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2 21:30:08编辑过]
曾有美国战略学者警告:“一旦你把中国看成敌人,那他就会成为你的敌人。”或许同样的话也可以用在印度身上。中印两国作为本地区的大国,合作仍然是比竞争更优的选择。
斯蒂芬.罗奇认为,中国和印度一个注重发展制造业,一个注重发展服务业,两国经济还是有很大的互补性,如果中印能够取长补短,必定会给欧美发达国家带来更大的挑战。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1月24日在新德里与印度外交秘书萨兰举行了中印两国首次战略对话,达成了广泛共识。双方的会谈是为温家宝总理3月份访印做准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峰教授认为,中印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温暖过。
印度和中国确实有许多共同的利益,经济的互补性比较强,但是在能源上而言确实又是对手,印度的大国战略让印度已经不满足于只是成为地区的强国,他已经开始进行了在南中国海附近的利益的关注!就现在而言,双方都是需要稳定,所以才促成了边界领土问题的和解,
另外他也不想在和巴基斯坦消耗他的力量.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经济中的矛盾以及和贸易纠纷,软件与服务业向来是印度的传统优势所在,但是印度社会独特的经济增长方式确实有一定的风险和不可太乐观的前景;再着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也是越来越加剧与印度的竞争,虽然现在还不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在近年内中国与印度会承认,一种朋友,互相是熟人,是在过些年,中国肯定不会与印度有多大争端.印度这个民族的战略是大国战略,只会更多的使用"大国的影响力"来解决问题, 他永远不 可能也不会有美国那样的实力和中国如此叫板!重要的也是他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巴基斯坦----中国的老朋友,这个是一个重要的缓冲带.
我们和印度加起来有世界人口的一小半,两国的发展都是美国人和日本的心腹之患。
两国这么多人,边境的那点山地,实在是没有什么用!不值得敌对!

印度的外交很现实,比如美国,俄罗斯同他走的都很近,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关于印度和中国的比较,我认为我们这些人应该分清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不要单纯注意这些数字表面.
两国这么多人,边境的那点山地,实在是没有什么用!不值得敌对!
九万多平方公里是一点山地?在中国声称有主权的地方印度在战后移民数百万。那地方实在没什么用?
我看你的家乡恐怕是块无用之地,培养个读书人,居然能培养到无知者无畏以至于不知廉耻的地步
| 印度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管窥 | ||
|
印度科技政策的特点
1.以立法形式确立科技政策。这较好地确保了科技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政府的科技政策保持长期性和连续性。
2.推动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印度制定科技政策的一贯原则。但在实际执行中,做得并不理想,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仍严重存在。
3.立足于自力更生、独立发展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如面对国际上对关键国防技术日益严密的封锁,1996年印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dbdo)出台了“国防科技十年自立更生计划”,力争到2005年使印度在一些关键军事技术方面实现自力更生。据称,该计划完成后,将开发出印度所需70%以上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技术。印前任国防部部长科技顾问、国防研究开发部秘书(副部级)、火箭设计专家、现任总理首席科学顾问卡拉姆博士于今年6月还强调:科学是无国界的,但技术永远是国家的财富,没有哪个国家会为别国去搞技术开发。
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印度政府在1958年制定第一个科技政策中,就把鼓励个人在探索和传播知识方面的创造精神作为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明确提出科学家的工作是国家力量的组成部分;并尽力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从而使科学家在印度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待遇。
5.注重国防科技。把为国防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视为科技事业的首要任务之一。历年统计表明,印度在科研与开发(r&d)经费投入中,国防科技投入所占的比重最大。长期以来,印政府r&d经费60%以上都投入到了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空间部和原子能部这三家庞大的研究机构中。其中仅国防r&d经费通常就占到30%以上。这使得印科技有较浓厚的为军事目的服务的色彩。另一方面,印在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如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环保、减灾等方面的研究经费却很少。这使得印科技发展已越来越缺乏社会基础。对于这一点,印有识之士一直持批评态度。但由于印度国内政治上的巨大惯性及出于谋求南亚霸主地位的考虑,这一政策倾向近期内难有根本的转变。
6.注重发展高科技。印度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然而印历届政府却把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视为国家发展和强大的长久之计。不惜投资,重点扶持。
核能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
独立伊始,印度就根据其能源和常规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和当时核能技术作为前沿科学的发展趋势,确定了从研究开发以天然铀为原料的加压重水反应堆,到以钚为原料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进而进入以钍为原料的高级快中子反应堆的三个发展阶段的核能发展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中期,印度建成了亚洲第一座试验性核反应堆。1973年印度与加拿大合建的加压重水反应堆首次投入商业运行。目前,印度已具备设计建造以天然铀为燃料的加压重水反应堆的能力。利用其发电并生产和积存大量钚燃料。印度的这项技术国产化率达90%。为促进核能技术产业化,1987年印度成立公营的核电力公司。到2000年,印度已建成6个核电站共12座反应堆,总装机容量272万千瓦,平均发电能力达到设计能力的82%,年发电量120亿度,占全国电网总发电量的2.5%。该公司2000年利润为80亿卢比(约合1.7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3%。印度核电力公司提出从2001年起五年内每年增加100万千瓦的核电能力的发展计划,印计委和电力部则主张每年扩大200万千瓦的核发电能力。印度核电能力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印度在其第二阶段核能发展计划中,将采用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发电并生产铀233核燃料。铀233在增殖反应堆的循环中可以和钚一起使用,以便将来能充分利用印度丰富的钚资源(占世界储量的32%)。印度已经开发出一种能够替代浓缩铀的核原料——由钚和铀按7:3的比例合成的富钚碳化物燃料。这种专用于快中子反应堆的铀钚混合碳化物燃料属世界首创。它的研究成功,标志着印度核燃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以钚为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设计已经完成,计划于2002年开始建造;以钍为燃料的高级快中子反应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此外,印度的核废料处理技术在世界上亦属领先水平;印有8家重水加工厂,其产品和制造重水的设备自给有余,还用于出口。 印度的核能技术具有独到之处。由核能研究而引伸出的基础研究、核工程、冶金学、核医学和同位素研究成果,已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并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其核能研究和技术水平处于较为先进的地位,在世界发展核能的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印度积极发展核武器技术。1974年,印度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裂变爆炸试验。这次试验的核爆炸装置非常巨大,需要一架运输机才能装下,当时被科学界戏称为“笨鸭”。自此之后,印度一直没有间断发展核武器的努力。1998年5月,印度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连续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使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核大国。这是印度科技超越经济力量,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集中体现。印度科学家称,经过这五次地下核试验,印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进行计算机模拟试验所需要的数据,并具备了核武器化能力。
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趋势
印度的卫星制造技术水平先进,包括制造遥感卫星(irs系列)和通信卫星(insat系列)。截止目前,印度至少制造和发射了27颗各种卫星(包括发射失败的);但火箭制造技术却相对滞后,没有能力独立制造出能够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送入轨道的运载火箭(gslv)。印一直依赖法国阿丽亚娜火箭,为其发射通信卫星,每次发射费用高达30亿卢比(约合6520万美元)。如果印度能用自己生产的gslv火箭发射,每次可节约10亿卢比。不仅如此,印度还能参与全球通信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因它的发射价格将比西方国家的发射价格低15%。 印度国家卫星系统是多功能卫星系统,集通信、气象、数据传送、广播电视和灾害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现已发展到第三代;印遥感卫星被广泛用于农业、减灾、城建规划以及海洋等领域,成绩斐然。目前印共有了颗遥感卫星,另外2颗irs—p5和irs—p6计划于3年内发射完毕。 印极地卫星运载火箭能将1吨重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于1999年5月实现了一箭三星发射,已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印度用自己研制生产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运载火箭gslv于2001年3月28日和4月18日两次进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试验,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和法国之后,第六个发射此类卫星的国家。第一次发射,火箭尚未升空就宣告发射流产;第二次发射,卫星虽然上了天,但未能进入预定轨道,半个月后与地面失去联系。不管怎样,通过这两次发射,印收集到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运载火箭的全套资料,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印计划再进行两次gslv的发射试验,下一次发射预计在明年初。
印度卫星服务和卫星发射产业化趋势:
1.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印度一直利用遥感卫星技术扩大其在国际卫星服务市场中的份额。从1995年开始,美国eosat公司就接收印度遥感卫星irs-p2发送的数据资料。目前印度正通过与美国spaceimaging公司的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irs系列遥感卫星收集的数据。1998年印度通过向其它国家销售遥感卫星数据获得500万美元的收入,销售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截止目前,印卫星研究组织出售遥感卫星数据共赚取了1000万美元。
2.出租卫星转发器。印度现有6颗通讯卫星在太空轨道上运行,分别为insat-1d、-2a、-2b、-2c、-2e和-3b。可利用的转发器有96个。印另外4颗第三代insat卫星计划于2002年之前发射完毕,从而实现其向外出租转发器的计划,使印度能够进入全球电讯市场。据报道,印卫星研究组织与intelsat公司签有1亿美元的合同,向该公司出租11个转发器,租期10年。
3.瞄准小型卫星和低轨道发射市场。据分析,今后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将朝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发射大型卫星,另一方面是发射广泛用于国际通讯系统的低地球轨道卫星。印卫星研究组织认为,目前印度的航天技术同美、俄、法和中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仍看好印度极地卫星运载火箭的潜在国际市场。其市场范围主要是小型通讯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发射。一方面由于航天大国对发射小型卫星兴趣不大,另一方面小型卫星的发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slv类型火箭将小型卫星搭载在主要卫星上发射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印度的策略之一是,当航天大国逐渐向大型卫星发射市场转移时,占领卫星发射的“替换市场”。据报道,印卫星研究组织于今年9月前,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为一家比利时和德国公司发射实验卫星,每家公司将向印各支付100万美元。 鉴于印度空间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相关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尚不够完善,大规模进入卫星通讯国际市场尚待时日。印度今后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将逐步加大进入国际卫星通讯服务市场的力度。 此外,印度通过实施空间计划,带动了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到目前已有近300项技术转移到了产业领域,实现产业化。
电子和软件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趋势
印度政府对电子工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在政策和投资等方面一直给予优惠。近年来,印度政府先后出台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出口加工区”、“100%出口导向型企业”、“电子硬件技术园区”、“软件技术园区”、“经济特区”等计划,以促进电子工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 电子硬件技术园区以百分之百的出口为导向,园区内企业以生产加工电子硬件设备和配件为主。2000年印电子产品产值达66.7亿美元,出口4.3亿美元。目前,虽然印度电子技术的总体水平离发达国家仍有相当距离,但能基本满足本国需要。 印1998年研制成功的parmal000高性能计算机,运算速率达每秒1000亿次,该计算机在印核试验和解决计算机“千年虫”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这样,印度自认为过去十年对计算机硬件、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及材料等技术领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因此,在即将出台的新科技政策里将更加关注上述领域。 软件产业是印度最引为自豪的产业。1991至2000年连续10年实现产值增长50%以上,从1990年的5000万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83.4亿美元,其中出口增长每年也都在50%以上。2000年软件出口达62.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及服务出口额的14%。 印度软件产业的迅速壮大蓬勃发展,与政府出台“软件技术园区计划”息息相关。十年来,印政府通过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8个软件技术园。截止2000年,已有6228家企业在园区注册,累计软件出口96.31亿美元,占同期全印软件出口额的62.32%;1992至2000年9月中,软件出口年增长率最低为73%,最高达196%;园区企业软件出口额占全印软件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从1992年的8%提高到了2000年的74%;2000年园区企业软件出口43.5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73%。 印软件产业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产值87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使印度成为“信息产业超级大国”。从发展趋势来看,印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趋势
印度总理瓦杰帕依在1999年印第86届科技大会上指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印度今后重点发展的两大知识型产业”。因此,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印度政府非常重视的又一领域。1982年印度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在当时就提出了生物技术产业化问题。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86年印度在“国家生物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生物技术部”。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发体系,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展,有些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一大批科研成果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1月,印度第88届科技大会的主题是“食物安全”,提出依靠生物技术确保人类发展对食物的产量和质量的需求;2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公布,给印度科技界又是一次震撼。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印度的科技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目前印度已经实现产业化的生物技术产品类型有:农产品,包括杂交种子、组培苗、花卉、生物农药及肥料、动物遗传改良品种等;人类及动物医疗保健药品,包括疫苗、诊断试剂、抗生素、生物活性治疗蛋白和血液制品等;工业生物技术产品,包括酒精、有机酸等发酵制品等;废水处理等环保生物技术及其产品。 据印生物技术部专家估计,印生物技术产品消费量将从1999年的17.89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和2010年的21.86亿美元和42.7亿美元。 目前印度有170多个研究单位从事或专门从事生物技术研发,有800多家公司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但真正算得上现代生物技术公司的仅25家。印政府积极推动生物技术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并开始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印度与法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在基因工程、生物医学、生物农药、植物组织培养、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建立了政府、研究机构或企业之间较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农业生物技术:印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的规划、协调、资金支持、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在理论研究、实验室技术、应用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和产业化等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生物化肥、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和动物胚胎移植等方面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印在该领域的重点是研发用于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新一代疫苗和抗生素。如用于预防和治疗艾滋病、乙肝、破伤风、脑膜炎、伤寒、疟疾、结核病、利什曼病等新一代疫苗和抗生素。 生物信息技术:1986至1997年,印度实施了“生物信息研究计划”。有8000—10000名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工程,在全国相关大学和研究机构内建立了10个信息中心和23个分中心(目前已发展到55个中心),在“生物技术信息系统网”上创建了100多个数据库和建立了5个交互式分子模型研究设施。计算机网络在数据开发、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和生物信息研究服务等实施“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硅为基础的计算机微处理器,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的创新。用生命的基本单元——细胞,创造一种活的微处理器,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印度政府认为,生物芯片将带来新的计算机技术革命。印度没有抓住半导体时代的发展机遇,但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所以高度重视生物信息技术的研发。1999年,印度在生物芯片研究方面获重要突破。印在盐杆菌中发现一种特殊蛋白质在激光照射下,显示出一种独特性能,适合用做生物芯片,其储存能力是硅芯片的1000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9 20:17:35编辑过]
第三个科技大国--印度
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印度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工资政策,且不是靠论资排辈、滥竽充数就能跻身其列的。 笼统地说,文明悠久的民族,当年虽然灿烂,但总不能靠石器瓦罐、祖传秘方来抗衡现代的资本主义文明。在亚洲,最先败下阵来的是印度。公元前2300年就开始的印度河文明以及后来的恒河文明,在17世纪居然败给了贩卖鸦片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成为殖民地。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的日子也统统不好过。到19世纪,这个噩梦终于轮到了中国的头上。近代史历历在目,不必多说。
古老文明虽然衰落式微,但人口却越来越多,尤其亚洲这两个头号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人口加起来等于地球上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二。这一股巨大的人流,一旦动作起来,决不会满足于三个人轮流穿一条裤子,或者浑身赤膊只披一块布片。要生存,要发展,这种愿望本身就是一种核聚变。拿破仑说中国是睡狮,只说对了一半。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亚洲除了有一个西方化的日本外,有四只或更多的新兴工业“小老虎”,还有两只已经醒过来的狮子,印度和中国。
我们一直习惯于把眼睛直挺挺地瞅着西方、日本和俄罗斯,却很少看看就在我们隔壁的印度。大概是近代中国阿二、印度阿三彼此都穷得叮当响,没有什么可以彼此借鉴的。
印度圣雄甘地的大弟子尼赫鲁在半个世纪前写过一本有千多页厚的书——《印度的发现》。这当然不是指印度在地理上的被发现,而是指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历经300 多年殖民地苦难的民族正在苏醒过来进行全面反思,代表对印度的再认识。他发现,古老的文明固然有不朽的精华,但却有更多祸国殃民的糟粕。他和马克思、甘地得出了同一个结论:种姓制度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基本障碍(马克思语);不可接触制度是印度教和印度社会的一个丑恶的赘生物(甘地语);只要种姓制度存在,印度就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尼赫鲁语)。
种姓制度,土邦林立,同属印度人,老死不相往来,各说各的语言,宛如聋子之间的对话。全国有150种语言,于是一张10卢比的钞票上不得不印上15种文字。
印度独立后,曾设想在15年后以印第语取代英语作为官方语言。50年过去了,英语不但没有被取代,而且成为印度走向世界开拓国内市场冲破封建束缚的一个利器。这是印度裔的移民能迅速融入美国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他们能讲相当流利的英语。而这正是中国或韩国等国的移民所望尘莫及的。数字证明了这个问题:在美国,只有14% 的印度裔移民是在印度人自己经营的企业中工作。而韩国则有33% 的移民只能围着自己人的社区转。从形式上看,一个国家讲一种语言,似乎是独立的象征,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能够衍生为科技和财富的工具,却无意中使印度人更快地走向实质上的独立,能顺利地走出种群的约束。
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共拥有科技人员350 万人。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工资政策,且不是靠论资排辈、滥竽充数就能跻身其列的。印度有综合大学200多所,高等院校6000多所,研究院2000 多所。特别要提到的是她的教育质量,包括印度科学院、孟买理工学院等5 家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世界上尤其是美国硅谷争夺的对象。这些院校不只是媲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的综合科技大学,某些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印度研制的每秒钟运算10亿次的计算机,由于价格和性能均优于各国的同类产品,1995 年已经向包括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出口。总体经济实力名列世界第七,是世界上第六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
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的高科技需求,印度迅速地、甚至奇迹般地发展了自己的软件产业,软件生产量已经占世界软件总量的16.7%。比尔·盖茨惊呼:“印度将会在21 世纪成为软件的超级大国”。盖茨对印度人的才能要比一般人更加清楚,现在那个举世闻名的HOTMAIL(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就是由印度人始创,并以4亿美元卖给微软的。
根据国家软件及服务公司协会的调查,2000年前后,印度的软件出口可达40亿美元,2001—2010年可达250亿美元。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亚裔教授的调查,从印度抵达美国的移民中,只有3%的人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而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中,75% 的人是大学毕业的(来自中国的移民中大学生的比例为55% )。“这就是说,这些移民本身就是一份造福社会的财富,而不是负担。 ”
在硅谷,到处充斥着印度姓氏的公司,例如硅谷最大的一家叫做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的风险投资基金,就是由印度人控制的。
硅谷1/3的工程师、高科技公司中7% 的执行总裁为印度裔人士。从事新经济而发财的印度裔巨富有好几千人,其中创设网络公司的佼佼者更拥有40亿至60亿之间的财富。印度人善于在高科技领域致富,他们已经留下了令人信服的足迹。
这些高素质的移民造就了硅谷的印度风暴。那些在80年代末由印度人大批建立的公司,纷纷于1996年在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上了市,其中比较著名的六家股价最高的已经接近每股200美元。
20年前,也就是80年代开始,当时在美国的很多印度裔移民都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矮小简陋的棚子里,或在家庭经营的汽车旅馆铺上一张床单胡乱睡个觉。今天,他们搬出了置放拖把之类的储藏室,攀登上了几乎是每一个行业的高层位置。印度人正管理着《财富》500 家公司中的相当一部分公司(包括美国航空公司和美国空中航线公司),或者说,担任着投资顾问和有价证券的分析家。从加尔各答移民过来的库坡塔领导着咨询行业的巨人麦肯锡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华尔街和传媒行业的股份。对个人,也许会有偶然的运气,但对一个庞大的移民群,在美国这样大面积的“丰收”,则是这个民族厚积薄发善抓机遇的缘故。
美国接受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移民,不算非法移民,移民总数为2630 万。最多的是墨西哥人,有700多万,菲律宾人为120万,印度人为72万(大致相当南美小国多米尼加的数额)。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在美国领事馆门前拥挤地排着长队,前途未卜地申请一般的移民签证的情况相比,印度人移民就比较从容。因为在专门适合特殊性职业的HBI 签证(按照美国移民法的规定,HBI 签证一是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二是具有学士或更高的学位)方面,印度人占了总额20%。这个比例是极高的。也就是说,美国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中挑选符合HBI签证所需的专业人士中,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印度人。此外,印度每年还有1.5 —2万名的学生收到美国的学生签证。除了诸如财力上的原因之外,考虑到易于获得HBI签证,印度本国的教育质量以及掌握英语的能力,印度的学生大都可以在本国攻读专业和学位,随后以HBI 签证去美国。而这一点,正是很多国家所做不到的,因为美国根本就不承认这些国家的学位。
还有些几乎是令人惊异的故事。在美国只有6%的印度移民生活在贫穷线之下,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为31%,来自英国的为8% 。领取救济和食品券的印度人也最少。使用公众援助的不到印度移民总数的1%,而菲律宾移民则为4%。在美国的各国移民中,印度移民人均收入是最高的。“光凭在美国银行的存款,一些印度人就可以成为合法的投资移民了。”
“与其他国家的移民群体比,印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最大的成就”。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Gangwal说,他是美国排名第6的AIRWAY公司的首席执行总裁,“其实我们的成就只是冰山一角,再过10年,像我现在这样的成就,在印度人中间可能不会再引起人们的注意。”
古老的文明并不是限时报废即刻解体消失的旧汽车,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累赘。包括大多数美国人或西方社会所信仰的宗教不也是2000年以前的老品种吗?除了科技上的新玩意层出不穷外,习俗上、观念上,大多还是老藤上蔓延下来的旧枝:参加丧礼要穿黑衣服,婚礼上新娘子要披白婚纱,嫌贫爱富,以强凌弱,男盗女娼等等现象,同几千年前完全一模一样。不论哪个时代,哪个文明,哪个社会中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是谁吃掉谁,谁同化谁的问题,而是要找到一条能够彼此衔接的桥梁,这就是教育。
所谓全球化,现在被很多人看成是美国化,而美国化的背后是来自世界各国、受过高深教育的精英的奉献。从爱因斯坦到发明计算机的匈牙利人,你可以捧着诺贝尔奖金获奖者的名单一一来数。印度移民是后来者,共有6 个获奖者。相比之下,大多数印度移民认为美国的教育有点儿欠缺。Mal-hotra 是纽约一家银行的助理司库,他是在印度德里一家政府开办的工程学院里毕业的。“比较这里的伊利诺斯理工学院”,41岁的Mal-hotra 说:“你几乎可以闭着眼睛通过那些课程。我至今不明白这个国家怎么还能走在世界的前头。”
那么,印度自己的教育有什么特色呢?
甘地虽然是被人刺死了,但他有关立国之本的教育思想是刺杀不了的。这种思想在几十年之后终于长出了硕果。甘地认为:1.真正的教育首先要学会解剖自己,还有什么能胜过做人的哲学呢?2.教育不能排斥外来文化,但首先必须置身于本土文化,不能培养出那些数典忘祖、与家乡父老格格不入、看不起故土的人。3.不应该单纯重视智育,也要强调德育和劳动的基础教育。4.对所有的印度人提供机会均等的教育,教育不能成为少数阶层的特权。5 .教育不只是学会一些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正的自由,不受虚伪和暴力的奴役。
甘地虽然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主张,但今日的印度用实践来证明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 这也让我们明白,只有早先播下优良的种子,坚持不懈地培植,才会有他日的收获。成就绝对不是糊里糊涂混出来的。
在印度有几百万个电邮亭,几乎是每隔1 公里就有一个。电邮亭里面有电话机、传真机、复印机和电脑。总的来说,印度还是个穷国,打两分钟国际长途电话要付400个卢比(10美元),而在邮亭里发一封电子邮件只要5个卢比(相当美元1角2 分钱)。为什么不在家里发电子邮件呢?一台电脑要5000卢比(125 美元),相当于中等收入者半年的工资。因此,在这种具体的国情下,高科技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方便,同时也对封建割裂、种姓制度等顽固体制进行了最有效的冲击。不是靠流血的方法,而是依靠“利之所趋”的自然法则。电邮亭代替了当年的驿站,汽车代替了老牛拉破车。在不知不觉中,将两类文明衔接上了。
印度的研究与开发体系及科技总体实力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创新已被视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以及获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目前,不仅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创新政策和措施,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设本国的创新系统。印度作为较早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虽然迄今有关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文字论述还不多,但是其现存的涉及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体制,已经基本上为创新系统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成为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印度政府不仅提出了以保持竞争力、技术转让和创新作为科技研究的目标[1],而且还推行了若干计划来促进技术创新,以加速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鉴于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着力介绍印度多年为处理上述各方关系而形成的科技研究与开发体制,并试图对印度的总体科技实力做一番概述。
一、印度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1、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O)机构分类。在印度,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在不同水平和层次的机构中进行。这些RLO机构大致隶属于以下几类部门:①中央政府;②邦政府;③高等院校;④中央和邦政府控制下的公营和合作企业:⑤私营企业;⑥私人非赢利机构和协会。据官方统计,1994年中央政府所属R&O机构有412个,邦政府一级R&D机构有817个,私人部门拥有的R&D机构为1250个,公营部门R&O机构119个。[2]
中央政府所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为:
自治性的研究委员会:主要包括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1CAR)和全印医学研究委员会(ICMR),此外还有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CSIR主要负责促进、指导和协调全印科学与工业研究机构的R&O工作;ICAR作为全印农业RLO的最高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农业R&O的规划,协调农业、渔业和畜牧业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ICMR的职责则是发起并协调全印的医学R&D。
科技部门以及社会经济部门隶属R&O机构:除了由CSIR、ICAR等几个委员会控制的RLD机构外,科技部、原子能部、电子部、空间部、生物技术部等科技部门下属R&D机构有45个。此外,农业部、环境与森林部、工业部等社会经济部门也都拥有大量的RSO机构,其数量约为140个。[3]
特别委员会:针对一些领域需要大量投资的情况,政府特别创建包括原子能、石油和天然气、电子和空间等新兴科技领域的特别委员会。
邦政府研究与开发机构。印度邦一级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主要集中于农业、乡村发展和能源等。因此,邦一级的RSO机构主要来自各邦农业大学。其中,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尔纳德邦、北方邦、喀拉拉邦、安得拉邦所拥有的R&D机构几乎占了各邦总数的一半以上。
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政府为了刺激企业部门增加在R&D方面的投入,先后出台了许多财政措施。截至1995年,印度私营企业共有R&D中心1200个,非赢利性的私人工业研究组织151个,公营企业和联合企业的R&D中心总数尚不足200个。[4]
高等院校中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在印度国立理工大学里和其他拥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及享有很高声望的大学院系中,都建有高级科学研究中心。一般来说,这些附属在大学里的R&D机构都既可以教学,也可以研究,而学院里附属的R&D机构则主要从事教学,也有少量机构可以进行研究。目前大学里的R&D机构大约有30多所。
此外,印度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专业协会,它们经常组织报告、讲座、会议和出版科学与技术杂志。专业协会已经从最早的几十个增加到目前的327个,其中医学领域的专业协会占所有协会成员的比例最高,达到27%。生物学、农业分别占有的比率为12%和8%。[5]
2、R&D经费来源及分配。80年代以来,印度的R&D支出占其GNP的比率一直保持在0.7%以上。1991年实行的经济改革对印度经济和科学技术产生显著影响,日吻经费在所有部门均得到增长。1995—96年度《印度对R&D的投资额估计为775.39亿卢比(23.92亿美元),其中研究与开发费用在GNP中所占比率从1994—95年度的0.80%升至0.84%。[6]
在印度,有两种向R&O项目提供资助的模式。一种是“内部模式”,即在人们所熟知的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公营和私营企业部门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使用机构内部年度批准的经费完成科研项目;与此相对的“外部模式”,旨在建立总体研究能力和鼓励科学家在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近年来,印度的外部研究与开发的科研项目资金正在不断增加,从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增长率达到了8.95%。1994—95年度,得到批准的总共1557个科研项目价值大约为13.13亿卢比。其中科技部、生物技术部和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是三个最活跃的外部科研项目资助机构,每年所有外部科研项目经费的2/3来自它们。统计表明,高等院校和国家实验室的R&D拨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种外部科研项目资助模式。1994—95年度,它们所接受的资助金额大约分别占外部资助的55%和22%。[7]
印度在R&O经费投入与分配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政府在R&D投入上仍占绝对优势。印度R&D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邦政府和私营部门。其中,邦政府和私营部门所占比例仅为8.6%和16.4%。尽管中央政府在R&D支出方面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958—59年度的94.98%降至1995年的75.0%[8],但是它在R&D投入方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工业企业的R&D投入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统计表明,印度企业部门的R&D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徘徊在20%左右,1994—95年度达到27%。然而,同目前发达国家企业部门对R&D大约60—70%的投入相比,印度企业R&D的投入显然不高,公营企业的R&D投资比例更是低于私营企业。
第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投入比例正趋合理。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对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0—15%、25—35%和60—70%。[9]受传统定式影响,印度大部分研究机构偏重于基础研究。但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得到扭转。印度政府已经开始从重视基础研究转向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而应用与开发研究的费用正在逐渐增加。以1995年为例,中央政府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提供的经费基本趋于平衡,政府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和其他研究支持活动方面的支出比例分别为38.8%、31.2%和18.1%。印度邦一级政府似乎更重视应用研究,其对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拨款在“八五计划(1992—97)”中占全部科研经费的比例分别为55%、29%和15—16%。[10]
第四,国防工业部门一直在R&D支出中占有很高比例。1995年,仅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和空间部就获得了大约50%的R&D经费(国防研究与开发组织占31.7%,空间部占19.2%)[11],而且从R&D拨款的科研领域看,国防和空间领域在中央部门中R&D支出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其中国防领域所获得的R&D经费比例已经连续几年居于首位。
3、R&D计划和政策。印度政府深知,研究与开发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增长、技术发明与创造以及保持国家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诸多旨在促进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手段。
(1)完善有关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与立法,创造良好创新环境。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已经先后通过许多涉及科学教育、基础研究等领域的技术政策和立法。其中包括:科学政策决议(1958)、技术政策声明(1983)、新技术政策草案(1993)、工业政策决议(1946、1956……1991)、知识产权法(1995)、专利法(1970)、环境保护法、R&D税率法(1986)、新教育政策(1986),等等。上述政策和立法旨在消除新技术开发和商业化中的各种障碍,创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环境。
(2)制定研究与开发五年计划,使科技发展能够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为了保证科技发展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印度政府多年来十分重视制定每五年一次的科技R&D计划,由此形成了富有印度特色的R&D计划模式。每个R&D五年计划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即首先由政府向研究机构和组织宣布其政策指导原则和投资领域;然后建立覆盖各种不同学科的专家小组,这些由来自全国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负责提出各领域的R&D重点;新计划在出台前要经过来自各方面享有声望的科学顾问小组成员的反复论证并加以调整,最终才会向计划委员会提交以确定R&D经费的拨款方向。
自1951年开始,印度政府一直坚持制定有关科技发展的五年计划,迄今已经连续制定了九个科技R&D五年计划。由于整个计划的制定都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至上的论证过程,重点突出且非常符合印度国情,从而保证了R&D计划方向明确且具有权威性。例如,印度第一个R&D五年计划(1951—56)强调建立新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使科研成果商品化;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97)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部门的一体化。该计划还强调最大限度地支持原子能和空间技术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则强调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开发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多开发社会经济部门和工业部门亟需的技术。
(3)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成为国家创新的主体。
鼓励企业建立R&D中心并给予资格认证,授予这些R&D中心各种特许权并提供优惠条件。其中包括企业可以根据“开放普通许可证”自由进口有关从事科研开发活动的设备、元件和原材料;企业的科研开发部门在许可证上享有优先待遇;关税豁免;等等。
鼓励国家实验室、企业和学术界合作,尤其是促使产业界发展与大学研究基础结构及国家试验室的牢固关系。印度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控制着40个国家试验室,并负责这些试验室成果在印度工业开发中的应用。该委员会负责人强调,“研究与开发是一种提高利润的商业”,因此号召其下属各个国家研究实验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全力推进“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为使R&D活动更为有效,政府还定期组织召开全国企业R&D机构大会,这个由科技部下属的科技和工业研究署召集的大会自198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其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为企业的R&D机构提供对话场所;二是加强企业R&D机构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以及金融等机构的联系;三是促进企业R&D机构信息交流,以便有的放矢地确定研究与开发战略。
对从事R&D活动并与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建立关系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包括对与R&D有关的各种资源的关税折扣。例如,根据印度收入税法第35条,涉及企业R&D机构在科研开发项目的任何支出都可以允许扣除。政府还宣布对公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征收“研究和开发税”,以鼓励它们将其营业收入的至少2%用于开发新的商业技术。这意味着如果某企业将其营业收入的2%用于R&D,它就可以不缴税。
政府不仅提供经费改进本国技术或引进技术,还资助其他开发过程难度大、风险高的研究项目。支持重点部门是电子、微电子、制药和生物技术。
创立新技术基金专用于印度的技术开发,尤其强调创新。这项基金来自一种特定进口税收,由科技部全权负责支配。目前这笔基金主要用于制造业部门。
二、印度总体科技实力评价
目前,国际上每个国家统计总体科技实力数据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大致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状况等。现根据所掌握材料,对印度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科技投入
研究与开发财力资源:研究与开发的财力资源是指国家对R&D活动所提供的一种支持。多年来印度对科研投资一直在平稳增加,虽然所投入的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远不及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居前列。据统计,印度的R&D经费在GNP中所占的比例在1958—59年度时仅为0.23%,80年代后期曾一度接近1%,但后来又开始下降,尽管如此,印度仍保持着R&D支出占GNP比例0.8—0.9%的水平。从大部分年份的统计数据上看,印度R&D支出的增长率大多高于当年度的GNP的增长率。而印度人均所获得的R&D支出也从1958—59年度的0.54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9.60卢比[12] (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2.06卢比,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2年印度人均Rad支出为2.6美元)。
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截至1995年,印度共有204所大学和6所国立理工大学,各类独立的技术、科学和商业学院8613所。[13]印度目前每年毕业的合格的科技人员约20万,其现有的各类科技人员总数为350万,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而居世界第三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数字,1994年印度全国从事R&D活动的人数达33.657,其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为13.65万,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数为9.9万,从事辅助性活动的人数是10.1万。[14]从人才分布看,印度企业界从事R&D开发活动的人数达6.58万[15],占全国从事R&D活动总数的19.5%。这一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另外,如果按每万人中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算,印度与一些发达国家也相差一段距离,1992年印度每万人中从事R&D活动的只有2.2人。[16]
2、科技产出
衡量科技产出的指标可以包括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数以及技术贸易的收入和支出、制造业的附加值等。由于资料有限,本文仅列举印度的科技论文状况、印度的专利申请及批准情况等并对此进行说明。
发表论文状况:根据美国信息学院出版的国际最权威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l)以及《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IP)和《工程索引》(EI)的统计,1995年印度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22341篇,按论文数排序,位居世界第12位。以每十万人被收录的科技论文的篇数来衡量,印度只有2.4篇,虽略高于中国(2.2篇),但距发达国家至少100篇的水平相去甚远。从发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看,印度人在农业研究方面确实具有一定实力。据SCl统计,1993—1995年期间,印度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有关农业方面的论文8977篇,同期发表的有关其他科技领域的论文数为132381篇。[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中指出,就发表的论文而言,印度的农业论文数量在世界农业科学论文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7.1%),其次是化学(2.2%)、物理和地球科学(2.1%)、工程学(2.0%)、数学(1.7%)和生物学(1.4%)。[18]
申请专利情况:印度申请专利数量在世界上所占比例非常小。每年在印度申请专利的人中大部分是外国人,印度人的比例还不到1/3。1993—94年度在印度申请的3869件专利中,70%以上被外国人占有,只有1266件属印度人。而同时期在最后被批准的1746件专利中,印度人只有442件,占25.3%。[19]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公民申请的专利中,每三件中就有两件来自个人或私营企业,政府所资助的科研机构所占比例仅为20%。有鉴于此,印度科学与工业委员会已经要求各研究机构“把获得专利作为国立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的基本方针”。
3、印度高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渐上升,许多国家都把选择关键性的高科技项目作为战略突破口,以此带动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印度也正在利用本国的科技优势,加紧科研与开发活动,争取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印度在空间技术、核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空间技术;印度的空间计划在空间委员会和空间部于1972年建立之后正式开始,现已建立了印度国家卫星(INSAT)和印度遥感卫星(IRS)两套空间系统。这两套多用途卫星系统都用于通信、电视广播、气象、资源勘查及管理。其中IRS系列中的IRS-IC和IRS-ID卫星,可以广泛用于处理各种与农业作物播种与收获、水土灌溉、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数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民用遥感卫星。在未来几年中,印度还将准备发射一些特殊用途的遥感卫星,比如用于海洋遥感的IRS-P4、用于绘图应用的IRS-P5和用于资源勘查的IRS-P6。印度的INSAT系统现有五种卫星,其中INSAT-2A,INSAT-2B和INSAT-20都是自行制造。印度正在计划通过发射INSAT-2E来加强INSAT系统,并将着手研制INSAT-3系列的五种卫星。为了使空间计划能够完全自力更生,印度一直在研制运载火箭。在成功地发射了SLV-3(载重量40公斤)和ASLV火箭后,1994年10月首次用本国研制的PSLV-2D第三代运载火箭,将自重1000—1200公斤的ISR-P2卫星送入极地轨道。此举标志着印度成为继美中俄法日之后世界上第六个具备把卫星送入极地轨道能力的国家。目前印度正在加紧研制能够把2500公斤左右的INSAT系列卫星发射入轨的第四代运载火箭(GSLV)。
核能技术:印度的核能研究开发计划由以霍米·巴巴为首的原子能委员会1954年提出,并以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为基地实施。在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带动下,印度于1956年建成了本国也是亚洲第一座核能研究中心"APSARA轻水反应堆”,其后几年,印度在楠格尔建成了第一座重水厂和在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建造了一座以天然铀为燃料的CIRUS重水反应堆。在核能开发的初创阶段,印度比较依赖欧美核技术先进国。70年代中期,出于对印度可能把核能技术用于军事用途的担心,西方国家基本停止了同印度在核能技术方面的合作。这使印度不得不依靠本国力量从事核能技术开发工作。1985年,由印度科学家自行设计的钚与天然铀混合型快中子试验反应堆在位于卡尔帕卡姆的英迪拉·甘地原子能中心建成,这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与此同时,印度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铀和钚混合作为反应堆燃料的国家。1996年,印度自行设计的以钍作核燃料的KAMINI小型研究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它是印度“利用钍矿发展核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据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钍作核燃料的反应堆。在核电站的设计和建造方面,印度也一直走在发展中国家前列。根据卡内基基金会今年7月公布的材料,目前印度已经建成并运转的核电站共有10座,总装机量为2270千瓦;正在建设之中并将于1998年和1999年完工的核电站4座,装机量为940千瓦;此外印度还计划在下世纪初再建造11座核电,站,其设计总装机量大约为6000千瓦,其中有两座将与俄罗斯合作,装机量各为1000兆瓦。[20]
信息技术:印度发展电子业的历史较早,因而在电子制造技术方面一直表现出较高的水平。随着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全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更是给具有雄厚的科技人才储备的印度带来巨大机会。1991年以来,印度软件业一直保持着每年50%以上的增长率。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印度在全球按客户要求设计的软件开发市场上已经占据了16.7%的份额。为了通过推动软件业发展以带动印度信息技术业发展,以实现21世纪成为软件大国的目标,印度政府不仅兴建了近10个软件技术园,还对软件业采取了诸多倾斜政策。由于印度公司非常注重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新技术进行高水平的软件开发,IBM、微软、奥拉克等世界著名软件公司都在印度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一些公司甚至将其在全球一半以上的软件R&D项目转移到印度。除了软件业外,印度在大型计算机制造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实力。1998年3月,印度科学家研制的PARAM一10000宣布问世,这台号称亚洲第二大的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达到每秒1000亿次。该计算机的研制成功表明,印度已经进入仅包括美日两国的超级计算机俱乐部。[21]
4、科技发展的优势及其国际竞争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印度科技发展总的水平还不是太高,但在参与科技的国际竞争方面确实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印度具有一个促进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能够始终把发展科技置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地位,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配套且具体。另外,印度有一支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良好的教育体系,加之政府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培养,保证了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和高水平。
第二,印度拥有雄厚的研究与开发资金保障。政府在研究与开发投入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将足以保障投资于基础性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所需资金到位和充分利用。
第三,印度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研究与开发激励体制、相对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备的研究与开发体系、严格的科技管理以及适当的刺激措施,从而形成了吸引企业和其他机构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
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的R&D支出中,用于国防性R&D活动的开支比例相对过高,这将不利于提高其科技竞争力。此外,尽管印度政府极力鼓励企业开展R&D活动,但是企业目前尚未成为印度R&D活动的主体,从长远看,这也将会影响印度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目前,印度在国际上较有竞争力的科技领域有核能开发、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材料科学中的超导研究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等。那么,到底印度的科技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印度同欧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在科技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而根据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竞争力排行分析,印度的科技水平基本上与中国和巴西处在同一层次,即属于发展中国家中的科技先进国家,有人称之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印度、中国和巴西在衡量全球科技竞争力许多指标的排名中都各有先后。其中,中国在技术水平方面领先于印度和巴西;印度在数学和基础科学教育方面不仅领先于中国和巴西,甚至还超过不少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巴西和印度在电子数据处理占信息产值方面的表现都好于中国。由此可见,三国科技实力基本相当,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印度的科技国际竞争力水平略低于中国,而稍强于巴西。
新世纪的印度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印度的科技政策一直为人瞩目。针对这个问题,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员李宏在《2003科学发展报告》中撰文指出,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的科技政策应该是为其总体战略目标服务的,从而也应该是以其基本国情为实现基础的。从1947年建国起,印度一直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更是一直努力维持着自己的霸权地位。因此,在科技政策上,印度政府总体上奉行的也是以发展高科技、提高国家地位为核心的战略。
2001年印度政府制定了新的《科技政策实施战略》,这是继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和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之后的又一个有关印度科技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印度政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和实现大国战略而制定的第一套完整的科技政策。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印度政府的科技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1.重建科学研究系统;
2.建立面向基础科学的新的投资机制;
3.开发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
4.促进技术转移和传播;
5.推动创新;
6.促进企业的R&D活动;
7.保护本土资源和传统知识;
8.通过科技缓解自然灾害;
9.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0.完善科技投入的规划与管理;
11.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注意;
12.加强国际科技
研究与开发经费和人员状况
一、印度研究与开发经费
(1)科技投入渠道和形式
印度的科技活动主要包括中央和邦政府所属科研机构、企业部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三大部分。在印度科技活动经费中,中央政府与邦政府的投入占绝大部分,其余部分为私人的投入。印度的科技投入经费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政府科技直接投入
这部分资金主要是国家以年度预算的形式提供给科技性质的部门和单位,包括所属研究机构、自行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有关的学术团体。需要说明的是,在全国科技事务管理体系中,科技部起主导作用。尽管就资金投入规模而言,与其它中央政府部门相比,科技部的绝对数额并不高,但这部分投入对印度科技发展意义很大。科技部投入的重点是那些发展薄弱、但又必须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起补充协调作用和有特殊意义的领域。
政府项目和合同投入
印度政府各个部门和研究组织拥有项目资助基金,为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项目提供全部或部分资金支持。这是政府研究机构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各类研究机构根据有关项目指南,提出申请,获得专项合同资金。
政府间接投入
印度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和税收等手段促进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加速本国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进程和解决企业技术资金不足问题,印度几家金融机构如印度工业发展银行等设立了风险投资基金,以入股或借贷的方式为采用本国技术的新企业承担风险和提供投资。为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国家对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开支,可按一定比例免除或减少税收。
高等院校的研究与开发经费
印度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主要由隶属于教育部的大学拨款委员会部分或全部提供。这部分费用实际上也是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提供的。因印度大部分高等院校是由邦政府管辖并提供资助,所以只有部分少数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学及理工学院得到中央政府的资助。
此外印度国各类企业中有许多研究与开发机构。国营和合营企业主要由所属部委提供其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需经费,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研究与开发机构也在通过有偿服务逐步扩大自筹资金的范围;私营企业获取所需经费则通过自筹,不属拨款范畴。
(2)印度政府科技投入规模
按照印方统计概念,科技投入包括R&D活动以及与R&D有关的教育、培训和服务等方面总费用。
印度政府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一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印度
1996年12月第十次全国工业研究与开发大会公布的数据,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 - 1956年)时期,印度科技投入中包括计划和非计划支出是2亿卢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为6.7亿卢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为14.4亿卢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是37.3亿卢比。实际上这一时期科技投入的增长并不显著,因为大部分支出被物价增长所抵消。但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科技投入达到了三位数,为138.1亿卢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国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重要部分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计划开始制定实施。此后,印度政府的科技投入便呈现大幅度增长。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印科技投入是367.8亿卢比;“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到824.5亿卢比;而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 - 97年)”时期,科技投入预算则期望达到938.8亿卢比,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了近14%,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增加了1.5倍。(以上数额不包括国防科研方面的投入)印度政府科技投入以中央政府的投入为主,其增长幅度也较大。在全部的政府科技投入中,中央政府约占
74%,邦政府约占26%。例如1994 - 95年度,中央政府投入为494.7亿卢比,邦政府为74.5亿卢比(见表1)。这些数据虽未包括国防科技的开支和公共及私营企业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入,但从中仍可看出,印度政府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对科技的投入,每年以
10 - 20%的速度递增。其中对应用研究的投入要多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但基础研究投入的增长率要高于应用研究的投入。表
1 印度中央与邦政府科技投入情况 (单位: 亿卢比)| 年度 | 1992-93 | 1993-94 | 1994-95 | |
| 中央 政府 | 基础研究 | 67.3 | 84.3 | 93.8 |
| 应用研究 | 136.0 | 170.6 | 188.6 | |
| 试验开发 | 111.8 | 143.8 | 160.4 | |
| 其他科技活动 | 48.7 | 47.2 | 51.9 | |
| 小计 | 363.8 | 445.9 | 494.7 | |
| 邦 政 府 | 基础研究 | 8.2 | 9.1 | 9.0 |
| 应用研究 | 27.6 | 30.8 | 32.5 | |
| 试验开发 | 14.5 | 16.2 | 17.3 | |
| 其他科技活动 | 12.9 | 14.3 | 15.7 | |
| 小计 | 63.2 | 70.4 | 74.5 | |
| 总 计 | 基础研究 | 75.5 | 93.3 | 102.9 |
| 应用研究 | 163.6 | 201.4 | 221.0 | |
| 试验开发 | 126.3 | 160.0 | 177.7 | |
| 其他科技活动 | 61.6 | 61.5 | 67.7 | |
| 总计 | 427.0 | 516.2 | 569.3 |
注:美元与卢比汇率(年末中间价):
1992年,1:26.20;1993年,1:31.38;1994年1:31.38(3)印度R&D投入情况
印度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开发这三方面
。

按照印方期望,如果工业发展趋势良好,至本世纪末此比例可达
2%。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尚有一定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中的R&D经费在逐渐增多。尤其是私营企业,由于竞争的需要,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投入要多于国有企业(见表2)。表2 历年印度企业R&D经费支出 单位:亿卢比
| 年 度 | 公共企业 | 私营企业 | 工业部门总计 | |||
| 企业数 | R&D 支出 | 企业数 | R&D 支出 | 企业数 | R&D 支出 | |
| 1989-90 | 155 | 41.3 | 1009 | 49.1 | 1164 | 90.3 |
| 1990-91 | 177 | 41.5 | 1184 | 55.0 | 1361 | 96.5 |
| 1991-92 | 177 | 48.4 | 1184 | 63.7 | 1361 | 112.1 |
| 1992-93 | 171 | 51.4 | 1184 | 83.6 | 1358 | 135.0 |
| 1993-94 | 171 | 54.3 | 1187 | 98.3 | 1358 | 152.5 |
| 1994-95 | 171 | 68.5 | 1187 | 112.0 | 1358 | 180.5 |
| 1995-96 | 171 | 74.2 | 1187 | 134.1 | 1358 | 208.3 |
注:公共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和合营企业。
从上表可看出,私营企业对R&D投入的增长率要高于公共企业。自90年代以来,私营企业R&D经费的平均增长18.4%,最低年度不少于12%;而公共企业则平均增长11%,最低年度为3.9%。据了解,目前
1250家经过确认的企业R&D机构在1995 - 96年度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是157.5亿卢比。公共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开支占35.6%,其余的64.4%由私营企业占有。而在1994 - 95年度,公共企业占38%,私营企业占62%。目前年度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超过
1000万卢比的企业R&D机构有239家,其中52家是国有企业和合营企业,187家为私营企业。每年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在250万至1000万卢比的企业R&D机构有387家,其中43家是国有企业和合营企业,其余344家为私营企业。在被确认的企业R&D机构中,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总体来说占其营业额的0.6%,其中私营企业是0.8%,公共企业为0.4%。
二、科技人力资源
1991年印度的科技人员约为485.1万名,之后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长,到1996年,印度科技人员估计达631.4万人。在印度全国人口中,平均每千人中有6.91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科技人员的数量是相当多的。但其中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却不多。

从1986年至1990年期间,平均每10万人中专门从事R&D活动的科技人员从14人增长到15人,而在1992年期间又下降到13人。1994年以来印度R&D人员数量有了较大增长。目前印度专门从事R&D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只是日本的2.5%,美国的3.4%。
表3 1994年度印度研究
与开发机构中R&D人员(全时当量)情况
单位:人
| 机构 | 研究人员 | 技术辅助人员 | 行政支持人员 | 总计 | |
| 政府 部门 | 主要科研团体 | 40947 | 51512 | 43497 | 136056 |
| 政府各部/局 | 7784 | 7595 | 10859 | 26238 | |
| 邦政府 | 28382 | 21128 | 36857 | 86367 | |
| 合计 | 77113 | 80235 | 91313 | 248661 | |
| 企 业 | 公共企业 | 13280 | 8318 | 2832 | 24530 |
| 私营企业 | 24010 | 10216 | 7072 | 41298 | |
| 合计 | 37290 | 18534 | 10004 | 65828 | |
| 总计 | 114403 | 98769 | 101317 | 314489 | |
从上表还可看出,在企业中,每百名研究与开发人员有
57人专门从事研究工作,28人为技术辅助人员,15人为行政支持人员。在私营企业中,每百人中有58专门从事研究工作,25人为技术辅助人员,17人为行政支持人员。而在公共企业中,这三项比例指标分别是54人、34人和12人。报告称:中国印度科技创新力有望赶超美国 美国当地时间2月27日(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美国咨询公司AT Kearney上周四发布报告称,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正日益提高,并有可能不久后赶超美国。 共有300多名美国企业主管参与了AT Kearney的这项调查活动。报告称,中国企业已经成为美国公司的强有力竞争对手,这一点在科技和电信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63%的被 调查者认为,他们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美国国内其它公司,但59%认为来自中国同行,另有45%认为来自印度。9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未来两年中,中国、印度两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将逐步提高。 AT Kearney对美国商务表现管理论坛组织(BPMF)及首席市场营销官协会的成员进行了随机调查。报告称,在过去五年中,由于美国各大企业公司实行了压缩开支措施,导致很多美国科技公司降低了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BPMF组织执行主管多诺万-尼尔梅(Donovan Neale-May)表示,由于不少美国公司采取了技术外包,这也是促进外国同行竞争力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尼尔梅说:“多年以来,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无人能及,但这种局面正悄悄发生改变。以市场竞争力为标准,中国、印度两国已经和美国处于同一级别。”AT Kearney的报告还表示,最新的调查结果让一些美国企业主管感到震惊,他们担心美国今后无法保持在全球市场保持科技领先性与主导性。不少美国企业主管称,自2000年以来,他们主要将精力放在如何压缩开支上面,而降低了对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的重视程度。 AT Kearney高科技实践部门副总裁约翰-西阿切拉(John Ciacchella)说:“全球市场竞争的格局正发生改变,美国企业主管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他们今后应拿出更多实际行动,以保持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技术领先性。”
居民文化程度 1981年,印度25岁和25岁以上人口总数为28060万人,其中大学人数为701.5万人. 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980年为1.7%,1989年为0.9%,1992年为2.2%. 成人受教育率 年份 男性(%) 女性(%) 1980 54.9 25.7 1985 57.2 28.9 1990 61.8 33.7 1992年文盲率为50.1%.
印度科技取得长足进展 印航天技术不但大大提高了国家的整体通信能力,而且还广泛应用于气象、自然灾害预 报.航天遥感技术为农业、环保、矿山和海洋开发服务. 印在开发核能方面掌握了一整套技术.自己能够设计、建造和操作核反应堆.印利用核 能发电已有40多年历史,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面.现在印全国有9座核电站,另有4座正在建设 之中. 印度在各类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自1987年以来,印软件开发以 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向前发展,比美国软件业发展速度快一倍.印软件已大量出口到 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 上述成就的取得是与印政府重视科技、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发展政策和培养出大批科技 高级管理人才分不开的. 早在1947年,印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就强调发展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重 视和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用科技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此,印第一届政府作出了加强 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使其现代化的决定.1958年印度议会一致通过了一项振兴国家的 科技的决议.1983年,印政府修订和补充了发展科技的有关政策,共宗旨是立足开发本国科学 技术,在国家优先发展部门和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很好地消化、吸收和运用外来技术,以提高国 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自力更生能力.1971年,印政府决定建立科技部,以负责贯彻落实国家有 关科技开发的方针和政策,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的科研工作. 在一些科研攻关领域,超导、神经生物学、激光和光学、生物工程、先进材料的开发等 ,科技部从全国抽调科研人员组成核心研究班子或开发中心.另外,科技部建有地区尖端设备 使用中心,为科研人员研究实验尖端科研项目提供服务 政府不但允许科研人员和机构免税进口所需的科研设备和零配件、有关材料,还鼓励和 支持科研机构.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培训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级科技人才规划.早在1972年政府就开始用 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手段在全国推广科技教育.1984年,印在全国248所中学开设了计算 机课程.到1989-90年,全国已有2598所高中普遍增设了计算机课. 印政府资助和奖励在科技和科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 种国际科学竞赛活动等. 政府还非常重视各种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40多年来印度技术和教育有了很大 发展.各类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已培养出一大批高级科研和管理人才,现在他们活跃在国内 外各个科研管理前哨阵地,在的已担负重要领导职务.跨国公司近几年争相敲开印度大门,其 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但看好印度潜在的大市场,也看好印度廉价的高级人才市场. 1988年,印度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0.9%,人均费用为42.4卢比. 1990年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151人/百万人口;技术人员数为114人/百万人口.
远交近攻,联印抗日.
还不如联韩朝抗日效果。
一、日本从未对印度构成大的威胁。
二、印度也难对日本构成大的威胁。
三、一旦日本和中国关系恶化,日印就是互补性最大的两个亚洲国家。
四、在日本大陆政策的忠实执行者眼里,中国是日本的最大敌人。
五、在印度政治家眼里,对印威胁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你不要说了.前天晚上我发了主题:为什么要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我列出了十大理由,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贴子,却被删除了.
感谢蒋先生贡献的“印度象”资料!您对印度情况的分析全面又独到,但上面的说法应该有点问题:
首先,印度太阳能不会比中国少,这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的。
其次,能源短缺还有相对性的一面。中国能源效率比印度低,而且,由于三次产业比重中国为18.4%、48.7%、32.9%,印度则为29.3%、24.7%、45.9%,所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将建立在能耗的快速增长之上,而印度至少现在的增长模式不会引起能耗的大幅度增加。
此外,我国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小于印度,耕地面积更只有印度的一半;人均淡水只有世界平均1/3,少于印度………………印度周边能源丰富,且是南亚没有争议的大国,地缘政治关系成本比我国小…………印度在文化上和经济上与大国有着历史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外交成本低。
总之,印度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