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去年舊稿,發現寫黑金(石油)、藍金(淡水)、黃金、生化能源及農作物價格的拙文,多達四十餘篇,反映了這些商品期貨是投資界的寵兒。在不同階段購入上述這類商品,都能為投資者帶來相當利潤;形成這種趨勢的成因甚多,歸根究底,是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這類人口大國的經濟起飛,令需求大增所致。
在眾多已成搶手貨的熱門商品中,石油需求最殷、競爭最烈,為減少對其依賴,近年各國莫不大事開發太陽能、風力、水力(甚至波浪)、核能以及生化能源,不僅政府和私人企業在它們身上投下巨資,前者並予後者種種稅務或直接津貼的優惠,拋出誘因,務求盡早發現新能源以取代石油;但石油的地位屹立不倒,因為代用能源的研發不是效率太低便是經濟效益不高。事實上,若非為回應環保分子的訴求,許多代用能源計劃是不會「上馬」的!
這幾天來,正當香港人沉醉在慶祝回歸十年喜慶之際,石油每桶價格「小回大漲」,已突破七十美元心理關口,對於關注石油產銷情況的人,這可說早在預期之中,因為石油供不應求的情況在惡化而非改善。去月中旬國際能源局(IEA)的報告顯示非石油出口國組織(Non-OPEC;情況混亂的安哥拉不在計算之內)油產下降之勢日趨明顯,年初它預期今年日產總量是五千一百二十三萬桶,現在已向下修訂為五千零二十五萬桶。IEA認為油產減少的理由是採油設備失修、季節性停工以至「成熟油田」產量萎縮。這三項理由,前二者可以補救,後者是真正心腹大患。多年開發的油田藏量被抽取過半到達「竭澤而油」階段,產量日少,便非人力所能挽救—挪威和英國的北海油產下降分別持續了五年和七年,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同區採油的丹麥油產於二○○四年見頂(日產三十九萬桶),二○○ 四和○五年分別較上年度跌百分之三點三及百分之九點三。
與此同時,IEA報告指出二○○六年世界每日石油需求八千四百五十萬桶(較二○○五年增二十五萬桶),今年增至八千六百一十萬桶,顯示油價雖然「升完可以再升」但消耗並未減少,這和部分食古不化的經濟學者堅稱「價格上升需求必降」大有距離(當然,價格無止境上揚需求終有回順的一天,但這一天何時到來〔即升至令需求萎縮的價格〕,誰都說不準)。顯而易見,新興國家是造成石油需求殷切的主因,除了中、印,尼日利亞、印尼、委內瑞拉、俄羅斯這些產油國以至新加坡和前南斯拉夫諸國的需求俱明顯上升。統計顯示非石油出口國組織的預期石油需求今年增百分之三點七,高出世界市場需求增幅百分之二,幾乎一倍。尤其令人關注的是,二○○四年非石油出口國組織用油量佔全球用油量百分之三十八點八,此比率今年將達百分之四十二點四;此中的原因,當然又與中國和印度用油大增有關。
讀者會問,上述供不應求的情況,石油出口國組織增產不就可以解決?理論上這是對的(一般人亦這樣期待),惟實際情況並不樂觀。筆者近年在這裏不斷指出油產高峰已近或將達,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有數字為據,這即是說,石油出口國組織已無能為力,以目前的產量,其「有效後備產能」(effective spare capacity,即隨時可投產的產油設備)為每日二百八十五萬桶,如果全部啟動,亦剛好填補非石油出口國組織的「超額」需求。
蜆殼石油六月十五日的「統計展望」(BP Statistical Review;有「石油業聖經」之稱)指出,不僅非石油出口國組織國家的石油需求上升,石油出口國組織亦如此,內需增加使中東及非洲諸國可供出口(available for export)的原油,在二○○四至○六年間,平均每日只增不足五十萬桶,遠遠低於二○○一至○四年間的七十四萬桶。六月二十五日的《商業周刊》有題為〈從石油見頂說到黑暗年代〉(Dark Age,指歐洲中世紀)長文,其「石油見頂」非僅指油產,亦指「可供出口的油量」,作者認為新興市場人民物質生活明顯改善,石油「需求孔殷」,對用油國即使美國的供應難免「有時不足」。一方面供應不足一方面需求增加,非常明顯,油價到了七十美元水平,仍是升易跌難!
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近月來內地屢傳發現大油田(海陸都有)的喜訊,可是西方專家似乎「置若罔聞」,筆者未見有專業報告把這些發現加進世界已發現石油藏量之中,這究竟是他們有大躍進時期「萬斤田」的陰影因而倍加謹慎,還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比如維持供不應求「假象」以托價),筆者不得而知,筆者知道的是,中港股票炒家對這類「好消息」照單全收,他們的亢奮情緒已在股價上反映!
■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鄺重平博士來函補充六月二十六日蕪文〈半途出家學經濟〉之不足:「關於麥道爾與艾娃夫婦分別獲諾貝爾經濟學與和平獎,本人有一點補充:歷史上最著名的諾貝爾桂冠夫婦可能要算居理夫人及其夫婿,他們於一九○三年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難得的是居里夫人在八年後再獲諾貝爾化學獎。最傳奇的是她的女兒Irene Joliot Curie與其丈夫Frederic Joliot於一九三五年分享諾貝爾化學獎。」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雷鼎鳴教授亦就這篇蕪文提出意見(另函作覆)。併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