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王铮等的《理论经济地理学》我认为是中国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作,尽管作者的参考文献居然把藤田、克鲁格曼等合作的《空间经济学》仅仅归功于克鲁格曼,这是不应该的。作者这样认识新经济地理学的方法(摘自该书第一章):</P>
<P>在经济学中,存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种传统,它们相辅相成,因为经济事物不一定是物理的,人们可以创造一种经济制度,这样就有了相应的经济问题,也可以设定一种模型体系,运用逻辑力量认识这种体系的结果是否满意,如果满意我们可以把模型的假定转化为政策.所以人们离不开规范经济学.同时经济行为又有其自然行为部分,经济学需要实证分析.自然,经济地理学也要携带上经济学的双重特性.同时地理学发展了空间观念、地图技术以及经验分析的模式,在经济地理学中不可缺少.有人写到,经济地理学早期是规范分析,现在转向了实证分析,并且从这个角度否定“新经济地理论”,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导致了某些经济地理教材和论文用大量文字方式叙述科学事实和分析技术,带来了知识传授不清晰.相反在正统的区域科学中,强调模型,忽视事实的分析,使得区域科学经院化.这两种倾向,是建设新经济地理学的障碍,学习新的经济地理学,我们需要克服这种障碍.</P>
<P 21.75pt? TEXT-INDENT: 0pt; 0cm>模型方法,是经济科学的主要方法.有一个笑话生动说明了这个方法的特点,以及它与传统地理学方法的区别.有三个学者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们的食品只剩下一个玻璃罐头.怎样打开这个罐头呢?物理学家说,收集树枝,加热罐头盖,这样玻璃与金属盖的热膨胀率不同.可以利用热胀冷缩打开罐头.物理学家用的是解析的方法.地理学家则觉得这个过程过于复杂,他的方案是找一块石头,敲开玻璃瓶.他用的是经验方法,人类从石器时代就积累得经验,不要求完美,只要最后成功.经济学家提出:首先让我们来假设,我们有一个螺丝刀,可以用这个螺丝刀开启这个罐头.这个故事在抛去它的玩笑成分后告诉我们,经济学分析首先需要假设,只有在假设清楚后我们才能恰当地建立模型,认识模型的结论,离开假设我们可能走到歧途上.这是新的经济地理学必须注意的问题.</P>
<P 21.75pt? TEXT-INDENT: 0pt; 0cm>实证分析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必须依靠事实,归纳事实.但是在经济地理分析中,可能没有充分多的观察事例去供归纳,因此根据经验猜想是经常发生的.也许因为这一点,艾萨德强调地理学分析是经验分析.实际上,现代地理学常用的模式是“经验—统计-归纳”,这个模式的分析意味着精确的数据分析,它可能是地图方法表达的,如给出世界水资源图,也可能是统计模型表达的,无论何种表达,理论最需要的是能涵盖精确统计的研究典型化事实的规则.</P>
<P 21.75pt? TEXT-INDENT: 0pt; 0cm>实证分析经常出现在物理学中,似乎物理学就是实证分析的楷模.在物理学中,人们强调严格的因果关系.我认为仅有这种物理主义的分析模式是不够的.在地理学中,李特尔开始就强调“整合分析”,对象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分析需要发现的是一种解释,历史地解释整合是怎样带有进化性质发生的.解释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推理,这在经济地理学中是常用的.这种解释带来的是历史—演化的分析模式.我把它称为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地理学现象是有历史继承性的,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是历史的继承,隋炀帝修了大运河,可能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它改变了中国的资源环境结构,引导了特定的历史,而且是不可逆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8</FONT>年大炼钢铁,毁坏了大片森林,今天我们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建设.这些又引发了后来的区域发展模式.我们永远在继承者这些历史,我们也只有在历史约定的模式下去发展交通与城市、保护农田与环境.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由于人类尽可能地选择对对自己的有利结果,地理事物的演化具有进化性质,进化使得经济地理在分析区域经济演化方向时强调最优化,在观察现象时发现许多事件变得越来越有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P>
<P 21.75pt? TEXT-INDENT: 0pt; 0cm>最后,我需要告诉本书的青年读者的是,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地学分支,地学的基本方法——实地考察,是基本的分析技术.同时包含了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分支,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方法是必需的.经济地理学或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的科学,你不要去在苏联模式中逗圈子,无休止地讨论什么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关心什么学科分类,因为那是哲学,不是科学,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经济地理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30 8:22: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