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十年的香港经济》郭国灿/著 香港三联书店 2007年5月版

香港这十年
从2003年7月起至今,内地因素构成了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帮助香港从低谷中走出,再次重现繁荣。
(严飞)作为第一部系统论述回归十年以来香港经济发展的专著,在近500页的篇幅中,作者采取了纵贯的分析思路,通过截取每一个时间段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九七回归、亚洲金融风暴、网络科技热潮、SARS、经济通缩、财政赤字、CEPA施行、港人北上消费潮、边缘化危机等,巧妙地将香港回归十年以来的经济发展,镶嵌于一个W形经济轨迹模型之中。
在作者看来,香港回归十年的经济运行变化,具有规律性的收缩与扩张相交替的周期性波动,而W形经济轨迹模型正好概括了这一周期性波动的特征。W形的两端是香港1995年-1997年与2003年-2006年的两次经济繁荣期,中间是2000年前后一段恢复性增长的经济“小阳春”,两个底部则是1998年至1999年和2001年至2002年构成的经济衰退期。
这十年来的第一次经济繁荣,得益于九七前后的“回归”效应。“香港回归”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感满足,以房地产、金融以及私人消费为主要动力,大量资金流入楼市、股市,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概念”的红筹公司、H股公司,股价更是被连番追捧,带动着香港股市在恒生指数和成交量上屡创新高。
谁也没有预料到,考验同时而来。1997年7月2日,回归后的第2天,亚洲金融危机率先在泰国爆发,并于同年8月波及香港。港府在确保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不变的同时,意欲通过资产价格全面下调、经济通缩等方式维持社会稳定,结果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恒生指数一度狂泻至6600多点,很多中产一夜之间沦为负资产,1998年更是出现了自1985年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负增长。用作者的亲身感受来描述,就是“1998年春节后第一次开工,车行在吐露港公路上,往日交通繁忙的车道突然变得空空当当,冷冷清清”。
2000年前后,多方面利好消息接踵而至:香港成功争取迪士尼乐园落户,亚洲十个最大经济体经济全面复苏,中国与美国达成入世协议,加之全球性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影响,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这股恢复式反弹被作者形象地称之为经济“小阳春”,因为它所持续的繁荣时间短暂,反弹快,同时下降也快。事实上,香港经济的结构转型此时才刚开始,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资产缩水、通货紧缩、高失业率等问题又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可谓是为随后的再一轮衰退埋下了伏笔。
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爆发,全球网络经济神话也随之破灭,这对于十分依赖外部市场的香港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同时在香港内部,由于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财政赤字高企不下,加之2003年SARS袭港,还有港府的一些政策失误,外忧内困之下,香港经济再次陷入到严重的不景气之中。
作者将这一轮的经济衰退称之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并且鲜明地指出,香港社会及香港人心态的变化,是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如果说在第一次衰退期间,香港人还只是失望和怀疑,并随着2000年前后的新经济网络热,很多人在股市中解套,因此对香港前景仍有憧憬,那么到了第二次衰退时期,大量的降薪、裁员、失业、破产和负资产大军的涌现,香港社会已经陷入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气氛当中。而与此同时,内地经济的欣欣向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迫使香港人开始放弃持续了30多年对内地的优越感。悲情意识之下,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北上消费、置业,乃至工作、定居从此成为潮流。
正是在后金融危机、公共卫生等问题汇聚于2003年的关键时期,中央开始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旨在为香港本地货品、中小企业和个人进入国内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提供优惠。
作者认为,从2003年7月起至今,内地因素构成了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帮助香港从低谷中走出,再次重现繁荣。据港府统计,至2006年2月,CEPA已为香港创造出超过2.9万个新职位,新增54亿港元服务收益和55亿港元资本投资额,帮助失业率从2003年8.6%的最高位回落至2007年2月底的4.3%,是自1998年年中以来的最低水平。香港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2004年至2006年也分别达到15,102亿港元、16,235亿港元、17,343亿港元、年增长率分别为8.6%、7.5%、6.8%。世道畅旺之下,香港人的消费信心指数持续增加,过去那种愁云惨雾之心情也一扫而开。
虽然目前香港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增长期,但是W形的经济轨迹是否会继续重复?如何拉长W形末端的曲线,使其成为一条呈上升趋势的直线,让香港从“重现繁荣”走向“持续繁荣”?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香港需要在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性城市比较中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重新定位。香港目前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基金管理、债券市场,吸引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扩大人民币业务等方面,依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该善加利用,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其次,香港的发展策略需要提升为国家策略,国家应该以CEPA和QFII为平台,继续优先向香港开放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让香港金融市场参与者走进内地,同时,通过QDII允许内地投资进入香港资本市场,使香港成为中国资本输出的首选地和桥梁;再次,作者提议,要构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以此达成一种有效的共赢战略,引领香港的持续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