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248 6
2007-05-25

《营销想象力》 西奥多·里维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西奥多·里维特的《营销想象力》不是一本写给营销人员看的书,而是一本给企业最高决策层和经理人看的书,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企业很快就会陷入泥潭不能够自拔。
  就其本质而言,企业应当贴近顾客,作为企业就应该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让我感受到是脱离了经营的现实,过于热衷于竞争游戏。在过去近30年间,我们的企业的绝大多数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制造活动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成本在大幅下降,供应活动正努力向即时管理方向过渡,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在减少等等,但在这一切努力的背后,对于顾客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确切的说就是企业的经营没有什么改变,人们在营销上的努力并不明显。
  中国的企业成长于“大量营销”的时代,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服消费者接纳公司提供的产品。薄利多销的逻辑是一种大量生产的逻辑———企业的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的成本越低,因而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就越强。而这种逻辑越来越无法应对眼下的形势:
  目前的产品生命周期已大大缩短,每一年都会涌现出15000种以上的新产品或者新型号,其中超过90%的新产品的生存都不会超过12个月。“顾客导向”是企业今天最常使用的一个说法,但也仅仅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已。很多企业并没有真的看得起顾客,他们总是试图操作顾客。很多企业的主要兴趣是在于为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创造某种形象,但是却没有多少企业真的下功夫确保产品或者服务是与顾客期望的形象相符。
  这种状况如果不做改变,企业的发展自然会停滞。
  顾客时代已经开始。我不清楚接着下来会有什么样新的概念,但企业为了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在未来扮演好应有的角色,需要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特征,就是更好的理解顾客的需求,更好的提供真正的价值。其实早在1960年西奥多·里维特在其影响深远的《营销近视症》中就提出了“顾客导向”。这篇文章传达的关键信息之一是,如果企业从提供大量制造的产品的做法转向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那么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向就应该有重大的改变。
  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营销是全员而非营销人员的工作,“事实上,市场营销是公司内所有人的事情,每一个人最好都对它有所了解,不管这个人离营销职能有多么遥远,是一个研发人员,还是一个电话接线员。”接着企业需要对变化的市场有着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如果仅仅依靠自己的创造,或者完全依赖自己在行业里的领导地位,那么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竞争者们都渴望得胜。这些竞争者当中总有那么一些,在创造新事物的某些方面领先于所有其他企业。因此,一家公司在努力成为领导者和创新者的同时,也必须付出同样艰辛的努力,系统地向其他竞争者学习。”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向顾客学习,无论是客户关系管理还是服务的工业化,甚至于差异化以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的驾驭,西奥多·里维特都给予了独到的分析以及运用的方法。
  进入21世纪,有部分企业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变化,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没有真正做到更深入更贴近地了解顾客,他们还在沿用过去对于顾客的定义,简单的依地域或年龄或购买规模来划分。这些企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并不了解顾客到底需要什么?西奥多·里维特指出:“企业首先必须了解顾客心中的‘更好’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点,然后弄清有哪些工作应当完成,并以高超的智慧、热忱满怀去完成那些工作,我们就必须拥有想象力。”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发挥营销想象力,不发挥热情的神奇力量,现代营销科学和深度分析都只会是百无一用。世人总是希望找到一些简便的方法和精细的计划,来解决他们碰到的问题。现在管理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他们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在不停地发明新产品、寻找提供这些新产品的新方法,以此绕过那些根深蒂固的旧事物,远远地跑到了前面———那就是拜他们的想象力所赐。”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事实上每一个走在同行前面的成功的企业,都是在满足顾客需求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给顾客以全新的感受和帮助,也正是这些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让顾客感受到“物超所值”,顾客才不断的与企业互动从而使得这个企业能够走在行业的前端。成功的企业总是能够运用想象力,去抓住市场边界不断消融甚至消失所带来的大好机会。花旗银行对于金融产品的想象力开启了金融创新的新时代,宜家家具的想象力使得家具和家居的个性化得以实现,阿里巴巴对于互联网的想象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西奥多·里维特对于“营销想象力”的界定和阐述给予我们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也给了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未来几乎肯定是一个新的未来。通信、旅行和运输的平民化,让我们的各种习惯都变得接近,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消费的就正是我们这些习惯。……抗拒或者抵制这些习惯在商业上的含义,就是重蹈一些傲慢的老公司的覆辙———这些公司躺在商业世界的坟墓中,无人识得或者已被人彻底遗忘。”这是西奥多·里维特说的一段话,我借此来作为自己的结束语,也正如西奥多·里维特本人在序中写的一样“我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发现许多可以立即付诸实践的东西。但我更希望读者的认知系统可以因此得到些许提高,他们的营销想象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陈春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5 06:21:00
《彼得原理》(美)劳伦斯·彼得与雷蒙德·赫尔/著 闾佳 司茹/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组织的本质就是人财物的结合。不同组织之间的最重要差别是组织成员的差别。在组织成员和工作职位都处在不停流动状态下,一个理想的组织,能够保证组织里面的不同职位都由最合适的人来担任。在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与雷蒙德·赫尔看来,这样的组织在大型组织崛起的1960年代无异于人造天堂。他们彼时发现的彼得原理指出了组织的人才困境,“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换句话说,组织里面的不少职位往往由不胜任的员工在担任。管理者无不渴望让最合适的员工充斥各个岗位。可惜的是,在这本畅销的管理读物里面,他们并未能指出接近人造天堂的路。幸好,今天组织形态开始多种多样,各种组织虽非人造天堂,但也并非人间地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06:23:00
 《CEO的抉择》
  (美)欧文·伯克 达夫·麦克唐纳/著 仝如琼/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商业读物向来以炒商业理念为最大卖点。十年下来,出版市场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多至过剩的商业理念。对这些商业理念,人们真假难辨,甚至一棍子打死:商业读物欺世盗名者居多。读者的这种反应倒也正常。商业读物的出版市场从狂热趋向冷静,商业读物自身也开始创新以求生存,与其作者制造理念,不如设法让读者去探索理念。《CEO的抉择》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作者无意兜售商业理念,而是帮助读者去体验商业生活。正像商业从来没有格式化法则一样,这本书中的CEO也没有唯一正确的抉择。作者设置了CEO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场景,每一种场景之下CEO都面临不同的选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商业判断替CEO做出抉择,承担后果。或者这种形式的商业读物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商业。(建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06:24:00
《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的投资秘诀》
  
(美)蒂莫西·米德尔顿/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比尔·格罗斯是全球著名的基金经理。在投资领域,人们把他与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
  许多基金经理通常只有一两年的出色表现,格罗斯却已有35年的出色表现,而且还在继续。他管理的旗舰投资组合、750亿美元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总回报基金,从1987年成立至今,平均每年获利9.4%,相比之下,基准的莱曼兄弟指数年平均获利只有8.1%。总回报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在过去10年中轻而易举地成为同类基金中最畅销的一个。目前,格罗斯管理着超过3500亿美元的基金资产。他的一句话会引起14万亿美元的债券市场的震动。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位全球著名的债券投资专家的债券投资诀窍,不管你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人,都将从中获益。股神巴菲特说:“每个月我都急于看到比尔·格罗斯的评述。他文笔生动,见解独到,将他的观点收集成册将是件幸事”。(毕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06:32:00

《美国与世界作对》作者,Andrew Kohut、Bruce Stokes

今日的美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自我陶醉、令人怀疑的军事大国。在美国之外,近四分之三的民众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和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在黎巴嫩、约旦和摩洛哥,超过一半的民众认为对驻扎在伊拉克的美军进行自杀性攻击是合理的。即使是在英国-美国的铁杆盟友,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将美国看作是世界和平的威胁。不仅是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得人心,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甚至美国人本身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那么,这种反美主义从何而来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其总裁Andrew Kohut的领导下于完成了一项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舆论调查,涉及全球50个国家的91000名受访者。调查结果已于2006年结书出版,名为《美国与世界作对》(Americaagainst the World)。两位作者Andrew Kohut和Bruce Stokes(《国民杂志》的专栏作家兼该项舆论调查的顾问)发现美国“令人生厌”的根源在于美国的例外主义。在书中,他们分析了美国例外主义的表现,以及这种例外主义怎样加剧了反美情绪近几年来在全球的蔓延。在《美式民主》一书中,Tocqueville将美国例外主义解释为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个人主义、民粹主义、经济放任主义的独特混合物。
  《美国与世界作对》一书认为,美国例外主义最重要的方面是个人主义。他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动手改造生活的能力,美国人比其他国家的民众显得更加乐观;对于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他们显得更加悲观。作为一个个体,美国人倾向于怀疑组织机构比如联合国的能力;作为一名乐观者,他们往往低估前面的危险和障碍。
  个人主义、自力更生以及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是美国的力量所在,但该书认为,只要美国继续在世界事务中担负最重大的责任,那么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就有可能带来持久性的问题。对外国缺乏兴趣使得他们对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变得熟视无睹。对政府的反感意味着他们对国际组织的支持是微弱的。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使得他们相信他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认为自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最危险的莫过于美国例外主义朝单边主义的方向发展。当美国选择忽视国际性环境条约、人权条约和国际刑事法庭条款时,美国有可能失去其在全球的领袖角色,甚至失去它的未来。
  该书进一步分析说,美国民众的例外主义毫无疑问要对当今反美主义在世界的蔓延负责任。“9·11”以后,美国民众全力支持的外交政策被绝大多数国家视为单边主义。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使用武力招致欧洲尤其是穆斯林世界对美国长远企图的怀疑甚至憎恨。但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美国民众支持两次战争的立场一直就没有改变。伊拉克战争现在变得不受欢迎,不是因为美国民众认为它错了,而是认为事情干得不漂亮。
  美国民众的本质还是个人主义的,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世界其他的地方。但一旦美国的国家利益受到实质性威胁,他们的爱国主义不仅是言辞上的,更是行动上。
  美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美国例外主义也是一个明显的存在,无论它给世界带来什么。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为《美国与世界作对》作序写道:“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就不可能阻止反美情绪在全球的蔓延”。对于中国的决策者及外交爱好者而言,深刻理解美国的国民特性无疑有助于更好地解读美国的外交政策,这本书因此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5 06:34:00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
  (美)西达·斯考切波/著 何俊志、王学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社会革命是近现代世界史上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本书揭示了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如何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的起源与成就。本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认为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国际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该书被认为是革命起源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李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