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地区录取歧视伴随高考至今,期间也不断有争议,但教育相关部门至今都一直没有给出令争论双方满意的答案,其中令人诟病最深的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在京录取人数与其它地区的巨大反差。
一直有人推辞说北京学生素质较高,但讽刺的是,其实北京考生的高考成绩并不比其它地区考生好多少,甚至比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高考成绩要低得多。或许又要有人说,成绩并反映不出考生间实际素质的差异。说得好,既然高考反应不出学生素质的差异,那为什么同一群人仍然每年都还在为高考辩护,你们不是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更令人想不通的是,在北京这样以高素质学生自称的地区却出现了令人不齿的辱师事件,享受着如此优厚条件却做出如此忤逆的事,真不知道那些人民教育的公仆改以怎样的颜面去面对贫困山区儿的贫困失学童们渴望的目光?又该以怎样的说辞去搪塞每年因为地区录取不公而落榜神伤的考生?
在中国这样教育公共资源紧缺的国家,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本身就相当突出,再加上如此众多的体制弊病,何以谈教育公平?又如何能使教育资源得以有效的配置?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有些不公,只能等待时间的推移来慢慢改变,急也没有用,不公,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秒钟就有了不公,如果你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估计就不会在这里发这样的贴了,并且还生怕以后没有了这种不公,哈哈
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解决的,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可能这还有相当的路要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教育的公平性正在得到改善,至少对招生来说,更多的人能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深造,不像10年前的精英教育,只是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相比之下,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北大、清华、复旦等现在看起来象是地方性的学校,而不是全国性的学校,对其他地区的招生好像是这些地区向别人施舍一样。如果说北京、上海地区的学生素质高,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恰恰是高校给北京、上海的招生名额太多了,如果别的地区也可以达到80%~90%的入学率,别的地区学生素质也会高的。别的地区因为名额少,人多,怎么办??录取的标准仅仅是分数,大家就只能靠提高分数来竞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素质教育就等于放屁。
大家为什么毕业都不想回去?就是因为知道,在大地方有优惠的政策和利益,为了自己的子女不再受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大家就争先恐后涌向大城市,发达城市。落后的地区只能有看的份。
中国目前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机会的不公平,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动用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来左右国家的决策。让这种不公平继续下去,甚至加剧这种不公平。
不公平的地方多了,别说是教育机会的不公,每个人一出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就已经发展机会不均等了。
只要相信一点,基本上来讲厉害的人到什么样的地方和层次都比较厉害,如果这些人呆在基层对于当地发展的好事。国家从集体出发而不是个体,这就是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项背的地方。难道发达国家的教育机会就均等吗,不完全是,如果是的话,我们也需要时间去促成合理制度的设置来引导更均等的机会。因为他们是发达国家,我们不是,我们需要时间成为发达国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9:23:27编辑过]
我认识两个北京的学生,在大学中是班里的第一第二,倒着数。并且据我观察素质也不高!
这个世界上绝对公平的事情是没有的!哎……
这个问题现在没有讨论的价值
lz脑子太简单了
教育"不公平" 是所有国家的普遍现象,
高考制度按分录取是少有的"教育公平"的特例, 这个是我们教育体制的优点.
但是这个问题不是讨论的 教育公平,
而是考虑的教育 是不是要 平均化,
一个是equality, 一个是egalitarian,
两个概念不一样, 如果要高考地区录取一样, 必须要达到共产主义才行, 或者像毛泽东时代那样, 社会主义有很多
"全国统一"的做法, 我个人决定其实那样很好, 但是不是现在已经搞市场经济了吗?
解决方案之一:请某个符合下列条件的学生向法院提起诉讼:中学档案不错;高考成绩超出北大(清华)分数线;报考了北大(清华);未被录取。并请律师针对上述问题援引宪法的公平原则进行论证。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造成舆论,从而从这一件事上影响社会。存在的难度:要给予该学生相应的补偿,因为在诉讼期间,楼上所称利益集团会给予压力;要给予律师相应的补偿,因为律师不一定敢接又有水平。这些都需要资源,除非有富翁可以提供。比如学生其实是拿他终生的幸福甚至家人的幸福作为代价,所以既要有足够的财产补偿,又要有安全、事业、梦想方面的回报,例如担保出国、安排进入外国大学。律师可能只用钱可以摆平。可是又有谁愿意提供这些资源呢?
解决方案之二:发起“宪法诉讼运动”。中国是没有宪法诉讼的。所以违宪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是,很显然,任重而道远。
顶楼上。公平≠平均,我很早就这么认为。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人是把两者混为一谈的。
以上是14楼所说。是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但是并不是因此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造就不公平。
公平应当是机会均等,平均只是结果均等。
教育上的机会均等是实现其他公平的关键。如果没有素质的精确衡量标准,仅仅说一句素质就堵住了其他学生的机会大门,公平吗?如果说,A地区的录取分数比B地区低x分,这x分是怎么来的?是否说,A地区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比B地区的任何一个学生的素质高出相当于x分的程度?如果是这么回事的话,其原因是什么呢?基因还是人种?还是教育资源的可得性。如果是后者的话,中国的做法就是劫贫济富。
我尤其痛恨的是北大的做法,如果不能做到基础性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北大就不要拿这个字眼作为校训了,否则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己都做不到,还能要求学生吗?
别把公平和平均给搞混了,好不.
而且楼主说的东西,说实话没有什么讨论价值. 所以也不说了.
我们只能说生不逢地!
还打什么招收优秀人才的旗号?又说什么素质教育?还不是地方保护主义?!
说白了,对考生来说,是机会!
而对高校来说与做生意有何区别?
假设我是湖北人,2000年我高考600分,上了一所三本院校,从此接受了四年垃圾教育;某北京人高考500分,上了一所一本院校,享受知名教授学者的授课,高度先进的教学设施,良好的学习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2004年,我们都决定考研。某人说,研究生录取是不分地区的,是真正的全国招生。请问你听了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