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23:10:54编辑过]
附上石寿永博士论文
王江博士论文
陈志武博士论文
李其博士论文
支持版主工作。小弟也来发表一些我熟悉的,大家共勉~~~
舒元老师
任职: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院长
舒元,男,1949年出生。岭南(大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和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舒元教授于1989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
舒元教授1986年至1993年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1993年至1994年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1994年3月至今担任岭南(大学)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
舒元教授有丰富的海内外学术背景。1981年至1983年为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简介学院访问学者,1988年8月至1990年1月任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主任,1990年以来先后担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福特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玛丽埃塔学院客座教授、世界银行顾问、卫生部中国卫生经济培训和网络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曾多次出席国内外高级学术会议。
舒元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果丰富,在国内外经济学者中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了《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等专著和译著十几部,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2005年舒元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曦的论文获2005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其主持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学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与徐现祥)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22:28:25编辑过]
海闻老师
海闻,男,浙江杭州人,1952年8月出生
最高学历学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
现任职称职务
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深圳研究生院商学院院长(兼),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贸易方向)。
主要学术领域
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工作和学习经历
1969.3- 1978.3 黑龙江虎林县红卫公社下乡
1978.3- 1982.1 北京大学经济系学生,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2.1- 1983.12 美国长滩加州州立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4.9- 1991.6 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9- 1990.6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旧金山)经济系讲师
1991.6- 1992.8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系讲师
1992.8- 2002.5 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商学院经济系助教授、副教授(终身职)
1995.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2002.7- 2005.11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
2004.9-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商学院院长
2005.11- 北京大学副校长
学术兼职
1993-1994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1993-1998 福特基金会中国经济研究基金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编委会副主编(执行主编)
1997- 亚太经济学会“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编委
1998- 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顾问
1998-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1998- 天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9- 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9- 北京大学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
2000- 北京经济学总会理事
2000- 《国际经济学译丛》主编
2000—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1.2-3 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经济问题专家
2001-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编委
2001- 《经济前沿》编委
2001— 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
2001-2005 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及译著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管理中的经济学》(和林双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转轨中的俄罗斯经济》,主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主编,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1月
《现代工商管理丛书》12册,(与尹尊声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易纲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克鲁格曼和奥伯斯法尔德著)(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三版),2002年(第五版),2006年(第六版)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克鲁格曼主编)(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国际经济学译丛》(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国际贸易》(与林德特、王新奎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今日自由贸易》(巴格瓦蒂著)(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主要论文
“加入WTO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3-4期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第119期,被《外贸与商检》2000/1、《现代商业银行》2000/1、《中国国情国力》2000/2、《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2先后转载
“贸易逆差的差异——处理国际贸易数据差异方法探析”,《国际贸易》2000年第3期
《台湾经济发展与农业政策的变化》,收录于《台湾的启示》,文贯中、赵玉琪主编,纽约东方新闻出版社,1992年9月。
报刊文章
“网络挑战经济学教育”,《中国经济导报》1999/6/28
“一件好事”,《北京青年报(WTO特辑)》1999/11/17
“不应僵化理解‘民族经济’”,《经济参考报》1999/12/8
“积极的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时报》1999/12/10
“经济全球化,美国化”《中国改革报》1999/12/22
“电信开放——提速还是观望?”《中国经营报》2000/2/15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金融法苑》2000年第4期
“PNTR表决有惊无险”,《每日新报》2000/5/22。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财经报》2000/4/21。
“剖析中国的通货紧缩——其成因的另一解释及结果的不同看法”,《中国经济信息》2000第14期。
“宏观政策的负效应”,《财经时报》2000/7/12。
“WTO与中国民营经济”,《首届中国民营经济论坛论文集粹》2000/12/8
“融入更广阔的空间”,《国际贸易》2000年第11期
“不断“充电”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北京青年报》2000/9/4
“用差别税费鼓励中小城市用车”,《中国汽车报》2000/9/8
“反倾销要反到点上”,《新华财经参考》2001/2/2,《中国物资流通》2001年第10期、《中国经济信息》2001年第8期转载
“莫低估‘非典’的滞后影响”,《信息时报》2003/5/26
“公共财政必须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健康报》2003/6/10
“改革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中国改革报》2003/6/23
“扩大进口是解决汇率问题的关键”,《21世纪经济报道》2003/9/4
“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理性思考”,《上海改革》2003年第6期
“保险公司应监督医生开药方”,《北京现代商报》2003/10/29
“中国可能出现短期贸易逆差”,《国际金融报》2003/12/2
专访
1999.12.15 “WTO:深刻影响中国——海闻教授与网民谈中国‘入世’”,《经济参考报》理论周刊;2000.1 “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现代企业导刊》,《人民日报 网络版》“强国在线”嘉宾在线访谈和搜狐(SOHU)在线咨询
2000.1.15 “要从大背景去考察”,《农民日报》
2000.4.21 “弱国不会成为牺牲品”,《南方周末》
2000.6.29 “风里浪里放光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海闻教授谈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入世”,《国际经贸消息》
2000.7.26 “38.3%的水分需要剔除-经济学家海闻预测下半年外贸出口增长幅度为20%”,《财经时报》
2000.9 “中国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多远?”,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00.10.5 “计划赶不上变化”,《中国产经新闻》
2000.12.27 “衰退的历史不会重演”,《滨海时报》
2001.2.7-8 “如何面对对华反倾销狂潮”,《新华财经参考》
2001.2 “入世,看中国经济与金融”,《现代商业银行》
20001.6.12 “入世催动中国经济体制深层改革”,《证券日报》
20001.6.20 “我国经济并没有衰退”,《证券日报》
2001.7.10 “‘入世’将加快改革开放”,《文汇报》
2001.7.17 “以公平竞争引民间投资”,《经济参考报》
2001.8.10 “入世的影响与应对”,《财经报》
2001.11.14 “入世参与全方位竞争的中国”,《北京青年报》
2001.11.19 “纵谈中国入世后的前景与挑战”,《中国民航报》
2001.11.20 “外商进出口权和分销权意义深远”,《财经》
2001.11.20 “引言:“让步”的辩证法”,《财经》
2003.12.3 “只有市场失灵部分才需政府发挥作用—海闻谈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科学时报》
2004.1 “80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说明了什么?”,《今日中国》
2004.3 “警惕:外商对华投资急刹车”,《环球企业家》
2004.7 “对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现状的分析”,《现代医疗经济》
2005.6.20 “世界贸易格局的调整,每个国家都要付出代价”,《商务周刊》
2005.12 “2006中国经济展望”,韩国KBS电视台
荣誉及获奖情况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系1990年“杰出助教奖”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荣誉会员”(1992年)
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1996年)
中国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年1月)
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1999年)
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2001年)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01年)
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2年)
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22:27:33编辑过]
王则柯老师
王则柯,男,1942年出生,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
王则柯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导师是江泽涵教授和姜伯驹教授,1978年开始在中山大学任教。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偶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表观察和提供意见。
1981年以来,王则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先后访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作为富布赖特学者访问美国密歇根大学;1991年3月曾应邀到荷兰梯伯格大学担任经济学研究中心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与美国数学家斯蒂芬•斯梅尔和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有过互访的交往。目前,王则柯教授担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王则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微观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曾经参与发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近年来,王则柯教授发表论文
《商品经济和知识分子》、
《头啖汤精神与零利润定理》、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的沉重代价》、
《价格机制劳动价值说的局限和误导》、
《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凝聚力》、
《“西方经济学”不是一个科学的学科概念》、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
《言论多元化——面向信息时代的制度建设》、
《经济学:捍卫理论,还是发展理论?》、
《“文明伞”何堪社会评价的重任》、
《“永芳堂”故事与首长问责制》、
《拼凑长假期的效率损失》、
《无视科学底线的大胆创新——陈禹、谢康“信息资源丰裕系数”评述》、
《国家现代化是整体的演进》、
《“张五常热”和“吉芬现象”》、
《私权是大公无私的基础》、
《制度和法规第一,建设信誉社会》
等数十篇;出版著作
《混沌与均衡纵横谈》(中华书局, 1990, 香港)、
《价格与市场-市场经济的价格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 北京)、
《经济均衡的理论与算法》(科学出版社, 1994, 北京)、
《童心与发现》(三联书店, 1996, 北京)、
《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北京)、
《美国税制》(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信息经济学浅说》(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拓扑学方法和经济学应用》(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北京)、
《爱心护天才——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三联书店,2000, 6, 北京)、
《我们都是纳税人》(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6, 广州)、
《岭南笔记》(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福州)、
《排队的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北京)、
《自由的烦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北京)、
《经济学拓扑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感受普林斯顿》(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北京)、
《解释的困惑》(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新编博弈论平话》(中信出版社, 2003, 北京)、
《经济学课堂》(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北京)、
《博弈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北京)、
《图解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北京)
等二十余种。
谈敏老师
最后学位:上海财经大学 博士
岗位职称:教授 博导
公共职务: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研究领域:中国经济思想史
教学课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谈敏,男,汉族,1949年9月生,上海市人,197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月参加工作,经济学博士。
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
1974年9月至1977年7月在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77年8月至1980年8月在安徽马鞍山锻压设备厂任组织科干事。1980年9月至1983年7月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起,历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校长。1989年10月获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4年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自1980年攻读上海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起,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寄窗教授,从事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出版多种学术著作,其中与胡寄窗教授合著的《中国财政思想史》荣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专著《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外还主编和撰写了多部著作,并在《经济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吴敬琏老师
1930年1月24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执委会成员、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IAM)会员;《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1984~1992年,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3年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
著作目录 《转轨中国》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5月版 《十年纷纭话股市》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3月版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2月版 《国企改革攻坚15题》(合编)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重温1994年京伦会议》(合著)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合著)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何处寻求大智慧》 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版 《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 (合著)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市场经济的培育和运作》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中国:向高度经济成长的挑战》(与小林实合编) 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3年日文第1版 《通向市场经济之路》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年8月第1版 《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合著)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吴敬琏选集》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合编)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第1版 《中国经济的动态分析和对策研究》 (合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 (合著) 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经济改革问题探索》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3月中文第1版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吴敬琏自选集(1980~2003)》 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999年 匈牙利 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Collegium Budapest),研究员
1996年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
1994年 美国 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 客座教授
1990年 英国 牛津大学 圣安东尼学院评议会成员
1983——1984年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 客座研究员
1986——1987年 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至今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84~1989年任常务干事,1985~1990年任动态组组长
1983年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79——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54——1979年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理论经济学
比较制度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政策
现代公司治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2 23:48:03编辑过]
蒋硕杰,中国台湾经济学家,目前是唯一一个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与大名鼎鼎的希克斯齐名。证明了利率决定理论中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可贷资金理论是一致的,在国际金融理论中有关于弹性论与吸收论的整理与综合。
杨晓凯,超边际分析法
上两位大师可惜都死了。
健在的经济学狂人张五常也算一位。
林毅夫老师
林毅夫:男,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毅夫生于1952年10月,籍贯为台湾省宜兰县;1971年,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8年,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8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6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的主要荣誉有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获1993年孙冶方奖(国内经济学最高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成就的专家津贴;《中国的奇迹》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一等奖;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给奖)。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1998-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9年,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其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和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
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主要作品有《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等。
厉以宁老师
姓名:厉以宁
性别:男
籍贯:江苏仪征
出生年月:1930.11.22
学历:博士
专业领域:国民经济学
职称: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职务:院长
厉以宁简介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男,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评议组成员、中日关系学史学会会长。1998年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厉以宁1930年11月生于江苏省仪征市;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5-1992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1994年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厉以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西方经济学、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其在对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非均衡经济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中国的经济运行。厉以宁从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包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其它所有权不明晰的企业,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理论界与政策制定者广泛接受,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重要的影响。 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最高奖)等,并被多次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厉以宁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1990年后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环境经济学》等。
邹至庄老师
邹至庄,博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中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美方双主席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
邹至庄教授1951-1955年先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并担任过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中心经济研究经理。他是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康奈尔大学的学部委员、美国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学会的会员,并长期担任《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国际经济评论》、《动态经济学和控制杂志》、《MOCTMOST》、《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副编辑或编辑。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160多篇。
邹至庄教授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20世纪60年代,他创建的“邹检验”(CHOW TEST),提出的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和最优控制方法,蜚声国际;而普林斯顿大学的计量经济学研究计划更是以邹至庄命名,这些奠定了他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泰斗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初,邹教授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改革问题,是最早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海外学者之一。1994年,邹至庄先生受聘为人民大学名誉教授。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邹至庄教授著的、由人民大学学者翻译的《中国经济转型》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邹至庄教授是人民大学的老朋友。80年代,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邹至庄教授热心联系,牵线搭桥,由他主持、联系,美国福特基金会在人民大学举办了十一届“福特班”,每年有多名来自欧美的著名经济学家和在西方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学精英人物前来执教,“福特班”实际上成了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摇篮,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发展、为推动中外经济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
石寿永老师
石寿永,全球排名第48位。目前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石寿永1965年出生,1984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系管理学院物资管理工程专业,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学习,1998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任加拿大文森大学助理教授,1994-1997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主力教授,1998-1999年在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任访问学者;1997-2001年任加拿大皇后大学副教授,2000-2002年任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经济系教授;现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终身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国际经济理论、货币理论与政策。他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一套能够修正原有货币理论不足的新的货币基础理论。
"The Variability of the Velocity of Money in a Search Model", with Weimin Wa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3 (2006), 537-571.
"Directed Search on the Job and the Wage Ladder", with Alain Delacroix,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7 (2006), 651-699.
"Wage Differentials, Discrimination and Efficienc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0 (2006), 849-875.
"Nominal Bonds and Interest Rat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5 (2005), 579-612.
A previous version, 2003.
"Frictional Assignment, Part II: Infinite Horizon and Inequality",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8 (2005), 106-137.
"A Model of Bureaucracy and Corruption", with Ted Temzelid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45 (2004), 873-908.
"A Fundamental Theory of Exchange Rates and Direct Currency Trades", with Allen Head,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0 (2003), 1555-1591.
"A Directed Search Model of Inequality with Heterogeneous Skills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9 (2002), 467-491.
"Pricing and Matching with Frictions", with Kenneth Burdett and Randall Wrigh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 (2001, no.5), 1060-1085.
"Tariffs, Unemployment,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An 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 Model", 2001,
"Search, Infl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4 (1999), 81-103.
"Labor Market Search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axes and Subsidies", with Quan We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3, (1999), 457-495.
"Money, Capital, and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ies",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3 (1999), 565-590.
"Asymmetry, Imperfectly Transferable Utility, and Fiat Money in Improving the Terms of Trade", with Merwan Engineer,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1 (1998), 153-183.
"Money and Specialization", Economic Theory 10 (1997), 99-113.
"A Divisible Search Model of Fiat Money", Econometrica 65 (1997), 75-102.
"Credit and Money in a Search Model with Divisible Commodit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3 (1996), 627-652.
"Habits and Time Preference", with Larry Epste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34 (1993), 61-84.
杨小凯老师
杨小凯,原名杨曦光,湖南人,1948年出生于吉林敦化,学名杨曦光。上高中时参加了"文革"造反派的活动。一九六八年撰写了大字报"中国向何处去?",主张实行巴黎公社式的民主政体,引起轰动,并因此被中共当局以"反革命"罪判处十年徒刑。一九七八年出狱,先当工人,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并在武汉大学任教。一九八三年经邹至庄教授推荐,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读书,一九八八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澳大利亚莫纳什(Monash)大学经济系讲座教授,递增报酬和经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研究员。著有多部英文经济学专著。
他的论文见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期刊”、“发展经济学期刊”、“经济学期刊”、“城市经济学期刊”等匿名审稿杂志。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财务理论奇才布莱克称此书为“天才著作”。他最近的新作《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被匿名书评人称为“对经济学根基进行重新梳理,为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该书评人认为“杨正在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领域。是的,我敢预见,人们对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趣将迅速兴起,我认为它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潮流。”
诺贝尔奖得主布坎南认为杨的工作比卢卡斯(Lucas)、罗默(Romer)、克鲁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阿罗称赞杨的研究使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与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浑为一体。
工作简历
1999年12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1998年1月-现在: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成员;
1993年1月-现在: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高级讲师、教授;
1987年-1998年:耶鲁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6年12月-1997年2月:中国台湾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学历和学位
198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
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数量经济学方向硕士学位;
1979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相当)。
主要研究领域
数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
主要研究成果
1、《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2000年。
2、《发展经济学:超边际分析与边际分析》,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2000年。
3、《分工和经济组织:一个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北荷兰出版公司,1994年。
4、《数理经济学初步》(中文),中国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年。
5、《控制论的经济应用》(中文),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6、《经济学原理》(中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机制“,《政治经济学期刊》,1990年第33卷,pp.462-82。
8、“分工和产品多样化“,《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卷,pp.392-98。
9、“垄断竞争和最优先产品多样性“,《美国经济评论》,1993年第83卷,pp.295-301。
10、“专业化、信息和增长“,《发展经济学评论》,1997年第1卷第3期,pp.257-74。
2004年7月7日因肺癌逝世~~
樊纲老师
樊纲,1953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上海崇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世界商业评论》ICXO.COM对樊纲教授的评价是:“京城四少”唯一还活跃的经济学人!
除受政府委托进行研究并就各种经济政策问题向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 提供咨询、建议并在国内担任多种社会职务之外,近年来被世界银行、 UNDP、ESCAP、OECD等国际组织聘为经济顾问,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访问、 参加学术会议与合作研究,在国际经济学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多篇。有关 中国经济问题的论点经常被国内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以及CNN,New York Time ,Financial Tim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te,WallStreetJournal,Handelsblatt,Nikkei,BBC等重要国际报刊、电台、电视台所引用。
樊纲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出色的理论阐释者,他的《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和综合》奠定其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
樊纲在《"不道德"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甚至也应该作传经布道的工作;但作为经济学家,谈道德却是'不务正业'。"引起不小的争论。在最近的关于经济学家之间的"战争"中,又和非主流经济学家杨帆一起成为关注的焦点。樊纲在众多大经济学家中可以称的上"少年英俊",参加此次评选的女性认为樊纲很像某位电视台主持人,所以颇受青睐。
钱颖一老师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Professor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
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
1981年本科(提前)毕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留学美国
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
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大学执教
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
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
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主要专业活动
1985年在美共同发起“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被选为1985-86年度理事会理事和1986-87年度会长,1994年起为该学会荣誉研究员
1993-9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副教授
1993-9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9年起任国际学术期刊《转轨经济学》共同编辑
2002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兼职或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
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学术论文
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在《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比较》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中文书著
《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青木昌彦共同主编,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与肖梦共同主编,200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认为只有在顶尖国际期刊法文章的才能算是最优秀的人才。
蔡洪滨,光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去年一篇AER,
洪永淼,康乃尔大学教授,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去年一篇Econometica
上财陈庆池也不错,
陈志武老师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陈志武教授现为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金融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经济学、市场制度及其形成发展史、资本市场、金融史、证券投资管理、证券法的运作、公司治理、公司财务与组织战略、股票市场与定价、债券市场与定价、期权定价模型和套期保值等方面。他所教授课程包括金融理论,金融经济学,资产定价和投资管理,公司财务和期权市场,投资学--理论与实践,期权与期货市场,对冲基金管理策略,新兴市场。另外,陈志武教授还积极将金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于1998年创办价值引擎公司,2001年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创办Zebra对冲基金公司,专门从事证券市场上的多空对冲交易。陈志武被认为是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的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他经常是顶级经济学和金融学杂志的撰稿人,陈志武博士著作颇丰,著作内容含盖世界金融发展史、证券市场史、新闻媒体与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及其制度机制、经济发展理论、金融与文化、股票定价、债券定价、期权定价、资产组合管理、外汇市场、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管理,以及对冲基金策略。陈志武的著作经常被《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财富》、《旧金山年鉴》、《海峡时报》、《商业周刊》、《金融时报》、《Barrons在线》、《Money杂志》、《Bloomberg个人财富杂志》、《首席财务官杂志》、《在线投资者》所刊登或引用。他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财经界的注意,《财经》杂志、《新财富》、《经济观察报》、《证券市场周刊》、《中国企业家》、《商务评论》、《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风窗》、《信报》、《南华早报》等刊登了其多篇文章。其他多家媒体也报道过他的观点或研究。因其学术成果,他多次获得美国重大学术奖项:如1994年其论文“人口老龄化和资本市场”获默顿·米勒研究奖(以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教授命名的奖项),而其论文“日本基于产出为基础的资产定价”获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另外,陈志武教授还于1999年获聘环太平洋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员,1999年陈志武教授还获得Pacesetter研究奖。作为金融学家,陈志武应邀在多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学术会议以及商业性会议作报告,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UCLA、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等多所大学和美国金融学会、欧洲金融学会、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等,以及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举办过专场演讲。陈志武教授还是世界多家著名经济类学术杂志的编辑、学术顾问或特约审稿人,如《经济理论学报》、《经济和金融杂志》、《金融和计量分析》、《环太平洋金融》、《实证金融》、《金融研究》、《美国经济评论》、《金融经济学》、《数理金融》、《货币金融学》、《美国统计学会期刊》。
田国强老师
------------------------------------------------------
最后学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博士 1987
岗位职称:教授、博导
------------------------------------------------------
研究领域:经济理论、数理经济、机制设计、转型经济
教学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
------------------------------------------------------
教师简介
湖北省公安县人,1956年生。1974--1977下乡插队务农;1977-1982在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就读、任教;1982年获数学硕士学位。1983-198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并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1987-1990为美国德洲A&M大学经济系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991年破格提前提升为副教授并获得终生任期教授资格(tenure),并为德国康思藤斯(Konstanz)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被提前提升为终身任期正教授,1998年被美国德州A&M大学授予杰出人才奖。现为德州A&M大学经济系教授、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与经济研究所顾问,同时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的兼职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在对1990-2000年全球著名1000名经济学家的出版物与被引用次数进行中分别第282位与第504位,在华人经济学家中排名分别为第4位与第6位。列入2003年由英国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英国著名经济学术史专家Mark Blaug 和 Howard Vane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引证索引所收录的全世界最有影响的700多名经济学家《经济家名人录》(《Who is Who in Economics》) 。 ( http://www.tecn.cn )
田国强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中国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会首届主席(1995-1997)。于1992年6月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上被选为首批学会资深研究员(Fellow)。曾任德洲A&M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顾问(1988-1998),国际英文学术期刊《经济与金融年报》和《中国经济评论》共同主编、《中国研究评论》,及中文学术期刊《经济学(季刊)》、《经济学报》等的编委。主编的《市场经济学普及丛书》(十四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智慧出版有限公司于93年10月联合在大陆出版,并获94年度四个大奖:国家级图书专业大奖---"中国图书奖"; 由共青团中央、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及新闻出版署四个中央级单位联合组织评发的国家级大奖---"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及"上海市优秀图书(1991-1993.10)一等奖。 ( http://www.tecn.cn )
兼任职务
美国德州A&M大学民营企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与经济研究所顾问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经济评论》共同主编
荣誉奖励
1. Listed in Who's Who in Economics,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over 700 most frequently cited economists throughout the world, 4th edition, edited by Mark Blaug and Howard R. Van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 ( http://www.tecn.cn )
2. Holder of the Lewis Faculty Fellowship 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exas A&M University, 1996-present. ( http://www.tecn.cn )
3. Research Fellowship, Private Enterprise Research Center, Texas A&M University, 1995-present.
4. 2001 Zhu Ke Zhen Lectureship, Zhe Jiang University, China.
5. 1996 Tamkang University Lectureship, Tamkang University, Taiwan.
6. Lewis Faculty Fellowship,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Texas A&M University, 1996-present.
7. Who's Who in the South and Southwest, 24th edition, 1995.
8. 1994 National Chinese Book Award,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 http://www.tecn.cn )
9. Elected Honorary member of 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1993-present.
10. Elected Fellow of 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1992 - present.
11. Nominee of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s in 1989, 1990.
12. Alfred P. Slo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Fellowship, 1986 - 1987.
世界排名( Ranks in the Top 500 Economists in the World )
Rank: 282, Overall Ranking (the average rank on 11 publication ranking methods) of Top 1,000 Economists in years 1990-2000. ( http://www.tecn.cn )
Rank: 504, Top 1000 most frequently cited economists in years 1990-2000.
Rank: 115,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 in years 1990-2000 using Bauwens' Method
Rank: 185,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0-2000 by number of articles
Rank: 217,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0-2000 using Laband-Piette Adjusted Article Count ( http://www.tecn.cn )
Rank: 220,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0-2000 by number of pages
Rank: 430,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0-2000 using Laband-Piette Article Count
Rank: 460,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0-2000 by impact factor
Rank: 247, Overall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89-1993
Rank: 421, Overall Ranking of Top 1,000 Economists 1994-1998
Rank: 363,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4-1998 using Laband-Piette Adjusted \# articles ( http://www.tecn.cn )
Rank: 436,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4-1998 using Bauwens' Method
Rank: 457, Ranking of Top 500 Economistsin years 1994-1998 using Laband-Piette Adjusted \# pages
图书出版
A、Books Published
"Incentive-Compatibility,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Mechanism Design; in Advanced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ed. by Heng-fu Zou,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aracterizations of Fixed Point Theorems, Optimization, and General Equilibria; Advanced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ed. by Heng-fu Zou,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0.
"Market Economics for the Masses, with Fan Zhang;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 ed. by Guoqiang Tian,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B、Volume Edited
“Advanc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s,” (contributors include: James Heckman, Daniel McFdden,Jean-Jacques Laffont, Shoyong Shi, Guofu Tan, Chun Ai, Xiaokai Yang, ect), Ed. by Tian, the Commercial Press, Beijing, China, 2002.
C、Books Edited
"Market Economics for the Masses," by G. Tian and F. Zhang,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Introduction to Macroeconomics," by M. Ouyang,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2,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by Z. Shi,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3,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Modern Family Economics," by J. Xiao,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4,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Introduction to Money and Banking," by G. Yi and D. Bei,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5,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Introduc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and Future Markets," by H. Yang and Y. Wang,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6,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Introduction of Financial Security and Future Markets," by by W. Hai,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7,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Transfer and Price Negotiation," by Z. Yin,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8,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The Modern Theory of Foreign Currency and its Applications," by K. Bi,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9,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Q. Yang and X. Duan,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0,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Visible Hand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Market Economy," by D. Lu,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1,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 by X. Wang and N. Qian,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2,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Elementary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s," S. K. Lin and C. Li,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3,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Economics in Daily Life -- Observa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by Y. Mao, in A Series of Popular Economics Books for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 Vol. 14,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and Hong Kong's Intelligent Book Ltd, 1993 (in Chines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1:47:24编辑过]
顧應昌 (Koo, Anthony Y. C.)
組 別 | 人 文 及 社 會 科 學 組 | ![]() | |
當選院士屆數 | 7 | ||
學 歷 | B.A.,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1940) M.S.,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41) A.M., Ph.D. Harvard University(1946) | ||
經 歷 | Member of the China Delegation to United Nations(1945) Member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the Far Eastern Commission, Technical Counselor(1946-1949) Member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Food &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Adviser (1949) Professor of Economic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58-1964,1967-1990) Professor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4-1967) | ||
專 長 | 經濟學 | ||
曾獲得之 學術榮譽 | Distinguished Teacher Awar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56) Academician, Academia Sinica, R.O.C.(1968) Distinguished Faculty Awar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76) Honorary Alumini Award,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97) | ||
現 職 | Professor Emeritus of Economic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U.S.A. | ||
辦 公 室 資 訊 | |||
地址 | (一)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48824-1038 U.S.A.(5至11月) (二)Department of Economic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Tallahassee, FL32306-2045 U.S.A.(12至4月) | ||
電話 | |||
傳真 | (一)(517)432-1068(二)(850)644-4535 | ||
koo@msu.edu |
刘大中
有一个人的名字现在不大听到了,他没得过诺贝尔奖,可他很多同事、朋友、学生都得过奖,他也是《新帕尔格雷夫大词典》条目中的唯一一个中国人。他叫刘大中。
刘大中是江苏武进人。常熟自古就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刘大中又出身于书香门第,学习成绩异常优秀。1936年,他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 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转攻经济学。1940年,他在康奈尔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年仅26岁。
我们只需举出一项指标就足以证明刘大中的不凡。迄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的《美国经济评论》是美国经济学会主编的学报,世界排名第一的经济学期刊,一般学者若是能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那么各个名牌大学的聘书就会纷至沓来。截至今日,在上面发表论文的中国人依然屈指可数,可1941年,年仅27岁的刘大中就在这本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他是第一个在这本学报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1936年,刘大中出国时,中国刚刚放弃了银本位,采取复本位制并与美元挂钩。可是没过多久,中国经济就因为抗日战争陷入了大混乱,货币政策几乎无人过问。可是人民总要生活,总要交易,即使在无政府的地方,市场也会自发地生成。上海是当时金融中心,又是沦陷区,政府能力所不及,外汇黑市就在上海蓬勃发展起来。
刘大中虽然身在海外,但最拿手的研究就是统计分析现实经济状况,再加上他对中国国民性深刻地了解,所以准确地把黑市上的供需关系分解成十二种类型,分析它们对中美实际汇率的影响。战时的经济是特殊的经济,几乎完全不能用教科书上主流的均衡分析方法来讨论。刘大中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刘大中还试图为解决中国现实的经济混乱出谋划策,或者为战时经济提供一个大致稳定可靠的替代方案。他提出,现实目标就决不能仅仅是稳定货币,而必须做出更大的全盘考虑。刘大中这篇文章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从一开始,刘大中的学术命运就已注定,是要在一片混乱乃至废墟上绘制新的经济蓝图。
抗战结束,刘大中迫不及待地回国,执教鞭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经济百孔千疮,经济学更是一塌糊涂。刘大中一面在学校里教经济学和统计学,一面就组织人手调查了解中国实际经济情况。国民政府对此两眼一抹黑,内忧外患之下,对于各地的经济矛盾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刘大中获得很多确信的数据后,和他的好友蒋硕杰一同小心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被他的康奈尔老学长胡适看到,大为叹赏。可在当时的局势下,刘大中和蒋硕杰空有一腔热血和满脑子经济计划,却无从实施。
1948年,国民经济已经陷入崩溃边缘,上海的通货膨胀不可收拾。胡适找准机会把年轻的刘大中和蒋硕杰力荐给国民政府,可是行政院长翁文灏却以为局势已经不可挽回,再有什么经济政策也于事无补。刘大中无奈之下,又回到了康奈尔,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刘大中在美国专治计量经济学,在理论上颇有创新,构建了多种计量经济模型。他指导的学生恩格尔日后更是在这个领域有极大突破,获得了诺贝尔奖。可刘大中的内心还是牵挂中国,牵挂现实的经济建设。
解放后,中国大陆处于封锁状态,统计信息又非常匮乏,这恰好给刘大中展现身手的机会。1965年,他和叶孔嘉博士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合著了《中国大陆的经济:1933-1959》,在普林斯顿出版社出版,顿时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这本书成为了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经典。弗里德曼等大经济学家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也总以这本书作为主要依据。30年代社会经济状况是刘大中亲身感受过的;40年代的情况则是刘大中积极投入、试图改变却不得;到了50年代,刘大中只能在大洋彼岸默默注视,根据零星半点的线索来苦苦推算。这本书研究的历史跨度有多长,刘大中积累的心血就有多深。直到今天,对于中国那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很多重要数据还没有披露,但刘大中这本书的地位仍然无人可以撼动。
50年代,台湾大学聘刘大中为教授,“中央研究院”聘他为院士,多次请他回来帮助台湾制订经济政策。于是,他在台湾培养了很多学生,指导编制台湾的统计年鉴,亲自参与设计了台湾的税制改革。刘大中要挽回大陆经济的梦想没有实现,转而在台湾这样的弹丸之地小试牛刀,取得极大成效。我们现在回顾台湾经济起飞的历程,怎样表彰刘大中的贡献都不为过分。
就没有一个中国的种,说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全是外国的货,舶来品而已。用以自欺欺人!
文必曰罗马、言必曰希腊,哪有什么中华?还说什么华人经济学家?骰子里面全是美国货。
不认同。
不到国外就是鸡,到了国外就是鹤。好,好,好,有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这个有色眼镜真象是外国人看中国是“东亚病夫”的感觉。
西方敌对国家、少数人骰子里的奴性和中国的少数“假洋鬼子伪经济学家”,是压抑
中国自主创新和发展的三座大山。
我举荐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