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基础教育确实存在许多弊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然而如果只是进行课程内容的单一改革,而没有进行其它相应的配套系统(如评价系统、管理系统等)的改革,教师是不可能自发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施教的,学生除了关注自己的分数以外,也不可能再愿意且不可能有时间和心思去关注自己的所谓能力的全面发展。因为教师需要得到上级的认可,学生需要一个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在现阶段都只有通过争取高的升学率、分数去实现。所以通过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去夺秒争“分”,就成了师生的共同手段和目标。
  有人说,中国课改的最大阻力在于“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难道错了么?
  首先,人自身的需要决定了“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规律的存在。人有实现自我的需要,师生也有实现自我的需要。教师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能得到别人特别是上级的肯定和表扬奖励。学生希望通过努力的学习能获得进一步学习成才的机会,为现实未来的自我创造条件。在现阶段,由于对教师的评价依据就是升学率,就是分数,对学生的选拔依据也只是分数,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能实现自我,都只有努力获取更高和分数。而这些分数都是以高考考纲作为依据的考试分数。这就必然出现“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学规律,不可能出现“高考考什么,教师就不教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叛逆规律。
  其次,“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规律,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号称素质教育的典范国家和最具有创造性的国家---美国,也一样盛行着“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规律。只是美国的“高考”不仅仅考课本内容,还“考”社会实践能力,还要“考”考生的全面素质。所以在美国,教师不但要教课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学生也不得不除了学好课本知识之外,还要主动融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去,努力完善自己。所以美国学生就要报名排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公益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还会经常听说美国哈佛大学拒收了多少多少个“高考”状元么?因为这些状元都是课本知识的状元,并不是真正的能力状元!
  事实上,“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规律,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而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大动力。“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规律,是教育系统正常运作的动力纽带。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即是“高考考什么,教师就不教什么,学生就不学什么”,那么考、教、学就完全分离了,相对应的教师、学生、教材就成为三个互不相干的要素了,此时教育活动如何能开展?教师不教教材的,学生不学老师教的,上级不考查学生学的,这样的教学现象将是多滑稽,简直不堪设想!在这种状态下改革,你将改谁?改学生?改老师?还是改教材?。。。但无论改革谁,最终都会因内部动力联系的缺失而必然导致失败!所以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必须充分利用“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规律,对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手段和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别再停留在对教师培训的层次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