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学研究严重滞后的原因
无可否认,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数代经济学、金融学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的金融学研究有了巨大的进展,且正在逐步与世界主流金融学接轨,但是,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模式、研究成果等方面,国内的金融学研究仍严重滞后于国外。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缺少本领域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领军级、大师级的金融学家。我认为,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金融学家,必须有自己独创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具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始终站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能够把握未来理论的发展方向,并且其研究成果得到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遗憾的是,国内目前不存在这样的大师,如果把国内所有金融学者看作一个团队的话,那它就是一个没有灵魂人物的团队,这样的团队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是可想而知的。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量优秀人才流失海外,无疑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研究力量雪上加霜。
第二,未能掌握先进、科学、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这是制约国内金融学研究模式顺利从宏观转向微观的重要因素。现代西方金融学研究历经几百年,已经探索和发展了一些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譬如实证研究方法、数理工具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后者,越来越有大行其道之势,但是,这些都是国内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内的学者们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积极学习和运用数理分析方法,但是,我认为,这些仅仅是“形似”,而未达到“神似”,且很多都是简单的照搬,没有新意。
第三,缺乏严谨科学、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学术研究中的浮躁情绪、功利思想无处不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于是,我们看到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学者们忙于追逐行政级别的提升,甚至为特定利益集团代言,更不用说不知道有多少本该好好教书做学问的人,却忙于开公司、搞社会兼职赚“外快”了。试想,这样的氛围下,怎能会有平静的、脚踏实地的治学和研究精神,反倒是谁这么做了谁吃亏!
以上三点原因,只是个人拙见,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