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4257 19
2007-05-25
中国需要新的土地制度

20061011 13:34 字体:大

解放初期,小麦亩产只有一百三十斤左右,稻子也只有三百斤。人民公社期间经过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水利建设,受天灾影响的程度大大减轻,但是对病虫害还是无能为力,到七十年代经过种子改良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之后,粮食产量开始显着增长,尤其进入八十年代化肥、农药和种子改良的效能提高,粮食增产幅度更是加快。但今天,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步消蚀了。

目前小麦和水稻每亩单产在高产粮区可以达到一千斤,在中等产粮区也有七八百斤,与解放初期相比,每亩产量翻了三倍。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在的农村,农民却普遍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他们宁可将土地荒芜,进城打工。即使不进城留守在乡村,很多人也是把时间耗费在麻将桌上,甚至吸廉价毒品度日。土地抛荒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地区高达百分之五十,抛荒三分之一的比比皆是。

种田收益划不来?

农民为何不愿下地劳动不愿种粮呢?简单的说就是划不来。现代科技让产量上去了,可是种粮成本的增加幅度却大于增产带来的收益。

目前每亩地种粮成本,小麦为:30斤种子,40元;化肥80元;机器耕田是20元;收割要40元;打农药两次,15元;浇灌3次,30元。总计下来,每亩成本投入需要250元左右,按中等产量区每亩小麦收成700斤,每斤收购价0.6元计算,卖粮收入是420元,扣除250元成本,纯收益只有170元。种玉米的纯收入,一亩地也只有120元左右,一年两季,一季玉米一季麦子,一亩地加起来的收入只有300多元,即使高产粮区也只有56百元。种稻的情况和种麦差不多,早稻大多是亏损,晚稻好些。一亩地的收入也只有67百元,而这些还都是按照正常年景风调雨顺来计算的,出现灾害或因粮食大丰收而导致的收购价降低,就很容易赔本。而进城打工一年收入在5千元左右,是种粮的10倍以上。这种局面,谁还有兴趣种粮?

显然,现代科技对中国的最大好处是增加了粮食总产量,使得13亿人口能够吃饱肚子,但是却不能使种粮食的农民免于贫困。现代科技的高成本与包产到户分散化的经营方式是无法匹配的。只有大量减少种粮人口,采取规模化农场式的运作并加以现代企业化的管理,将现代农业科技与机械化结合起来,才能降低种粮成本获取规模化的经济效益。这就意味着只有大量减少农业人口,加速城市化才是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

地含重金属影响农产品

如果我们还是采取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的政策,那么惟有放弃粮食自给自足政策,除了一些高产粮区之外,一般产粮区的土地就用来耕种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让农民有利可图,通过种植能够过上好日子,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留在土地上,并且不会将土地抛荒。

现代科技在中国农村不但没有解决贫困问题,而且还产生了土地板结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由于持续50多年过量施用化肥,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已经从建国初期的50%降低到现在的1%都达不到。土壤逐年板结,更严重的是,化肥由矿石加工或者石油提炼而成,内中含有重金属,长年累月的积累已经危害人的健康,影响农产品的出口。

除此之外,农作物生长需要一百多种元素,而化肥就只有氮磷钾少数几种元素,长期使用已经造成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缺乏,农作物口感差、免疫力、抗病虫害能力差。

废物利用改善土壤

现在,即使是鸡鸭牛羊猪粪这类有机肥,由于这些鸡鸭牛羊猪的饲料也是缺少微量元素的农作物,又添加了一些激素、抗生素药物,所以即使是传统的农家有机肥质量也存在问题。

在新西兰,由于海草、海带、海胆这类含有大量微量元素的海洋生物被冲上海岸,成为污染物。因此当地政府补贴渔民让他们废物利用。他们将这些发酵后再浓缩成营养成份齐全的新型液体有机肥。使用这样的有机肥料,不仅仅能够使农作物增产、还能使农作物的口感改善,改善土壤的板结状况。

可是,中国绝大部分土地在农民个人手里,小农经营。农民不关心大米的品种和质量,只关注产量。因为个体农民只能交售稻谷而不能出售大米(国家规定,上市的大米要通过S900系列的质量体系认证,个体农民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如果农民在自家的地里多施几十元的有机肥料(打到大米的成本里每斤不过几分钱),但国家收购稻谷的价格却不会增加,农民也就没有兴趣投入。

现代科技进入农村之后,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大量的白色污染。现在这个问题已相当严重,在农村的户外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看不见白色垃圾了,村内到处有堆积多年的垃圾堆,村外更是有一个围绕村庄的垃圾圈。不引人注目却危害更大的是塑料垃圾中的废旧电池,数量也很是惊人。

因此,从农民不愿种地,土地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来看,现代科技对农村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目前都已经达到了极端。换句话说,当初化肥、农药为农业带来的好处,随着农业实际收益的下降,已经不能再产生刺激生产力的作用,粮食总量在二十年内迅速增加的历史将由于大量土地抛荒而结束。

如此看来检讨农村包产到户的经济政策,重新制定出适合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新农村政策,实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凤凰视点)

吴洪森

复制代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7 09:29:00

把高科技运用到农业中,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各个方面的质量,成为精致农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工业,服务业对比,同样可以提供相当高的收入.

农业增产,却无法摆脱目前农民的贫困现象,关键就在这里,仅仅提高产量,只是会发生"多收三五斗"令人寒酸的情况.

比如,台湾的一些农产品就可以在大陆买到很好的价格,在大陆的供应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质量优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要有效的既提高产量,又增收,那我们必须要加大高科技,高技术的投入,把农产品的质量拉上去,买出好价钱.

很久以来,我们的观点都是农业科技给农村增产,比如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种植,其主要解决的是我们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增产问题.在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的是粮食,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农业科技专家更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如海尔的品质,质量第一,方可在商品全球化中取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 20:50:00

如果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么该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才能避免失地农民的利益,他们该如何生存?又该由谁来经营大片土地?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弄不好会出问题的,且看时间怎样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3 20:43:00

以往农业问题的中心都放在增产上,就像2楼楼主说得那样,“多收了三五斗”的经济学原因在于农业的供给的扩张和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丰收的话,反而“谷贱伤农”。所以限制种植是发达国家的一个做法。随着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的兴起,中国也会步入这一阶段的。

还有土地制度的问题,其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中,已经有多种实际操作的方式开始在突破这种小农经济的范畴。比如说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它往往需要大片的土地和大量的农业及工业劳动者,所以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企业向农民买断土地使用权再雇用附着在该土地上的农民的做法(例如返租倒包等等),所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土地的规模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7 09:09:00
这也是我关心的问题。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1:16:00

国家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

土地在农民手里由30年不变变为50年不变,但是无论怎样,还是小农户经济。

借鉴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农业必须走规模化道路,变农户经营为农场经营。这在我国实现起来很有难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