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帖子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发完,主要设想是把对产业组织研究有关博弈论的方法的论文和重要文献进行汇集。主要针对每个问题列出相关的论文和文献,并力所能及地进行介绍。
发这个帖子的起因很大程度起源于 CENET 的论坛 关于博弈论与产业组织的汇集帖
那个帖子对我很有启发,楼主也是大牛,但是以我的程度来讲是在太难。就象做一个自己的读书笔记型的帖子。
这里我一篇篇发,大家多支持。
当然水平有限,贻笑大方。
“博弈论对产业组织重要的贡献在于它为解释和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提供了很好的行为分析工具。传统的边际分析工具由于受到了假定条件的限制不能给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进行很好的解释。如现有企业会阻止进入者进入的动机,在寡占模型 中,寡占双方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条件及均衡存在,价格歧视的福利含义,合谋的行为分析,非价格策略(质量、广告和技术进步)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等。由于博弈论在有限局中人行为分析的优势(包括Nash价格模型、Betrand数量模型和Stackelberg领导者模型),通过各种反应函数的分析,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对市场绩效和结构的影响的解释更加逻辑和合理,传统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单向关联也演绎成复杂的双向或多重关联机制。”----周耀东 《产业组织理论沿革和发展:激励、合约与管制 》
第一篇:Game Theor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的Kyle Bagwell , Asher Wolinsky
介绍了博弈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
共 52页篇幅很长,内容也很复杂。但是非常值得一看。(可惜的是我的程序可能有问题,在电脑上能看,用打印机打印的话,很多数学符号就是乱码,哪位XD能帮助解决一下)
另外,本坛就有许多介绍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研究中作用的文章,不再一一列举。
我的观点,但博弈论用来研究某个具体的经济现象的时候,特别是那些表面上不合情理的现象。就是博弈论最有魅力的时候。
想象一下,但经过一番运算后,终于解答一个问题后,那种爽快的心情,经济学学习的乐趣就在与此吧。
我感觉学习博弈论,论文和问题有时比课本更重要。
每当看到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每章节后面长长的参考文献,就会想到Tirole这样天才和牛人就是这样“炼成”的啊。
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得诺贝尔
当然,值得特别提出的是,
关于产业组织与博弈论,还有一篇非常好的论文,上海交通大学杨剑侠博士的文献综述《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
我们这里的论文汇集很大程度上是依照这篇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来完成的,可惜我没有找到该论文的电子版本,可能没有还公开出版
根据产业组织领域最重要的教科书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六个方面的问题:
1、短期价格竞争
2、动态价格竞争与默契合谋
3、产品差异化
4、进入、容纳与退出
5、信息与策略性行为
6、研发与新技术运用
我们可以把这6个方面作为我们学习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脉络。
当然如果做专门的某个具体产业的研究,更适合阅读的组织形势是 SCP-R,但我们讨论博弈论的运用,感觉还是Tirole的结构更合适。
基本概念是在垄断寡头的市场结构中,企业不再面对被动的环境。基本的工具是非合作博弈。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把握吸引进入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理论领域的,就是“科斯猜想”--如果商品具有耐久性,即使厂商是垄断也会创造自己未来的竞争者。经济学自有其魅力,但是到了这一刻,实在是与众不同的体验,博弈论就是经济学的"相对论",一种一脉相承而又决然不同的体验。
我实在是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体验。
--------------------------------------------------------------------------------------------------------------------------------------------------------------
大家不要误会下面出售帖设置,本文不会收费的,毕竟提供的论文目前还未有我自己写的,怎么好意思用别人的东西来买呢?
这样的设置只是想看看有多少朋友,有哪些朋友需要我这篇介绍的文章和结集,我可以给多少朋友帮助,来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
这是关于航空产业的几篇论文,也是我最近的方向
一、短期价格竞争
正如Tirole说到的,价格竞争研究是寡头理论最软弱的一环。
这个就是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第五章”。tirole真是牛人啊,《产业组织理论》后面密密麻麻的文献,据说都值得一看。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的是关于博弈论的,敢于短期价格竞争的内容建议大家还是要看Tirole的书,毕竟许多基本理念需要理清的。
1、典型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
博弈论在它成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之前就被运用到寡头垄断之间的短期价格竞争和数量竞争,最明显的案例就是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在博弈论的理论看来处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阶段。
这一部分应该是教材中已经很多的吧,讲的最好都是教材(因为解释清晰),高质量论文已经很少研究这个题目的(事实上不可能在一流刊物上发表),但是据说反而研究Bertrand 和Cournot的政治学和法学论文现在很流行,但是我有时完全看不懂他们的数学推导过程。
我曾经感兴趣的问题是,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什么时候会出现偏差。或者当事人的估计一旦出现偏差,会有怎样的“反馈”,会有怎样的鲁棒性?
《寡头博奕的几种形式》 这是 《经济研究》 前几年的一篇文章
2、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的修正
由于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所有的企业限于囚徒困境,而且Cournot模型受到产业组织学者的批评,学者们认为寡头企业不可能只进行产量竞争,而是在各自确定产量后还要回到价格的策略性制定的问题上来。所以产生了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的修正和结合。
Kreps和Scheinkman 将Cournot模型拓展为一个两阶段模型,即企业首先选择生产能力,然后进行价格竞争。 Kreps和Scheinkman得出结论表明,当生产能力不太高时,存在一个纯策略均衡,使两企业都索取使需求等于总生产能力的价格,企业行为类似古诺模型,两企业倾销产品。当生产能力很高时,双方选择混合策略模型。
Kreps,Scheinkman(1983)《Quantity Precommitment and Bertrand Competition Yield Cournot Outcomes》
本附件包括:
128578.rar
大小:(254.64 KB)
Friedman 则将Bertrand 和Cournot模型进行有机组合,让企业同时选择产量和组合。他将市场需求、企业的生产成本、溢出需求进行了更加一般化的解释,得出主要结论是: 1、当企业同时选择产量与价格,市场上不存在非合作情况下的纯策略均衡。2、如果企业先选择生产能力,并被其他企业观察到,结果等同于cournot模型。3、如果企业先制定价格并被其他企业观察到,等同于Bertrand模型。
这个结论十分重要,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的成熟的标志,就是Friedman这个模型的提出。
Friedman(1988),On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Prices versus Quantities
3、Bertrand悖论的解决办法在于放宽三个假定中间的一个。Edgeworth solution 使用生产能力约束来解开Bertrand 悖论,即企业不能销售它没有能力生产的产品,包括影响了配给规则和价格竞争。由于规模报酬的递减常常会缓和竞争。
国内有学者对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数量对企业间产品竞争的影响作了一般讨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企业产品竞争最常用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市场优先战略建立了博弈论模型,解出了它们的均衡结果并对结果作了分析。可以参考下列论文:
《Cournot均衡与企业产品竞争战略》
《破解伯川德悖论的新视角》
《寡占市场中动态古诺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分析》
4、另一个常见的讨论是 集中度指数和盈利的关系,SCP模型的根本就在讨论这个。迈克 波特 最伟大的贡献也在这里,五力模型虽然简单,但却是很好用。不可逾越的高峰啊。
但是博弈论在这方面应用较少,可能涉及比利和竞争的问题,有相关论文,请大家向我推荐。
上面已经是常见的产业研究中,短期价格竞争研究中博弈论的内容。特别是Kreps和Scheinkman 构建的两阶段模型,运用最广。
Fudenberg 和 Tirlole在1984年通过这一两阶段模型的更为全面和一般化的分析,还以不同的动物比喻了企业在进行博弈中选择策略性变量的性质。
5、Tirole很牛,但是博弈论是当代经济学中的显学,所以尽管是Tirole,在他之后(应该说是写《产业组织》书之后)还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的。
Jonas Häckner 在1999 年的文章中表明,如果多于2家公司,如果质量差异巨大并且产品互补,价格竞争条件下的价格将高于质量竞争下的价格。Bertrand竞争的利润将高于Cournot竞争。
但当产品相互替代,在价格竞争中,高质量公司将比质量竞争获得更高利润。质量差异小时,Cournot竞争的利润将高于Bertrand竞争。。
《A Note on Price and Quantity Competition in Differentiated Oligopolies》
6、Elberfeld 和 Wolfstetter分析的是同时进入和定价的重复博弈,但结论出乎预料,证明了如果潜在的竞争者的数量大于2,市场崩溃(breakdown)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很难出线竞争的局面。潜在竞争者越多,社会福利越低。
这样的结论当然是大大超出直观感受的。
《A dynamic model of Bertrand competition with entry》
7、Bertrand 悖论---为获得竞争产出,两个公司就足够了--前提假设条件很严格,现实中并不能完全满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品差异化、企业之间的合谋等原因,并不会出现囚徒困境的结果。Bertrand 悖论是基于固定边际成本的假设,因此不能推广。而且,这个悖论经常和Cournot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因此大多数文献都致力于平衡两种方法。
可以作为总结的就是Tirole的评价:“在一个既定的市场,Bertrand和Cournot模型不应该被认为是两个结论互相矛盾的模型,而是描述不同成本结构的市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2 15:46:43编辑过]
博弈论在研究动态价格竞争与串谋中的贡献
由于不是科班出生,我不知道大家是先接触博弈论课程还是先接触产业组织的课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门课程都不能仅仅依靠上课老师的讲授,学好这两门课,都需要另外的努力,产业组织需要看大量的相关文献,博弈论需要大量的解题的练习。
但是,我是同时接触这两门课程的,产业组织的材料里包括了如此之多的博弈论的内容,使自己不得不考虑先去把博弈论学完,但博弈论是需要老师讲授和答疑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学完,产业这边又需要,而且我必须准备自己的论文了。所以,我是先找了本相对简单的教材,粗粗看了遍。至于细看,现在还没有完成,所以我的博弈论有什么问题,希望大家提醒。
如果你和我一样,基础一般的话,现在就最好抽时间回看下“重复博弈”的有关内容,有时间最好再推算下相关习题,会帮助我们的。
现在正式开始。
当市场博弈会反复发生,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长期竞争关系。这样的长期竞争关系会引发企业的串谋。
串谋时时处处都在发生,但是串谋的动态模型也是复杂的,串谋行为本身也不稳定。我们还必须考虑确切描述战略环境。
还是推荐大家先看Tirole的教材,这个就是Tirole的《产业组织理论》中 “第六章”----动态价格竞争与串谋
再有一个链接。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2676-1-1.html&page=1,就在本坛。斯蒂芬.马丁(Stephen Martin)的《高级产业经济学》
可以看283页开始的部分,精彩且重要。
1、 串谋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表现出寡头垄断市场倾向于将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向完全垄断的方向进行扭曲。也常常遭到政府公共政策的敌视和取缔。研究串谋行为的基本框架是无期限的重复博弈模型。由于企业间串谋的基本压力电话动态的,则一个参与串谋的企业必须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所获得的即期收益与其预期的长期博弈结果寻求一种平衡。
Julio J. Rotemberg 和 Garth Saloner 的论文是研究串谋问题的早期经典论文。
<A Supergame-Theoretic Model of Price Wars during Booms> 这篇论文中,Julio J. Rotemberg 和 Garth Saloner面对波动需求的寡头企业间隐性的串谋活动进行了考察。从原则上来讲,未来可置信的惩罚使默契串谋十分容易发生并维持。可是Julio J. Rotemberg 和 Garth Saloner发现,但市场需求较高时,企业单方面偏离串谋的诱惑相对而言更大。于是,寡头企业之间进行策略优化以调和这种诱惑,从而导致了企业在均衡时制定了较低的价格。
如果寡头的产出是另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也会增加。这也可以解释商业周期出現的协同变动。
如论文中提到的 19世纪80年代的寡头策略行为等。
这是白让让在 《中国工业经济》上发的最新的文章,数学上不难,也讲清楚了问题,我们这样的初学者学习这样的文章的写法。
2、广义的来讲,我们可以把横向兼并也作为一种串谋的x形式(我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有大牛不同意,大家可以讨论)。 兼并(merger)、接管(takeover)、收购(acquisitions)和一体化(integration)都是描述了一些独立所有的企业在同一所有权下联合起来的经济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在寡头垄断的市场,在以数量竞争(Cournot模型)的条件下,横向兼并会减少企业总收益,在价格竞争(Bertrand模型)的条件下,横向兼并会增加企业的总收益。
另外,关于不同竞争环境下兼并对价格、社会总福利的影响,这些模型都不复杂,教科书后的习题就有很多,国内介绍的文献也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对IO的推动不大,国内好像还很热门。
除了对产业绩效与竞争结构进行解释外,企业战略行为也是产业组织研究的重要主题。多市场接触竞争的理论框架主要是运用博弈论,对企业在多个市场实践的竞
争存在相互关联的情况进行一般化的表达,并分析企业可能采取的对策及其结果
早期产业组织研究者们对此类企业的研究仅仅是从成本、创新等技术方面来解释其竞争优势,对其竞争行为并不重视。认为,一个市场内的竞争就取决于该市场内的各种因素。然而,集团型企业会在多个相互分割的区域或产品市场上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导致相互之间的竞争局面扑朔迷离。
Aneel Karnani; Birger Wernerfelt,(1985),通过对民航业、世界橡胶等行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市场接触竞争的概念性框架。其中,对攻方、守方的对策集以及影响其对策选择的市场条件因素进行了描述。认为局部战事和相互插足均衡才是稳定的均衡。
B. Douglas Bernheim; Michael D. Whinston,(1990)打破了传统SCP范式中分析方式,将企业的市场力量的运用和产业的外部因素相联系。当满足同质企业、同质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三个条件时,多市场战略不会影响静默串谋的几率。然而,当企业间多市场接触一旦不满足这三大条件,存在成本递减、市场成长等异质性因素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Vammoni (2004) 提出了一个多市场寡头竞争模型,通过多市场接触模型中的关联变量的设置将各市场之间的需求与供给联系起来,从而在这个模型框架中可以对需求特性、技术特性以及市场内部和跨市场的串谋问题进行讨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 0:00:42编辑过]
版主勿怪,规划了下,可能需要6个预留位
坛子上高人众多,哪位觉得有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的论文,也可以在下面推荐,我都会认真看的。并尽可能编入。
最近抓紧时间再把一些材料好好看下,争取个精华贴。
我写东西速度向来不快,记得我老师对我说,学术文章,用一年准备,用一月写的质量,会比用一个月写,再用一年改,质量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21:48:21编辑过]
这篇帖子主要讨论的是 博弈论在 产业组织中的运用。产业管制是一个另一个大类的问题。
这两天在看上海财经出版马西莫·莫塔 的《竞争政策:理论与实践》,感觉很不错,值得推荐。
谢谢大家关心,总算回来了。
我肯定会安安心心把,这张帖子写完的。我还等着版主给我加精呢。
金融版的上传下载区,老子是不敢去了,那里就留给他们几个自己人,发帖子玩吧。
《竞争政策:理论与实践》英文版,上图有
直接去四楼,外文阅览室外借,有04年的新版
另外,自夸一句我虽然写的慢,但是这张帖子我一直在不断的修改,细心的朋友应该可以发觉这不断在增加内容。
最近俗务较多,有时往往2、3天还看不完一篇要登上的论文,还有考虑这篇东西的整体结构。所以速度比较慢。
我的水平有限,写帖子本来就是“先未成佛,便想渡人”,也是本着抛砖引玉的想法,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不过,令我自得的是,有我“崇拜”的大牛说,这篇文章和附带的论文都能看懂看完,在产业组织理论能称得上“通经”了,那作为作者和第一读者的我自然就算也有所小成吧,我不免小小得意一下。
没办法,在数学和学术上都不是“童子功”,希望勤能补拙吧
。
自夸一句,在写这篇东西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学到不少东西。是太多东西,不是说通过老师上课得到的少,而是有些东西一定要扩大阅读才能得到的。
就像小时候,上数学、物理科,有新的公式总是自己要推导一下,尽管以后不会再记得推导的过程,但是推导过的公式“感情”就不同啊。
第一帖,有个下载的内容,如果是铁杆的话支持下,不为赚钱,只是让我觉得这个帖子对大家还有用,给我继续写下去的鼓励。
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4 23:43:21编辑过]
大家的厚爱,就是我的责任
其实是很不好意思,这篇帖子到现在其实写了不到一半,但是有大家的支持,我一定在明年1月前,把这个帖子写完。
1月后,再会写一篇,用产业组织理论讨论航空产业的论文汇编。
当然,本帖的修改还会不断进行,希望大家支持啊。大家的讨论就是我修改的方向啊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