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53 1
2007-06-20
“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损失达2889亿元。”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当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在“2007中国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论坛”上把这两个数据公布于众时,台下异常沉寂。
  目前,土地荒漠化问题已位于全球十大生态问题之首,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荒漠化的态势更加咄咄逼人。
  
  荒漠化可能破18亿亩耕地“红线”
  在全世界110个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现存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荒漠化土地在中国的18个省市区的498个县旗均有分布,尤其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统计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荒漠化面积达26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7.46%,相当于全国农田总面积的2.5倍,其中,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约达174万平方公里。全国有近4亿的人口遭受荒漠化的危害。
  2000-2006年间发生的沙尘暴的次数比20世纪后50年间沙尘暴的总次数还多约50%。而仅在去年,我国境内就连续爆发17次沙尘暴。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荒漠化在国内仍呈快速发展之势,全国每年荒漠化净扩展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仅沙化土地每年就净增369万亩。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荒漠化得不到遏制的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就肯定保不住。”长期关注荒漠化问题的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安成信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荒漠化不仅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土壤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以及环境的恶化,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最新统计表明,中国荒漠化地区是目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因此,对于荒漠化问题,中国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三个月前,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又做出指示。会上还通过了我国“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指数。
  
  荒漠化治理存在三大误区
  虽然,每年中国为治理荒漠化花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比如,1992-1995年期间,国家就累计安排治沙贴息贷款计划6亿元人民币,各地治沙单位实际贷出治沙贴息贷款5.8亿元,占同期贷款计划的97%。
  再如,1998—2002年,仅国家安排的国债投资就达到274.5亿元,用于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防护工程、防护林工程等等。
  但荒漠化治理专家郭开、蔡金水等人表示,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仍然是“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绿化不如沙化快”。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蒋高明说,中国治理荒漠化存在三大误区:一是重建设、轻保护;二是在干旱区与草原地区大面积造林,想用树木阻挡沙漠扩大和沙尘暴;三是忽视了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
  而对于第一个误区,郭开进一步分析,“沙化土地扩展,5%是干旱等气候原因,95%是人为因素。”长期以来,人们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明显滞后。
  一些地方还以牺牲森林、草原、环境为代价,不遗余力地追求GDP,滥砍滥伐,一时的经济效益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从而导致环境退化和土地沙漠化。
  “仅仅为了出口一次性筷子,就以每年毁灭上千公顷森林为代价,换取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郭开痛心疾首地说,我国沙漠化土地中,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37万平方公里。
  不仅如此,这些年来,经济发展是转型期中国的主要动力与目标,而东部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是靠西部地区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其他土特产资源,然而没有足够的回报去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系统,使西部地区沙漠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但现在在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上述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
  第二个误区则导致我国荒漠化治理效果并不明显。以植树造林来看,中国现已投资近2000亿元,造林65.7万平方公里,但成活率只有25%,保存率只有13%,还多是“小老树”,很难起到生态屏障作用。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秉维说:“树木只能涵养水分,但本身要消耗水分。在干旱地区种树,非但种不活,还浪费了水,有时越种越破坏环境。”
  “这是利益驱动在作怪。”一位专家说,现行政策强调退耕还林,还林有钱,还草没钱或者钱很少,政府投资也与此相关。
  第三个误区带来的代价也相当严重。一些地方盲目搞向沙漠、荒原进军。比如,建立高山滑冰场、沙漠公园;在草原上建立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等。
  
  治理荒漠化需新机制
  安成信表示,必须改变以往政府资金“撒胡椒面”及治理过程和成果缺少监管的做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荒漠化地区治理和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好治理成果。
  他认为,过去只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荒漠的根本成因入手,即减轻或消除造成荒漠化的人口压力,这是荒漠化治理成就不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
  目前,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提出的产业化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产业带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据安成信介绍,此前,该基金会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技术,特别是产业化的发展,效果非常明显。
  比如,在甘肃民勤县,基金会规划实施沙生植物种植,发展沙产业,种植饲用沙桑、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反季节瓜果等;在天津及山东周边盐碱地上种植10万亩转基因抗盐碱玫瑰,在美化环境、治理盐碱地的同时,还可以加工高附加值的玫瑰精油;在四川自贡市种植大叶麻竹,加工优质竹笋,目前这个项目在当地受益农民达40万人以上。
  不仅如此,安成信还认为,要将公益性治理的运作机制转变为利益性治理,鼓励多种性质的投资主体积极参入,并且给予投资主体一定的回报。
  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以生态需要为目标的创新机制,“没有保障体系,没有激励机制,无法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安成信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0 19:23:00

要用市场化手段治理荒漠化

[转帖]荒漠治理新思维:产业带动生态恢复

“要用市场化手段治理荒漠化”
  专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安成信
  


  
  68岁的安成信紧缩眉头。“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6月17日上午,他在“2007中国治理荒漠化上海高峰论坛”上作了简短的讲演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在交谈中,安成信不时流露出对于荒漠化治理的焦灼。
  去年9月份,他领头组建的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正式挂牌。而在此前后,他带领着一批有志于荒漠化治理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志愿者,连续深入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拿出了一份又一份报告。
  其中,黄河故道的荒漠化、西南地区水电站的无序开发、荒漠化土地上研发水稻新品种等三份报告,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
  而他对于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甘肃省民勤县的调研报告,得到了温总理这样的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
  他认为,治理荒漠化光靠政府不行,要发动社会力量,要用市场化的手段。
  
  “传统的唯GDP观,害了我们自己”
  《21世纪》:很多人认为,我国荒漠化之所以会恶化到现在这个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往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经济发展有关。
  安成信:的确如此。一些干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环保、生态维护重视得非常不够!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但一些地方,包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水、土地、空气等污染相当严重。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过度浪费资源、采伐森林、过度放牧等等,只管向大自然索取,从来没考虑应该给予大自然什么。
  现在,经济发展了,手里的钱多了,但我们的生存环境却恶化了。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放在首位。
  《21世纪》:从你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荒漠化已经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很多地方对此重视程度并不够。
  安成信:是的。我国已经存在大面积荒漠化土地,尤其是沙漠化问题,更是严重。我们基金会正在一些地方推行荒漠化治理示范点,在实行过程中,也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也不够。
  比如,我们在四川的一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方,推广大叶竹笋。这种植物根系发达,能够防治水土流失,具有很强的生态效益,而且有经济价值,农民种植可以大幅度增加收入。每亩地净收益达一千多元。我们在这个县推广了几千亩,还搞了一个加工厂,进行深加工。但在市场好时,农民不愿意卖给加工厂;市场不好的时候,农民就要求回收。
  很多地方都遇到同类问题。但地方政府也没采取什么积极措施,对加工企业影响很大。还有一些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我们带专家去考察、规划、治理,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比如甘肃省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民勤县,现在仍然大量用水灌溉农田,每年要用去四亿立方米的水。
  
  “要用市场化手段治理荒漠化”
  《21世纪》:以往,中国在荒漠化上投入也很多,但治理效果不明显,是什么原因?
  安成信:应该说,我国荒漠化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认为每年用于植树造林的钱,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机制问题。我去过不少地方考察,很多农民第一年种树,成活率很低,第二年、第三年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再种。比如甘肃省庆阳市的农民,就是“在树上栽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1世纪》:那么,这种治理模式应该怎么转变?
  安成信:治理荒漠化,必须走市场化运作道路。不这样,治理荒漠化就很难真正持续下去。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搞环境治理,荒漠化治理,一直都是政府主导。今后必须打破这个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就拿植树造林来说,如果找企业去做,存活率就会非常高。我认识内蒙古一个个体老板,种了10万亩树,几乎全部存活。
  《21世纪》: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安成信:要利用产业化来治理荒漠化,在荒漠化严重的地方通过发展产业来改善生态。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你提供项目给企业,项目既恢复了生态,企业也要有回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进来。
  我最近见了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个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荒漠化土地种植转基因玫瑰。这种植物抗贫瘠,抗干旱、盐碱,老板在那里发展了5万亩,并建造了一个加工厂,提炼玫瑰油,经济效益非常高。玫瑰油全球每年的需求量是30吨,目前的供应量只有10吨。此外还能发展旅游观光产业。这样,既有生态效应,又有经济效应。
  更主要的是,通过发展产业化,当地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只有让荒漠化土地上的农民有其它生活出路,他们才不会滥伐滥放牧。
  《21世纪》: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安成信:基金会是民间公募基金组织,非政府组织。于200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民间公益组织,是独立的社会团体法人。
  目前民间的正规治理荒漠化组织,只有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这一家。基金会将珍惜募集的每一分资金,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促进符合每个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
  我认为,治理荒漠化光靠政府不行,还得发动社会力量。基金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