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的基础设施
与中国相比,印度持续的落后变成了困扰全国的问题。中国和印度在20年前还是经济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都在努力改善人数众多的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现在中国通过经济改革远远地跑在了印度的前面。世界银行资料表明,中国现在人均一年挣890美元,而印度人均只挣460美元。
目前中国人口略多于印度,中国公民每年购买的汽车和轻型卡车比印度多1/3、电视机多3倍,空调多12倍。中国拥有的高速公路、现代化机场和高效率港口有助于它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门类中占据支配地位。
印度坑坑洼洼的公路、陈旧的机场和拥挤的港口使进出口极为困难。中国上个月吸引到的外资相当于印度去年一整年吸收到的外资。
沉闷的官僚体制
自新德里1991年废除其“许可证主权”以来,许多市场限制条例都被取消了,但是,许多人仍把印度的落后归咎于该国沉闷的官僚体制。
还有一些人把这归咎于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他们争论说,全民对经济平等的渴望可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印度有一个人数日益增加的中产阶级,只是它的增长速度不够快,或许部分原因是印度的经济发展始于1991年,比中国晚了13年。
2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只是在过去10年内以6%的速度发展。此外,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的两倍,因此印度的人均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两国都受到许多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制约,对印度而言,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对电力分配的垄断。
印度经济中没有多少前途光明的领域,但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出现了几个小规模的高技术工业区亮点。
这得益于印度充许新行业实行自由贸易和最小限度的规章制度,这些行业通常与计算机软件及金融机构和其它服务业的电话服务中心有关,它们一般不涉及公路运输问题,印度的路况极差。
但是,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在印度整个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为软件公司只能雇数千人,而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可以雇成千上万的人。标准—蒲耳氏等级评定公司的亚洲分析家乔伊迪普.慕克吉说:“10亿人不可能都去编制计算机程序,他们得去制造鞋子和汽车,得去端盘子。”
落后的生产工艺
印度制鞋厂20年前可以雇到和中国同样多的廉价劳动力,而且这里的工人受过更好的教育。但中国制造商却越来越多地控制着全球制鞋业。香港一家制鞋厂的合作伙伴马丁.默茨说:“在制鞋行业,中国跑在了前面,而且将继续保持优势。”
古普塔及其家族控制着印度第二大制鞋公司——埃克申集团。该集团最近成立的一家工厂不太可能让外国竞争者害怕,因为这家制鞋厂只能容纳150名工人,根本无法达到中国工厂的规模经济,中国鞋厂的一个厂房里就有多达2万人在辛勤工作。
古普塔说,地方条例阻止他兴建更大规模的工厂,尤其令人烦恼的是,有关法规还限制公司购买城市土地的面积。这些法规旨在打击投机活动,以便留下更多的土地兴建住房但是,却使新企业要花很高的代价才能买到土地。
不久前我参观了这家新鞋厂,走进灯光灰暗的厂房,迎面扑来阵阵刺鼻的胶水味。工厂经理厦尔马解释说,由于断电,工厂不得不关闭通风设施。这家工厂三天来一直依赖柴油发电机生产,这比城市供电系统提供的电贵了两倍。
中国广东省很少出现断电现象,印度却经常断电。古普塔不得不在城里建厂,因为许多农村地区根本就没有电。
我看到一排排大箱子堆放在地下室里,箱子里装着数十双鞋,箱边上用紫色钢笔潦草地写着每箱鞋的号码、式样和颜色,没有任何计算机打印的商标。
箱子旁边放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原材料,这又是一个问题。这家工厂留着两个月所需的原材料和一个月的半成品鞋,大量库存使其原本可以购买现代化机器的资金无法周转。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工厂的库存量很少,因为它们可以定期从附近的厂商得到原材料,而且很容易通过平坦的公路把成品运送到香港之类的高效率港口。
从硬件上看,地缘位置对印度经济的发展并不太有利。在全球范围内,北美集团、欧洲集团以及东亚集群构成了当代世界的三大经济发展群。印度现处三大发展群之外,即使加入东亚发展群,也很可能因为地缘、文化等因素而成为区内的边缘国家。而如果想以印度为核心,创立世界经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群则并不容易。在印度所处的南亚地区,各国经济都比较落后,就连与印度隔海相望的东南亚国家缅甸也是穷国。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印度要创出石破天惊的经济奇迹,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自然资源的贫乏对印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作用也很大。印度地不算大,物也不博,人均资源量更显贫乏。以石油为例,印度的探明石油储量是54亿桶,人均约5桶,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0。由于国内石油产量较低,加之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高份额以及石油利用率较低,印度经济对国际油价既敏感又脆弱。
另外,基础设施落后对印度经济下一步的发展也是一个问题。这当然会严重地影响印度国内外投资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印度设计了绕过工业化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路线图。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加重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因为,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就意味着对其它产业投资的减少。因此,印度虽然有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网,但陈旧不堪,大部分是在国家独立以前的殖民地时代建设的,铁轨不仅宽窄不同还要分成三类。在印度旅行,换车换轨是家常便饭,交通事故频繁,很难实现现代化的运输任务。
从软件上看,印度的社会结构过于复杂。印度国内的宗教、种姓、民族等问题非常复杂。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其它宗教的冲突从没有停止过,而且人们无法预料这一冲突什么时候会恶化或好转。种姓问题在目前还看不到有解决的迹象,而只要种姓制度存在,低种姓的人们要脱贫便只能是天方夜谈。印度民族众多,而且最大的印度斯坦族只占全部人口的46.3%;一些民族之间的矛盾很深,并时常爆发。无论是北边的克什米尔问题,还是南边的南印度自治问题,或者是东北的分离问题都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的变化,民族问题会怎样发展也是一个未知数。
更让人沮丧的是由于印度所谓的民主政治的运作形式有问题,其政治稳定性非常差。国大党集团和人民党集团交替执政,更替频繁,而且两个集团的执政理念相差颇大,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而且印度的改革是一种新自由主义式的改革,这种改革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唤醒竞争意识,以提高经济效率,但典型的后果之一就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当然只会给政治的不稳定再添一把火了。
还有,对全球化的抵触也构成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虽然经济全球化未必什么都好,但因此对许多先进文化采取排斥的态度是不会有利于发展的。排斥全球化的态度造成了印度在经济政策上的保守。印度对外国贸易和投资进入印度高度警惕,甚至那些和国防没有什么牵连的经济领域也设置了重重限制。
最后,印度式的自信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它总是声称其金融体制如何优越,但是这一金融体制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中国危机重重的金融体制相比,却要小得多;总是难以正视自身政治和法律体系臃肿、低效率等问题而自称民主制度优越,发展良好;周边树敌较多。
所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印度经济这本经也并不好念。我们认为在成长的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很可能会迎来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