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了一篇这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耐心的时代,感触颇深。以前我在博客里曾经写过一篇名叫科学的发展需要贵族的文章,不知道是不是放到论坛里了,这次再重贴一次吧。
科学的发展需要贵族
科学的发展需要贵族,这个结论看起来和现在的现实,至少和我们中国人所想的不太一样,也许我这么写,会挨骂,但这的确是个事实。
上个学期,吉大李晓教授来经济学院演讲关于中印比较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个观点。今天的讨论班,在谈到实变函数时,说所谓的实变函数,就是说要看十遍才能看懂;谈到了说有些人,研究的领域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出什么成果,所以,有些研究基础理论的人,最后都改行了。所以,要想研究基础理论,就必须是那些不用为吃饭而发愁的人才能做到,也就只有贵族才能做到。
我们必须承认,仅管贵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们腐朽、堕落,但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那就是,贵族不用为吃饭发愁,所以,他可以想做任何他想做的事。如果他想研究学问,那么,他就不用发表论文而发愁,他可以致力于他所喜欢的专业,而不是能最快出成果的专业,他可以专心于研究理论,而不必在乎发表几篇论文,不必在乎是不是教授、博导、长江学者,而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是在一种最美好的、最没有功利性的、最单纯的状态下研究学问,才会真正做出有利于增加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的事业来,而不是像现在绝大多数的学者那样,一天为了吃饭,为了评职称而研究,而写论文。
也许有人认为,基础理论应该是由国家出资来研究,可国家出钱,也是要有成果的,国家可以出巨资,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不计回报的投入,但有一点,就是你必须要证明这种回报是有价值的,国家不可能白往里扔钱,而证明是要用论文的,是要成果的,而为了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就必须证明给人看,而这种为了资金而做的研究,本身就是有功利性的,除非特殊人,否则,这种耐于寂寞,专心于理论研究是很难的。而贵族是用自已的钱来搞研究,他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他搞研究是因为兴趣,所以,这才是最原始的状态,才是最有可能最后出成果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消灭了贵族,把所有人都变成了无产阶级,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就消灭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土壤,所以,这几十年,中国的应用性技术搞了不少,但真正的基础性理论的研究,却进展不大,其原因就在于基础性理论的研究进展缓慢,难于获得国家的支持,而没有了国家的支持,自己又没有财力来支持,别说支持研究,就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又凭什么来做研究?所以,搞数学的,大部分都去做统计了,搞经济学的,大部分都去做有中国特色的实证分析了,而这种实证分析,说白了,就是在做统计练习,与经济学意义上的实证分析完全不是一码事,所以,才会出现,一年中国有那么多的经济学的论文,却没有几篇真正能称得上精品的。说实话,我现在做的这些东西,我自己都知道什么也不是,我自己都不想做,可以,为了发表,只有这么做,没有办法,谁让日后我也得靠这些所谓的论文来考博,来找工作呢,我不能四十好几,还家里养着,还美其曰搞经济学研究吧,除非我也能被关进监狱里十年,但我估计现在的监狱和当时的不一样,你要想学点东西,一定比当年的杨小凯教授要难得多。
说中国现在学术界浮躁,一方面这是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另一方面,这些搞学问的也得活着呀,他们不浮躁,不批量生产论文,怎么活着啊,他们毕竟是指着这个吃饭的啊,不能指望中国的所有的大学老师都和蒋筑英那样啊,最后那么早就挂了,那中国就更没有人作学问了。所以,没有办法,中国的学术界还得继续浮躁下去,除非中国能真正的培养出自己的贵族,而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毕竟,贵族不是用钱来衡量的,用钱来衡量的,那是暴发户,而那种人,对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