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 陈旭敏 |
| 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
希望这是一个谣言。
如果这不是谣言的话,中国央行或许又将倒退到“大财政、小央行”的时代。1998年以来中国的中央银行改革成果将大大削弱。
据目前市场甚嚣尘上的传言称,即将成行的1.55万亿特别国债,将直接发给中国央行。如是,中国央行的“独立性”将受到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很显然,特别国债就属于其他政府债券行列。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这一点,就是强调中国央行的独立性。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是一种“大财政,小银行”的关系,如果没有法律明确规范,这种关系削弱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妨碍了中国人民银行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
如果中国的立法部门为了给这1.55万亿特别国债放行,而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那么就为今后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留了一个后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将受到置疑。
财政赤字的后果,就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给财政赤字融资,从历史上看,只要玩过这种危险游戏的国家,最后都注定是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灾难。
而对于中国来说,目前中国经济规模日渐庞大、金融市场也是一日千里、全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如果中国央行不能彻底地、独立地掌握基础货币的发行权,那么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肯定堪忧。
值得担心的是,从以往经验看,中国很多遭遇立法障碍的政策都是通过修改法律通过,但是,此次非常小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远远高于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一旦此门打开,后患将会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