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306 8
2007-06-20
 《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
  (美)丹·布赖奥迪/著 石志宏/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作为全球最大的私募资本投资公司之一,凯雷集团掌握着140亿美元的资金,雇员名册看上去就像是一部商界与政界的名人录,投资组合涵盖了防务、航空、电信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百家公司。它卓尔不群,一直处在由财富、权力和政治交织而成的铁三角世界里傲视群雄。这个铁三角世界完全超乎常人想象。甚至包括佐治亚州前国会议员辛西娅·麦金尼在内的一些人暗示说,布什总统放任“9·11”恐怖袭击发生,以让自己能下令实施那些有利于凯雷集团的政策。在它与从布什父子到本·拉登家族在内的所有人交易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裙带资本主义的影子。当人们指责某些公司发“战争财”之时,凯雷集团在有些人心目中的“罪恶团体”名单中高居榜首。(建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0 07:07:00
 《公司进化论》
  (美)杰弗里·摩尔/著 陈劲/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5月版
  


  摩尔之前出过几本书,在大陆反响平平,与他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影响不能同日而语。这次出版社重力打造这本新书,希望摩尔受到礼遇。在这本新书里,摩尔关注成熟或在位企业在其业务周期各阶段驾驭产品和市场创新特性的成功实践,分析如何跨越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与成熟、低增长和商品化的企业之间的鸿沟,从而持续创新。他根据自身独特的五阶段品类生命周期理论和“鸿沟”模型,刻画了企业如何选择适合其所处情势的创新类型,提供了超过100个实例,阐释公司如何运用某类创新创造与其竞争对手之间具有决定性的差异化,并长期维持这种差异化。摩尔前后出版的几本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建议读者把他早期的作品找来参阅。(建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7:09:00
  《美国平等的历程》
  (英)J.R. 波尔/著 张聚国/译 商务印书馆 2007年2月版
  


  这本书讲述了平等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实践与影响。它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平等观念与美国的社会结构和政府政策之间的联系,勾勒出平等从一个观念和理想演变成为联邦政府的具体政策的过程。作者是牛津大学研究英美政治制度史的牛津大学教授,正是由于作者的非美国人身份,他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美国人对平等持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们虽然希望建立一个在平等的原则之上运行的社会,但是不想建立一个由平等的人组成的社会。平等观念在某些历史时刻是一种比喻(metaphor),一种社会抗议的工具和方式,一直是被剥夺了权利、不满和社会愤懑等被压抑着的感情宣泄的渠道。作者反复提醒读者注意他书中的基本观点:“既要理解平等作为一个比喻的价值,又要理解其实质性的含义。(建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7:10:00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美)吉米·卡特/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前些日子去世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民众中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反感布什政府的人尤其喜欢他。此书的中心论题是美国当前的宗教信仰冲突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政治现状和未来。堕胎,同性恋,枪支使用,死刑,女权,环保,等等,这些都是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但如今关于它们的争论前所未有的激化,这是因为美国已经“礼坏乐崩”,而罪魁祸首是一些宗教的原教旨主义分子。美国的原教旨主义者在宗教和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有势力,他们把原先具有宽容理解精神的政治讨论变成了黑白分明的立场站队,抹杀了对细节和微妙之处的思考,直接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人身的贬低。卡特告诉读者,应该用宽容和爱去对待持不同信仰和观点的人。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的差异非常大,如果人们都按照原教旨主义的方式处理观念分歧,那么美国社会从家庭层面上就会分崩离析。(王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7:11:00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南怀瑾/讲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当彼得·圣吉遇到南怀瑾,圣吉终于找到一个研习儒释道思想的伙伴。他们开始了一次艰难而漫长的跨文化对话,对话主题被双方都视为“最重要的问题”:禅、生命和认知。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些看似过度抽象而虚无的问题,正是理解世间万象的根本线索。从虚到实和虚实相间的谈锋,读者先是若有所悟,继而恍然大悟。这本书的上篇记录的是双方对话记录,下篇是南怀瑾对彼得·圣吉带领的ELIAS(跨部门创新成长中的领导者)团员的讲课记录。圣吉在与南怀瑾的多次接触中获益良多,他将旧知新得综合成书,提出新的管理思潮《管理的轨迹》。(建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0 07:13:00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美】罗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在镁光灯、无线电波、印刷术和数字技术的包围下,这些名字每次出现都意味着一场心理上的轰炸———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拉里和谢尔盖、韦尔奇和伊梅尔特……他们头顶上的光环超过了大多数吃“政治饭”的投机倒把分子而成为超级明星、时代宠儿和“巨擘”———谁是瑙鲁领导人?谁是“华尔街”秘密的领导人?
  沃伦·巴菲特将他的财富捐献给了比尔·盖茨的基金会时,人们感受到了慈善的力量,他们从一个美国资本家的身上看到了一颗“美丽心灵”。然而这并不是他们最需要的,如果让他们自己选择,他们宁愿选择自己看到一颗“黄金心灵”。所以当《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以及北京双榆树南里小区菜市场中买菜的老太太们都在谈论中国股票和基金的涨涨跌跌、红红绿绿时,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图书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沃伦·巴菲特的读物。
  最新一轮“沃伦·巴菲特狂潮”由《巴菲特的新主张》、《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以及各种各样打着巴菲特幌子的“狗皮膏药”掀起。虽然它们没有一本可以超越罗杰·洛文斯坦的《巴菲特:美国资本家的特质》(海南出版社的中译为更加贴切的《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的购买热情———当中国证券市场开户数达到1亿的时候,“沃伦·巴菲特狂潮”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消费沃伦·巴菲特狂潮。
  人们是如此渴望一夜暴富比肩财神,人们是如此渴慕从明天起做一个有钱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如果……人们总是这么想。荒诞和吊诡是如此恰如其分———当所有人都热衷讨论巴菲特奇特的选股技巧并且津津乐道于其雄厚财富的时候,当所有人都指望巴菲特可以使他们成为有钱人的时候,他们忘记了老早前的罗杰·洛文斯坦曾拨开迷雾,让他们看到“股神”只是一种表象和虚幻,巴菲特身上呈现的仅仅是“企业家”精神和特质。
  可是谁介意呢?当《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署上了巴菲特的名字,即使巴菲特从来没有写过什么书,而只是每年都会给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们写一封信总结在过去一年中的成败得失,人们也会努力相信:那个从100块到160亿的奇迹有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
  虽然巴菲特在给股东的那些信中论及的是如何挑选经理、选择投资目标、评估公司,以及如何有效益地使用金融信息、怎样看会计报表等等,但总有人会用诱饵诱惑我们相信:“巴菲特本人认为,这本书比到目前为止任何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都要好,如果他要挑一本书去读,那必定是这本。”
  我始终认为,要理解沃伦·巴菲特就不能仅限于了解他的故事,而必须了解其企业家特质,这种特质恰恰是杰克·韦尔奇身上所不具备的———当巴菲特已经成为杰出企业家的时候,韦尔奇却依旧只是一位杰出的职业经理人。
  在此过程中讨论巴菲特的投资技巧是毫无意义的事,因为作为“股神”的巴菲特首先是一位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在新经济泡沫最为遮天蔽日时,他从来没能从“新经济”的潮流中大捞一把。他因此被人们诟病为愚蠢、保守和“多次错失良机”,但他惟一的解释却是:“没智慧的人有解释,不解释的人有智慧。”
  智慧就像是一个故事:在逛街时,一个中年男人的货车撞上了一个年轻男子的货车,中年男人连忙解释道,原因是他的老婆走掉了,他正在全神贯注地找她。说来也巧,年轻男人的妻子也走散了,他建议不如两人一起找老婆,效率会更高点。两人同意一致行动后,中年男子向年轻人询问:你的妻子长得什么模样。年轻人答道:“她是个漂亮的金发女郎,穿白色紧身短裙,身材迷人,很有可能使教父破窗而入扑过来。你的妻子又长得啥样呢?”中年男子二话不说:“别提她了,我们一起找你的老婆吧。”
  这是沃伦·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讲述的一个故事,他以此故事作喻来阐释全球股价最高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如何利用好像潮水一样涌入的现金寻找“大象”级收购对象而放弃一些小“老鼠”项目。
  投机者寻找的是小老鼠变成硕鼠的机会,投资者寻找的是大象跳舞的机会。当人们将巴菲特称呼为“股神”的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神”皆因他以投资者的胸怀周旋在投机者的世界中。他很清楚自己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的角色。他知道他不是神,而仅仅是一位企业家。他还知道决定伯克夏·哈撒韦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通往未知的道路也有千万条;他只选择最安全的一条,并且谦逊地将其归为“运气”———
  在他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他写道:“坦率地说,2006年的盈利来得顺顺当当,因为我们最重要的保险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气。感谢大自然的眷顾,这一年平安无事。2004年和2005年导致我们出现巨大亏损的飓风今年没有出现,我们的巨灾险从亏损变为盈利,而且盈利很多。”
  当沃伦·巴菲特被尊崇为“股神”之后,当研究和讲述巴菲特的故事成为一种狂潮,当消费巴菲特成为一种心理需求之后,周旋于证券市场的中小投资者们容易忘记———“股神”虽然足够杰出,却并不代表投机分子。(迟宇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