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当时,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问题,毫无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我, 深知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考研究生一条路。当时我们班有十多位同学报考我们系包括经济数学在内的几个专业。大多数同学对正统的数学专业感兴趣。我自以为成绩不如其他同学,为了避免自撞枪口,就选报了经济数学专业。其实我对这个专业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专业的导师是林少宫教授和李楚霖老师。 考上研究生后,经由数学系余明书老师引见, 我第一次拜访了林少宫教授。 我当时的印象是,林老师的学者味道非常浓,风度翩翩,但言语不多。而当时的我既内向又害羞,也不善言辞,因此第一次见面,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之后作为师生,我们之间的交往虽然很多,但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简单明了,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师生间从无浮华的赞美,也无世俗的客套,有的是信任、尊重和爱戴。 我与林老的关系表面看似很淡,事实上林老师是我人生中极具重大影响的几位人物之一。我的父亲将我从一个农村的野孩子培养成当时人人称羡的大学生, 林老则让我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正如我的师兄田国强教授所介绍的那样,八十年初期,华中工学院是全国少数几个引进现代经济学教育的单位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单位之一。在林老师和田国强师兄的积极推动下,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章获得者费歇尔 (Franklin M.Fisher) 教授应邀来华工讲授微观经济学。我被指派给费歇尔教授作口头翻译。到现在都不明白,我这个连收音机都买不起的穷学生,英语能力并不比其它同学好,是如何被选中的。既然被选中,只好硬着头皮干。后来发现许多时候,我根本听不懂费歇尔教授所讲的内容,于是装模作样地胡诌一番,心想坐在下面的老师和学生可能也没听懂,应该能蒙混过关。事实上在座的有一位是什么都听懂了,自然也听出我翻译错了,他就是林少宫老师。但林老师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向其他任何人指出我的错误,更没有撤换我。相反,他给予我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于一个初出道的青年学子,是何等地重要啊! 幼苗在成长初期是最需要呵护的,也是最容易被夭折的。设想,如果当初林老师对我进行善意地批评和指正,我的信心极有可能受到打击,从而一蹶不振,恐怕就无法成就现在的我了。知识渊博的林老师,深谙育人的道理,在这关键的时候, 像保护幼苗那样呵护我,给我成长的空间,并让我借此机会结识了费歇尔教授,为我后来进入世界顶尖经济学系攻读经济学博士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林老师的信任和帮助,就不能建立我个人的自信,就没有结识费歇尔教授的可能,也就没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可能,更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林老师是我今天事业的奠基人。即使现在,林老仍然关心我的生活和事业。 林老在事业上兢兢业业,不求名利。生活上平淡朴实,为人正直,平等待人。他对他所有的学生都给予同等的爱护,一视同仁,从不因职业贵贱、职位高低,或喜好不同,而区别对待。这一点上我相信所有的师兄弟(妹)们都有同感。林老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些学生。我们也一定以老师为楷模,积极投身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去。 林老的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相信我的师兄弟(妹)们会作更多的介绍。我想借此机会向林老师表达我一直未能通过言语传达过的心声: 真诚地感谢恩师为学生所付出的一切! 艾春荣2007年元月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18:5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15:30:31编辑过]
| |
作者李东,现为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副教授。2000年获得美国德州A&M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以及金融经济学,现已在国外该领域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此外,李东教授还担任10多种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日前收到梁晶工作室的电子邮件,为了纪念林少宫教授为中国经济教育和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邀请林老师以前的学生写一些文章,回忆林老师的贡献以及师生情谊。我觉得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一些师兄们从更广阔、深刻的角度回忆了林老师的贡献,我这里只记林老师和我之间的几件“小事”。 我是临近高考的那年春节第一次听说林老师的。当时我对数学特别有兴趣,有志于读数学专业。家里人却觉得数学专业过于理论,读起来辛苦,将来工作分配也未必好。我哥哥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的数学系即将招收第一届数量经济学的本科生。这既能满足我读数学专业的愿望,又听起来不太理论。我哥哥自告奋勇地趁寒假去华工打听。当时接待他的人误以为他想报考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向他推荐了林少宫教授。就是这样,我间接地听到了不少关于林老师的传说。当时想象中林老师是一个白发飘飘的、不威自严的老先生。进了大学以后,第一次是在大会上远远地见到林老师,林老师比我想象中的要年轻得多,发言是慢条斯理,带着微笑,少了些威严,多了些亲切。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林老师给我们亲授《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他选了十来篇英文计量经济学的经典论文让我们阅读,并且围绕这些论文进行讨论。那是我第一次上这种讨论性质的课,觉得很新奇——上课居然可以没有课本,只是讨论文献!这在1991年的国内经济学课堂上是非常罕见的。这门课以及独特的授课方式让我们受益非浅。不仅使我觉得阅读外文文献是一件很自然、轻松的事情,而且也为我后来在美国选择计量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打下了伏笔。当时林老师的衣着朴素而简洁,经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衣服,而且不得不提的一大特点就是林老师经常穿皮鞋而不穿袜子。我的一个研究生同学曾经开玩笑说:“林老师这样穿大家觉得有风度,如果我这样穿大家就该笑话我了。”那时的林老师更像一个沉浸在自己的科学世界里的学者。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主要是跟李楚霖教授作数理经济方面的研究。不过当时我们系很小,研究生也不多,所以我与林老师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1994年,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林老师推荐我去香港非公派进修。但是那时去香港的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当时在华工也没有非公派去香港的先例,所以阻力特别大。林老师亲自给校领导写信,并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我才能以公派自费的名义成行。后来听说学校的好多年轻人也是循此先例赴香港进修。如果不是林老师出面斡旋,我肯定是去不了香港进修的。但是林老师所作的这些工作,我却是从别人的那里知道的,而林老师只是在学校已经初步同意之后才通知我说学校可能会同意,只字未提他所作的工作。 师兄们在他们的文章里也都提到了林老师极力帮助学生的事情。林老师不仅乐于帮助学生,而且帮人不留痕迹。当时因为要去香港进修,所以要向学校缴纳一笔留校的违约金,我一时经济有些紧张。林老师知道我的情况之后,正好有人请林老师推荐一个人把一篇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并付稿酬,林老师推荐了我。我先把稿子大致翻译了一遍之后,林老师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作了极其细致的修改和编辑,但是林老师却让我收下了所有的酬金。坦率地说,我当时应得的公平报酬不应该比一个打字员多多少。 很多年之后,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当我回想起林老师的这些事情的时候,更强烈地意识到林老师这种单向的帮助,不仅不求回报,而且力求不留痕迹,不让对方难堪或有心理负担,是一种何等崇高的道德情操。林老师对学生的关怀更像父母,而不仅仅是老师。 林老师治学十分严谨。林老师和我合作过两篇关于中国股市的论文。林老师不仅给予了极其详细和具体的指导、对论文作了不厌其烦的修改,而且非常尊重合作者的意见。第一篇文章(李楚霖老师也是合作者之一)发表在英国的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上,第二篇(英文稿)发表在国内的应用概率统计期刊上。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不仅使得我对实证研究更有兴趣,也增强了我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英文文章的信心。没有林老师的指导和参与,我在当时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成果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多地看到了林老师严谨治学的一面。 林老师作为一位名闻海内外的学者,不仅关心学生的成长,循循善诱,严谨治学,而且不遗余力的为学生更上一层楼铺砖添瓦;林老师自己生活简单朴素,对学生却是极其慷慨。我回想起自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无数的老师就像林老师一样,不求回报的默默地为学生倾注心血。林老师是他们的杰出代表。没有林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写下这篇小文,祝林老师健康长寿。 |
[此贴子已经被admin于2007-5-23 6:20:16编辑过]
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看到林老不多,听的比较多,多从书上了解,见过林老三次,一次是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一次是张培刚教授的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还有一次是在学院的走道上,林老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朴实,看不出一点大家的味道,但在学业上严谨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位值得尊重和敬仰的经济学家。祝林老身体健康!
在经济学理论上,人大毕业的学生的成就似乎远不如华中理工毕业的。
用半通不通的语言,讲半通不通的经济学,能在异域它乡当洋鬼子的老师,的确很"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6 20:19:35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