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卫生经济学
3005 0
2007-06-09
<P  align=center>成都市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情况汇报<o:p></o:p></P>
<P  align=center>2007年元月4日<o:p></o:p></P>
<P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南地区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现辖9区4市6县,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08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居委会411个,城镇常驻人口292万人,城镇流动人口196.8万人。<o:p></o:p></P>
<P ><B>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o:p></o:p></B></P>
<P ><B >(一)机构情况<o:p></o:p></B></P>
<P >1、我市中心城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个。<o:p></o:p></P>
<P >2、政府举办60家,占总机构数64.51%,民营举办的有33家,占35.48%。其中:政府举办中心48家,占机构总数51.61%;政府举办站12家,占机构总数12.90%;民营举办中心12家,占机构总数12.90%,民营举办站21家,占机构总数22.58%。<o:p></o:p></P>
<P >3、独立举办43家,占46.24%(其中;整体转型数18家,占19.35%),依托医院50家,占53.76%。 <o:p></o:p></P>
<P >4、由三级医院领办3家,二级医院转型和领办16家,共占机构总数20.43%。<o:p></o:p></P>
<P ><B >(二)机构资产、房屋和设备情况<o:p></o:p></B></P>
<P >1、总占地面积462.50亩,平均占地面积4.97亩;总业务用房面积13.34万平方米。<o:p></o:p></P>
<P >2、房源情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有房源45家(中心38家,站7家);租赁房源48家(中心33家,其中,政府举办13家,租金244.25万元;民营15家,租金372.39万元)。<o:p></o:p></P>
<P >3、独立法人:具有独立法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3家,其中:中心37家(其中政府举办24家),站6家;不具有独立法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0家,其中:中心33家(政府举办24家),站17家。<o:p></o:p></P>
<P >4、房屋状况:独立占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4家。其中:中心39家,占机构总数41.94%。<o:p></o:p></P>
<P >5、总固定资产22639万元,平均固定资产243.43万元;总专业设备3586台(件),平均专业设备41台(件);总金额7408万元,平均专业设备79.66万元。<o:p></o:p></P>
<P ><B >(三)社区卫生人员情况<o:p></o:p></B></P>
<P ><B >1</B><B >、人员结构:<o:p></o:p></B></P>
<P >在职人员总数3190人。其中:卫技人员总数为2791人,占87.49%,专职管理人员数169人,占5.30%。<o:p></o:p></P>
<P ><B >2</B><B >、卫技人员结构:<o:p></o:p></B></P>
<P >医生人员数1299人,占40.72%;护士人员数857人,占26.87%;防保人员数271人,占8.50%;医技人员数448人,占14.04%;公共<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卫生">卫生</st1:PersonName>医师总数为90人,占2.82%。<o:p></o:p></P>
<P ><B >3</B><B >、人员学历结构: <o:p></o:p></B></P>
<P >(1)医生本科及以上383人(占29.48%),大专333人(占25.64%),中专214人(占16.47%),其它369人(占28.41%)。<o:p></o:p></P>
<P >(2)护士本科及以上18人(占2.10%),大专296人(占34.54%),中专431人(占50.29%),其它112人(占13.07%)。<o:p></o:p></P>
<P >(3)防保本科及以上29人(占10.62%),大专102人(占37.36%),中专80人(占29.30%),其他60人(占22.72%)<o:p></o:p></P>
<P >(4)医技本科及以上30人(占6.67%),大专163人(占36.22%),中专173人(占38.44%),其他82人(占18.67%)。<o:p></o:p></P>
<P ><B >4</B><B >、人员职称结构:<o:p></o:p></B></P>
<P >(1)医生高级职称204人(15.70%),中级职称366人(28.18%),初级职称729人(56.12%)。<o:p></o:p></P>
<P >(2)护士高级职称7人(0.82%),中级职称125人(14.59%),初级职称725人(84.59%)。<o:p></o:p></P>
<P >(3)防保高级职称14人(5.17%),中级职称51人(18.82%),初级职称206人(76.01%)。<o:p></o:p></P>
<P >(4)医技高级职称20人(4.46%),中级职称111人(24.78%),初级职称317人(70.76%)。<o:p></o:p></P>
<P ><B >(四)人员培训情况:<o:p></o:p></B></P>
<P >(1)参加<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全科">全科</st1:PersonName>医师转岗培训人数508人,占医生总数39.11%,获得省级上岗证书的有337人,占医生总数25.94%。<o:p></o:p></P>
<P >(2)参加社区护理培训人数为400人,占护士总人数46.67%。<o:p></o:p></P>
<P >(3)防保培训人数164人,占防保总人数60.52%。<o:p></o:p></P>
<P >(4)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有174人,占管理总人数102.96%。<o:p></o:p></P>
<P >(5)2006年短期培训人数为1308人,占在职总人数31.00%。其中:参加市级及以上急诊、急救培训的有343人(占26.22%),参加市级及以上心里健康培训的有173人(占13.23%),参加市级及以上信息管理培训的有153人(占11.70%),参加市级及以上其他培训的有639人(占48.85%)。<o:p></o:p></P>
<P ><B >(五)市属大、中型医院对口辅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o:p></o:p></B></P>
<P >参加对口辅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大、中型医院有成都市一、二、三、六、七、九、市妇保、市儿童医院等15家,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6家(支援情况见下表)。<o:p></o:p></P>
<P  align=center>2006年市属大医院对口辅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o:p></o:p></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1>

<TR >
<TD  width=65 rowSpan=2>
<P  align=center><o:p> </o:p></P>
<P  align=center>辅导医院数<o:p></o:p></P>
<P  align=center><o:p> </o:p></P></TD>
<TD  width=66 rowSpan=2>
<P  align=center>受援社区卫生机构数<o:p></o:p></P></TD>
<TD  width=58 rowSpan=2>
<P  align=center>派出医<o:p></o:p></P>
<P  align=center>务人员数<o:p></o:p></P></TD>
<TD  width=210 colSpan=3>
<P  align=center>举行义诊<o:p></o:p></P></TD>
<TD  width=98 colSpan=2>
<P  align=center>举办讲座<o:p></o:p></P></TD>
<TD  width=112 colSpan=2>
<P  align=center>培训社区人员<o:p></o:p></P></TD></TR>
<TR >
<TD  width=56>
<P  align=center>次数<o:p></o:p></P></TD>
<TD  width=77>
<P  align=center>接受咨询服务人数<o:p></o:p></P></TD>
<TD  width=77>
<P  align=center>发放宣传资料(份)<o:p></o:p></P></TD>
<TD  width=42>
<P  align=center>次数<o:p></o:p></P></TD>
<TD  width=56>
<P  align=center>参加<o:p></o:p></P>
<P  align=center>人次<o:p></o:p></P></TD>
<TD  width=49>
<P  align=center>进修人数<o:p></o:p></P></TD>
<TD  width=63>
<P  align=center>参加业务讲座人数<o:p></o:p></P></TD></TR>
<TR >
<TD  width=65>
<P  align=center>15<o:p></o:p></P></TD>
<TD  width=66>
<P  align=center>76<o:p></o:p></P></TD>
<TD  width=58>
<P  align=center>500<o:p></o:p></P></TD>
<TD  width=56>
<P  align=center>3874<o:p></o:p></P></TD>
<TD  width=77>
<P  align=center>111599<o:p></o:p></P></TD>
<TD  width=77>
<P  align=center>65279<o:p></o:p></P></TD>
<TD  width=42>
<P  align=center>395<o:p></o:p></P></TD>
<TD  width=56>
<P  align=center>21557<o:p></o:p></P></TD>
<TD  width=49>
<P  align=center>148<o:p></o:p></P></TD>
<TD  width=63>
<P  align=center>4703<o:p></o:p></P></TD></TR></TABLE>
<P ><B><o:p> </o:p></B></P>
<P ><B> </B><B>二、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开展情况<o:p></o:p></B></P>
<P >(一)      公共卫生服务<o:p></o:p></P>
<P >1、基线调查总人数55.09万人份(占城镇常驻人口11.35%),同比<o:p></o:p></P>
<P >增长5.29%。<o:p></o:p></P>
<P >2、重点人群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1.69万人份。60岁以上老人<o:p></o:p></P>
<P >建档率40.46%,7岁以下儿童建档率45.69%,残疾人建档率63.60%,低保人群建档率21.97%,孕产妇建档率70.85%,高血压建档率56.82%,糖尿病建档率44.12%。<o:p></o:p></P>
<P >3、儿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13.56万人,妇女保健13.85万人。<o:p></o:p></P>
<P >2、健康教育:举行义诊和主动上门3.77万次,体检人数18.06万人次,宣传、咨询人数32.1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93.50万份,举办健康讲座1074次,举办健康教育宣传版报、橱窗个数/期数678/33/348,开展针对性健教13..55万人次,发放健康处方数量为22.53万个。<o:p></o:p></P>
<P >3、计划免疫工作:应接种人数22.12万人,实际接种人数22.80万人,接种率达103.07%。<o:p></o:p></P>
<P >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育龄妇女9.44万人占我市育龄妇女18.43%,发放计划生育药具39.14万人份。<o:p></o:p></P>
<P >(二)基本医疗服务<o:p></o:p></P>
<P >1、基本医疗诊疗:总诊237.62万人次,同比增长22.78%;门诊观<o:p></o:p></P>
<P >察41.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64%。<o:p></o:p></P>
<P >2、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2006年从社区转入大、中型医院病人4182人次,从医院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病员782人次,占转诊人数18.7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转出病人进行追访1366人次,占转诊人数32.66%。<o:p></o:p></P>
<P >3、病员费用支出情况:门诊人均费用46.27元,同比降低7.79%;家庭病床日均费用32.5元,同比降低47.58%;住院病人日均费用88元同比降低20%;住院病人人均出院费用1232.27元,同比降低7.60%。<o:p></o:p></P>
<P ><o:p> </o:p></P>
<P >三、社区卫生政府落实情况<o:p></o:p></P>
<P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事业发展,2005年7月就出台<o:p></o:p></P>
<P >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成委发[2005]40号),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项目安排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补助,按服务人口(含流动人口)每年每人不低于5元的标准,由各区(市)县财政承担,并逐年增加。市财政每年根据财力安排社区公共卫生专项经费,并对中心城区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给予适当专项补助。市、区(市)县卫生部门每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其任务完成情况划拨经费。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给予补偿。几年来,全市共拨出了3600多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今年市级财政划拨中心城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00万元。中心城区各区级财政均落实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全市正逐步形成公共卫生由市、区财政投入解决、基本医疗由医疗保障解决、城市特困人群由民政救助解决、社区延伸性卫生服务由消费者个人解决的卫生服务经济政策。<o:p></o:p></P>
<P >相关部门也积极行动,研究制定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o:p></o:p></P>
<P >劳动保障部门将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将社区家庭病床、特殊疾病门诊纳入统筹基金报销;民政部门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救助定点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的城市贫困医疗救助体系即将在全市建立;计划生育部门积极依托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城区已有22个社区计生服务站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残联、妇联等也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提供康复、保健服务的载体。<o:p></o:p></P>
<P >认真贯彻<STRONG>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TRONG>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成委发[2006]40号)文件精神,一是我市14个区(市)县出台了贯彻意见,明确了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城市人口5-10元/人/年的补助标准;二是中心城区落实了公共卫生补助经费,8个区县投入了开办标准化建设经费;三是我市武侯区、高新区、青羊区还落实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补偿措施。<o:p></o:p></P>
<P ><o:p> </o:p></P>
<P ><B> </B><o:p></o:p></P>
<P >为认真贯彻<STRONG>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TRONG>(国发〔2006〕10号)及国家9部委配套文件,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川委发〔2005〕2号)、《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成委发[2005]40号)精神,以创建为契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两个网底功能,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蓬勃发展。<o:p></o:p></P>
<P >一、工作措施<o:p></o:p></P>
<P >(一)以布点规划为先导,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o:p></o:p></P>
<P >我市制定了《成都市“十一五”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并纳入了《成都市医疗机构布点规划》,明确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独立占地3-5亩,建筑面积不低于<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600" UnitName="平方米">1600平方米</st1:chmetcnv>的标准。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动力,按照 “上靠和下沉”、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的结构调整思路,及时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16家二级医院领办和19家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整体转型的优质卫生资源注入到70个社区,部分中心城区实现了城市医院与社区两级构架的雏形。<o:p></o:p></P>
<P >同时积极调整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布点,按照3—8万人口数或一个街道办事处举办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对中心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进行了合并、调整和完善,如武候区、金牛区、成华区将不符合设置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合与调整,青羊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对14郊区(市)县实行统一规划、布点和进行标准化建设。截至2006年11月底,成都市将原147家(中心85家、站6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整为现有的126家(中心92家,站34家)。其中: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3家(中心70家、站23家),逐步构建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o:p></o:p></P>
<P >(二)以创建为载体,着力构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o:p></o:p></P>
<P >去年,我市在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武候区、青羊区)的基础上,又着力创建17家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全省共评60家)。为加强创建工作,制订了创建实施方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八统一”的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布点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慢病防治模式、统一考核评估办法、统一基础设施的标准,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投资620万元,在全市中心城区70个中心建立了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武侯区实现了信息管理区级平台;依托信息系统实现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的过程管理,编印《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与职责》,规范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统一把五侯区玉林、青羊区草市太升和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板进行了风貌改造。我们组织专家对17家创建单位进行了4次全面督导,今年 11月接受了省级评估验收,均以优异成绩荣获省政府和省三部委示范单位称号。<o:p></o:p></P>
<P >(三)以科教兴医为战略,培养社区卫生高素质的人才队伍<o:p></o:p></P>
<P >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激励政策与经费投入保障挂钩,以年度绩效考核情况作为政府划拨公共卫生经费(包含培训经费)的依据,坚持继续教育与晋升职称挂钩,社区卫生人员每年必须完成继续教育学分25分才有资格晋升上一级职称,实施培养、考核、晋升一体化管理;坚持培训基地建设与培训措施挂钩,加强市级全科培训站和临床、社区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措施上要求培养方法具有灵活性、培养内容具有适应性、培养途径具有针对性。<o:p></o:p></P>
<P >近年来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约30多万元的培训专项经费,加上中央、省级财政配套经费,采取政府支持、单位补助和个人支付三个一点的办法较好的解决了培训经费问题;几年来加上中英项目共投资400万元,举办<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全科">全科</st1:PersonName>医师转岗培训班9期,今年委托成都大学医药学院全科医生培训站举办<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全科">全科</st1:PersonName>医师转岗培训班一期;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举办慢病防治管理、危急重症鉴别诊断及处理、社区信息化管理等短缺专业培训班和专题讲座16类45期。几年来,我市累计培训社区卫生人员5052人。其中:培训<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全科">全科</st1:PersonName>医师591人,获省级合格证391人,获市级合格证431人;培训社区护士496人;培训社区防保人员183人;培训社区卫生管理人员220人等。目前,经过培训的人员已经成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救助的骨干力量。<o:p></o:p></P>
<P >(四)以财政投入为保障,搭建社区卫生运行支撑平台<o:p></o:p></P>
<P >认真贯彻<STRONG>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TRONG>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成委发[2006]40号)文件精神,一是我市14个区(市)县出台了贯彻意见,明确了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城市人口5-10元/人/年的补助标准;二是中心城区落实了公共卫生补助经费,8个区县投入了开办标准化建设经费;三是我市武侯区、高新区、青羊区还落实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补偿措施。<o:p></o:p></P>
<P >截至2006年11月底,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线调查88.3万人次,占城镇人口16.41%;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51.50万人份,占重点人群数51.45%。开展了健康咨询38.36万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6.83万份,免费健康体检2.54万人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509场次,建立和举办健康教育版报973个、橱窗71个,专栏518期。计划免疫接种率103.40%;高血压管理率57.22%;糖尿病管理率48.9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0.85%。社区卫生服务总诊人数254万人次,同比增长32.98%;急诊人数16.80万人次,同比增长61.07%;门诊观察人数达48.90万人次,同比增长24.40%。<o:p></o:p></P>
<P >(五)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着力健全社区健康促进服务体系<o:p></o:p></P>
<P >以"三个适应"、“六个促进”,深化社区“六位一体”功能。按照适应居民健康需要、防病需要、便民利民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深入开展均衡营养、慢病防治、健康教育与管理、中医药服务、骨质疏松防治、残疾康复等六大健康行动进社区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健康促进服务体系。聘请1200名营养师作为社区健康指导员,在社区开展营养知识及技能讲座,建立了社区“五谷粮仓”6个、“均衡原生态豆芽培育基地”1个。免费向12万户社区中老年家庭入户发放月刊《大众健康报互助专版》;免费为100个社区配备了残疾康复器材;免费到社区发放营养教育扑克牌2万套、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10万份,“健康促进社区行之《均衡营养手册》”出版两期共5万册,免费向社区居民赠阅,深受老百姓欢迎。<o:p></o:p></P>
<P >(六)借助UHPP项目,着力实施城市基本医疗保障救助体系<o:p></o:p></P>
<P >在中英项目建立的由财政部门筹集救助资金、民政部门摸清救助对象、卫生部门提供服务、劳动保障、残联、街办等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监管规范的贫困医疗救助机制的基础上,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6]53号),在全市推广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机构为守门人的城市医疗救助机制,所有贫困人员将享受门诊、住院和临时“三位一体”的医疗救助。<o:p></o:p></P>
<P >(七)以科研为载体,着力创新社区卫生科研项目体系<o:p></o:p></P>
<P >坚持以科研项目带动社区卫生科学发展。中英项目投资100万元,依托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开展了成都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成都市城镇困难人员医疗救助研究、城市社区居民营养教育扑克牌应用效果研究等11个课题研究,其中,社区中医药服务研究成果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o:p></o:p></P>
<P >今年,市科技局首次将“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软科学课题纳入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重大专项,预计投资1200万。项目的切入点: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往往忽视了对慢性病进行持续管理,项目将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必将推动成都市社区疾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使成都市卫生经济资源得以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最终达到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o:p></o:p></P>
<P >二、主要成效<o:p></o:p></P>
<P >我市通过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工作,切实缓解了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o:p></o:p></P>
<P >一是城市居民防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通过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使疾病防治关口前移,有效提高了城市居民的防病能力。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2.3%,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0%,中小学校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9%,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73元,同比下降10.6%。<o:p></o:p></P>
<P >二是城市居民看病难得到有效缓解。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市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打造15分钟健康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城市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已初步形成。<o:p></o:p></P>
<P >三是城市居民看病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通过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行为,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减轻了城市居民的医疗负担。2006年,社区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为46.4元/人、1130.5元/人,社区诊疗费用仅为二、三级医院同类费用的38%和25%。<o:p></o:p></P>
<P >四是城市居民看病支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和少儿互助金,共筹集资金8.6亿元,使全市城市居民看病支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9.8万人报销医药费用,报销金额7.7亿元。调查显示,在726个有医疗支出的被访者中,有67%的人通过各种保险方式报销了医疗费,所报金额占总医疗费用比重为42%。2006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救助人群开展惠民医疗工作,减免总人数172万人次,金额达541万元,深受社区居民欢迎。<o:p></o:p></P>
<P >五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中心城区80%的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95.7%的中心设置中医诊疗室,70%的中心提供针灸、按摩、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54%的中心增设了计划生育服务站。截至2006年11月底,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线调查88.3万人次,占城镇人口16.41%;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51.50万人份,占重点人群数51.45%。开展了健康咨询38.36万人次,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06.83万份,免费健康体检2.54万人次,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509场次,建立和举办健康教育版报973个、橱窗71个,专栏518期。计划免疫接种率103.40%;高血压管理率57.22%;糖尿病管理率48.9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70.85%。  社区卫生服务总诊人数254万人次,同比增长32.98%;急诊人数16.80万人次,同比增长61.07%;门诊观察人数达48.90万人次,同比增长24.40%。<o:p></o:p></P>
<P >六是城市居民未来健康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按照我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将达212个,是2006年数量的2.7倍;占地面积将达1060亩,是2006年数量的8.3倍;建筑面积将达33.<st1:chmetcnv w:st="on" TCSC="1"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90000" UnitName="平方米">9万平方米</st1:chmetcnv>,是2006年数量的3.6倍。为夯实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留足了空间。<o:p></o:p></P>
<P >三、2007年社区卫生发展思路<o:p></o:p></P>
<P >以创建全国示范市为载体,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营造全社会支持社区卫生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就医流程,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有效化解群众就医困难的问题。<o:p></o:p></P>
<P >(一)增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塑造社区卫生形象<o:p></o:p></P>
<P >1、推进“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布点机构建设,重点在锦江、成华,纳入为民办事实目标;二是统一全市社区卫生机构标识标牌建设,采取市、区两级财政共同承担解决;三是统一配送社区卫生基本设施设备。<o:p></o:p></P>
<P >2、加快全科医生和社区管理队伍建设。一是2007年实现全科医生100%岗位培训;二是社区卫生中心主任和站长实现100%管理培训。<o:p></o:p></P>
<P >(二)探索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机制,引导居民合理就医<o:p></o:p></P>
<P  align=left>1、实施大型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项目。完善对口支援长效工作机制,使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辐射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立社区与医院的分工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o:p></o:p></P>
<P  align=left>工作目标:2007年,进一步健全并实现大型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的全覆盖;建立较为完善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和规范、就医流程、转诊流程及转诊参考指征及双向转诊制度;评选10家对口支援成绩优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健康之家”单位,评选2-4家对口支援成绩优异的医院为“社区健康之家指导员”单位。2008年,通过对口支援建立高效、合理的双向转诊机制;通过服务项目的延伸,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通过医院优质资源向社区倾斜,使社区卫生机构成为“小病”的守门人,医院成为“大病”的看护神。<o:p></o:p></P>
<P >2、实施以社区卫生为“守门人”的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工作。在UHPP项目试点基础上,与民政部门配合,建立财政部门筹集救助资金、民政部门摸清救助对象、卫生部门提供服务、劳动保障、残联、街办等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监管规范的贫困医疗救助机制。<o:p></o:p></P>
<P >(三)试点社区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实现收费与收入脱钩<o:p></o:p></P>
<P >1、武侯区继续探索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继续完成武侯区的玉林、晋阳社区卫生中心的收支两条线的卫生部试点工作,条件成熟全区推开;<o:p></o:p></P>
<P >2、青羊区继续探索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青羊区2006年在4个社区卫生机构试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在全区全面试行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工作。<o:p></o:p></P>
<P >3、高新区试行社区卫生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o:p></o:p></P>
<P >(四)实行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监管机制,实现考核与补尝挂钩<o:p></o:p></P>
<P >以科研项目研究,使行政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我局委托成都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市科技局“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机制”研究课题,2007年初结题。考核从“监管评价、专业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情况作为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补偿依据,并纳入目标管理,奖惩兑现。<o:p></o:p></P>
<P >(五)研究社区多发常见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降低个人和社会就医成本<o:p></o:p></P>
<P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心是慢性病的防治。当前,以心脑血管病、慢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为代表的重大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市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消耗有限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o:p></o:p></P>
<P >在传统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中,往往忽视了对慢性病进行持续管理,而这方面的工作又正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因此,要切实解决城区慢性病综合防治问题,关键是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出路就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希望也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建立更加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成都市社区疾病预防、治疗、保健及康复等“六位一体”工作,并且在不断提高成都市市民健康水平的同时,使成都市卫生经济资源得以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最终达到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o:p></o:p></P>
<P >2、我局与市科技局联合,申报“城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已纳入成都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课题研究时间为4年,预算总投资1200万元。<o:p></o:p></P>
<P >3、项目研究总体目标:以提高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为主旨,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为导向,在成都市现有卫生资源条件下,以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为管理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平台,根据国际、国内疾病防治指南,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建立既遵循现代疾病管理要求,又符合低支出、高效益的卫生经济学原则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并在全市推广,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和不合理增长,切实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o:p></o:p></P>
<P >(六)深化“六大健康促进社区行”工作,夯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o:p></o:p></P>
<P >1、建立“成都社区健康学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社区实施。引入民间资本,邀请与卫生部长期合作的强生、保洁、雀巢等公司加盟的社区健康教育实体,统一制作健康讲座课件、宣传展版、健康小册、大众健康报等,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健康宣传活动。<o:p></o:p></P>
<P >2、继续推进“六大健康促进社区行”工作。<o:p></o:p></P>
<P >(七)试行社区药品统一招标配送,切实降低药品价格<o:p></o:p></P>
<P >严格省卫生厅药品挂网采购相关规定执行,探索药品采购统一配送,确保药品质量和价格优势。以各区为单位,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降低药品价格试点;各区可选择有条件的示范站试点。<o:p></o:p></P>
<P >(八)以创建全国示范市为载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o:p></o:p></P>
<P >1、2007年,中心城区的高新、金牛、锦江和成华区申报创建省级社区卫生示范区创建单位;10个社区卫生中心申报省级社区卫生示范中心。<o:p></o:p></P>
<P >2、开展创建“成都市社区健康之家”活动。由政府授牌,2007年评选10个 “成都市社区健康之家”,2-4名“成都市社区健康之家指导单位”。<o:p></o:p></P>
<P >3、继续配合残联开展创建“全国残疾康复示范社区”工作。2006年金牛区荣获“全国残疾康复示范社区”称号。2007年青羊区已纳入全国创建单位,目前正申请验收。<o:p></o:p></P>
<P >四、发展社区卫生需要宏观层面的支持情况<o:p></o:p></P>
<P >(一)市委、市政府40号文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o:p></o:p></P>
<P >1、贯彻文件还有6家未出台(都江堰、金堂、彭州、邛崃、大邑、双流)。<o:p></o:p></P>
<P >2、财政补助公共卫生人按不低于5元/年的费用,仅有青羊、武侯、高新、金牛区落实;新津、龙泉、新都、郫县、双流、蒲江落实了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补助经费。<o:p></o:p></P>
<P >3、社区卫生业务用房政府无偿划拨或成本价提供还未根本落实。<o:p></o:p></P>
<P >建议2006年情况向各区市县通报,2007年组织人大、政协开展监督检查。<o:p></o:p></P>
<P >(二)进一步落实社保政策<o:p></o:p></P>
<P >落实居民在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其自付报销比例应低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下往上转只实行补差,上往下转应不再付起付线(报销比例:门槛费:三级960、二级560、一级360;门槛费自付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低5%、10%) <o:p></o:p></P>
<P >(三)落实人事政策:医院医生职称应到社区锻炼,并作为晋升依据<o:p></o:p></P>
<P >(四)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的投入<o:p></o:p></P>
<P >1、加大对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改善就医条件;<o:p></o:p></P>
<P >2、是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的补偿;<o:p></o:p></P>
<P >3、社区实施惠民政策,财政应给予一定补偿。去年“三免两减”,<o:p></o:p></P>
<P >服务158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511万元。(武汉为160万人次,减免医疗费用678万元,由财政和医保给予补偿560万元,建立了惠民医疗政策长效机制。)<o:p></o:p></P>
<P >(五)解决好民营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中心问题,院中院不好管理<o:p></o:p></P>
<P ><o:p> </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