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338 8
2007-05-26
有幸与一位在"挑战杯"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面交流,收获了不少。说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到了第十届,自身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立于普遍学术规范之外的价值取向。说到底,就是"创造性"和"建设性"。这两个标准植根于整套"挑战杯"体系之中,人民大学"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也是一以贯之的。

  先说说创造性。普通高校里面无论哪些专业,大都有一种泛西方化的倾向,学生用的的教材、教师传授的理论,多多少少都和西方有关系。可对当今中国的许多具体问题而言,西方的理论并不具有可参照性。这就要求参加"挑战杯"的参赛者们无论在选题还是研究的进路上都要依照中国的具体情况,摆脱西方理论的桎梏,大胆创新。创造性可以说是"挑战杯"学术竞赛最大的特色。"挑战杯"之所以更看重调查报告也恰恰是因为调查报告可以保证选题和内容的创新,而论文性质的作品很难跳出前人的窠臼。

  再说说建设性。"挑战杯"的另一个重要要求是作品的建设性。无论是民族复兴、和平崛起这类的大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小问题,建设性都是首要问题。这个社会的前进从来都不是靠反对派、谩骂者来推动的。搞批判不如找原因,找原因不如出对策,这才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应该具备的面对具体问题的态度。因此,无论是产业调研还是政策咨询,"挑战杯"的学术作品必须保持明确的、清晰的建设性的态度。

  "挑战杯"是个大学问,有幸从事"挑战杯"的相关工作,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过"挑战杯"、参加了"挑战杯"和打算参加"挑战杯"的同学也可以用"创造性"、"建设性"这两个基本的标准检验一下自己的选题和具体构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每天面对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确实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最近在这方面思考的比较多,也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6 10:38:00

明年有时间会参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10:46:00
曾经参加过,挺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6 20:14:00

呼唤创造性和建设性学术氛围的到来,

尤其对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需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理论作为指导

需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

中国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7 02:00:00

呵呵,下次会参加的....感觉会蛮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31 22:37:40
嘿嘿 2010年的马上快到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