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822 6
2004-10-02
<P>某一日刹春版主送国际经济学版面一帖子“罗格夫致斯蒂格利兹的公开信”,读吧自然想起另外一位大仙,Stigler。这位的大名大家应该知道,斯蒂格勒刻薄也是出名的。比如,他没有招到几个学生,据说,他的假设是在入学时学生要和他一样聪明,否则就会被骂得狗血喷头。</P>
<P>下面的文章是他对Miller教授的评论,Miller如何呀,够牛吧,因定义Chicago School惹怒了老斯,差不多得到的回答是,你算什么东西,有资格来定义Chicago School,我的朋友Friedman还差不多。</P>
1455.zip
大小:(182.45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On the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comment_Stigler.pdf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2 22:08:00
我不知道你到底是怎么看的stigler的文章,像你这样的所谓“差不多得到的回答是。。。。”应该是你在评价别人的观点时所持有的固有心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 22:09:00
顺便说一下,你的名字我不喜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3 02:25:00

呵呵,风同学只是戏谑的说法,lk1983倒不用太苛刻。如果说Stigler有自己的答案的话,我想他应该是倾向于不认为存在所谓芝加哥学派。

我看了Miller教授的原文,倒觉得尚可接受,如同他自己所言,我也不认为他的观点“is in any major respect inaccurate”。

1457.rar
大小:(804.39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On the 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JPE1962).pdf

Stigler的反应有些过于激烈了。仅举一例:Miller说芝加哥学派把理想等同于现实,是说他们不注意研究市场对变化的调整、市场权力的不平等,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他甚至表扬到,在这方面,Stigler的观点如同他的前辈Simons一样,要更实际一些。如果只看Stigler的评论,就不容易了解这一点。实际上,Miller原文中提到一些不容易反驳的关于芝加哥学派的特征,比如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不认同(重要的例外是Metzler),比如芝加哥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比较集中(土地、劳动、货币)等等,Stigler就没有论及。

不过确实有必要强调Stigler文中的重要观点:当我们称某某学派时,往往会造成思维上的懒散,从而忽略我们所要指称的人物之间的重要区别。

总的来说,对于这类空泛的议题,往往不容易争论出结果,即使是国外知名经济学家参与也是如此。

Stigler文章中有一个包袱没看明白,他为什么说Friedman是Berkeley-Cambridge axis?

另外,风兄搞错了,这里的Miller可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Merton Miller,而是UCLA的Laurence Mille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3 02:35:00

在1962年JPE这组关于芝加哥学派的争论文章中,其实最好看的应该是布隆芬布伦纳的这篇:Observations on the Chicago School(s)(JPE1962)

1458.rar
大小:(553.62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Observations on the Chicago School(s)(JPE1962).pdf

强烈建议大家阅读一下文章的第四部分,作者讨论了芝加哥学派的方法论特点。

对一个事实,可能有四种假说与之相吻合,第一种是simplest,比如解释变量最少;第二种是most realistic;第三种是most general,比如能解释事后可能发生的其他结果,但并不必须能在事前预测哪个结果会发生;第四种是minimal,在数学上用最弱的条件能推导出该事实。

作者认为,芝加哥学派会选择接受第一种假说。但我并不能完全说服自己关于第一和第四种的区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3 17:53:00

哈哈,一句戏语,加上一个网名,惹得2楼如此恼火,大可不必。网名,非父母所赐,只是代表了本人注册时的心境和过去的习惯,改了也无妨,尚且可以给行为研究增加一些时间序列数据,以弥补过去多为截面数据之缺陷(注:行为经济学版上有一篇关于姓名的行为研究文章),只可惜要背上常换红马甲的嫌疑,我那可怜的400多积分也要作古。

至于对文章的理解,我只是想说stigler够狠。先不要忙着批评那句话,还是像斑竹那样,拿出一些读后感和扩展说明会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