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hawk830306在2007-6-11 9:24:00的发言: 请问各位高手:
一国的货币总量是如何增加的呢?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要有相当数量的货币量增加流通,那这些货币是通过哪些渠道和方式进入市场呢?
兄弟觉得这个问题,通常是有答案的吧。兄弟回答不好,会有错误和片面,不过也来回答一下。
在实物经济当中,会自发形成货币,这可以被说成是非正式的货币,这种货币可能也不正规。我们假定,只有官方的正式发行的货币,才叫货币,那么,官方面对着一个没有货币(有民间的非正规的货币,这种货币被故意假定为不叫货币)的实物经济,就开始发行货币了。现在官方开始破天荒的发行货币,例如是发行金属货币或钞票,那么发行多少呢?不好说,因为没有人完全的知道应当发行多少,但是,反正会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出来了,例如是1000元,或者是100000000元,又例如是3000个货币,或者是50000000000个货币。在发行了这些货币的同时,其他非正式货币,其他的货物,也同时承担着一定的货币职能的,现在还是一个混乱、交织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货币发行量逐步扩大,才逐渐形成、基本形成了货币的一统天下。这个破天荒发行的货币,其数量的多少,其个数的多少,其在什么人手里掌握着,对交换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假若不考虑这些,则我们能够知道:现在已经有货币了,其数量大体是那么些。
当发行了上述数量的货币之后,我们在某种理想的社会情况下,还可以假定:官方还可能通过发放公务人员的工资,支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费用,进行社会公益工程,等等,来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
总结来说的话,货币是这么发行出来的:
首先,是凭空制造、印刷、发行出来的----官方面对一个大规模的社会经济,依托这些社会财富,破天荒的,“无根据的粗暴的”发行出这么一些数量的货币出来。这里的合理的假定的发行根据,在于社会交易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说,货币相当于润滑剂,假若有100个机器是每天大体需要1瓶,假若有1000个机器则每天大体需要8瓶,所以,货币的“凭空发行”是有合理根据的。如果深入去分析货币发行的合理性,可能需要劳动价值论。
其次,后续的货币发行,是建立在上述货币发行和市场价格基础上的,在这时候,社会或官方,可以根据一定社会财富的存在,和根据社会福利需要(公务人员的劳动投入,公益事业的投资,等等),根据这些的历史价格,根据这些的数量关系,来相应新发行一些货币。
其他发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