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5173 2
2005-05-03

好久没有来这里了,今天来凑凑热闹。提出一议题,大家讨论。

这一话题源于唐方方的一篇文章《經濟行為與文化無關嗎》,其中有这么一段:一個最簡單的談判遊戲:桌上放一百塊錢,兩個人談判如何瓜分,規則清楚明瞭–提議者向回應者建議你拿多少、我拿多少,回應者如果同意,雙方各自點數,回家吃宵夜去;如果回應者不同意,談判破裂,各自空手回家,分文不得。

你按照博弈论来分析,分析结果会是什么呢?

下面是文中的观点:

博弈論的理論預測是,提議者建議回應者只拿最小貨幣單位(例如一塊錢),自己拿九十九塊,回應者應同意(因為好過分文也無),這樣雙方均達到在該規則下的效用極大化,但可惜的是自一九八二年德國教授固特(Werner Guth)及其小組開始進行的一系列實驗表明,結果根本不可能如此,大多在一半一半左右,遠遠偏離上述的對策完美化均衡點。這些研究以及筆者所屬小組的進一步分析,待閒時再作介紹,這先看亨里奇的「文化影響論」。

亨里奇在當地教師的幫助下,用簡單的語言邀請某個村落的居民參加「有錢分的好玩遊戲」,報酬約相當於他們二、三天的工作所得。在如此原始的社區作經濟學實驗,難度是可想而知。他逐一拜訪各家,與有興趣的原居民挨個交道,最後有二十一對參與,平均年齡二十六點三歲,實驗結果相當有趣:平均來說,提議者只給對方約百分之二十六的份額,回應者基本上都接受,少有拒絕的。實驗完畢的採訪閒聊發現,不少人說不管多少都會接受,也不理會提議者會獲得多少份額。他們的想法相當簡單,並不認為被提議者欺負,只是認為自己運\氣不好,被分配到回應者的角色。亨里奇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的相同版本對比實驗,參與的研究生平均年齡也在二十五點七歲左右,注碼也在二、三天工資(約一百六十美元),過程一樣,但平均提議份額為百分之四十八,而且多數人拒絕「不公平」的分錢方案,更有幾個聲稱絕不接受百分之五十以下的任何提案。   這個實驗的精巧處在於,兩組對比人員的年齡相仿,社團的規模相似(成年人均在七十個左右),注碼也控制在同樣水平,但結果天差地別。馬其根戛原住民並不指望提議者會大方給出平衡式方案如一半對一半,洛杉磯「刁民」或「精民」則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没蚴勃梅桨覆趴赡転閷Ψ浇邮堋T住民提議對半分者,毫無例外地與西方人尤其是北美傳教士過從甚密(亨里奇強調,有「白人優越論」嫌疑否?),洛杉磯提議對半分者,既有「公平」持論者,也有怕對方懲罰不接受提案的,相當混雜。

(不好意思,原文就是繁体字,我也是看得很是费劲呢。)

我和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涉及到了博弈分析的前提——经济人理性。

我同学的观点是:洛杉矶的人的行为才是符合博弈论的分析,博弈博弈,就是要分析别人如何行为,自己才会如何行为。(他的观点恰好和文中所说的博弈论预测相反。)

到底哪一种行为是符合博弈论的分析结果呢?这是问题一

按照同学的逻辑,难道洛杉矶的那样的人算是经济人理性,而村落中的人就不具备经济人理性?城市和乡村的理性是不一样的吗?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越是狡猾的人,越是符合经济人理性;越是纯朴的人,越是不具有经济人理性了?这是问题二

如果按照文中博弈论的预测观点,那么反而是村落的人具有经济人理性,而城市中的人不具有经济人理性了?这是问题三。

最后一个问题:谁来尝试着分析一下文化在这个博弈行为中的具体作用。是改变了收益矩阵,还是改变了效用?请具体阐明。

谢谢!

呵呵,我这么晚还得学习,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哎呀,头发可是一把一把得掉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3 4:05:4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3 09:09:00

这个问题可是行为经济学的经典问题了。基于理性的新古典博弈论和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博弈论对此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和其它方面的分歧一样,两者的分歧都是在理性的局限在。

就楼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来说,俺是如下思考的:

首先得承认,两个场景中的受试人(即参与人)都是理性的。这一点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也承认。

其次,但是,正是同样的实验,但不同的群体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理性的局限。也就是说,如果受试人是新古典的,那么结果的差异仅仅来自各自的信息集的不同。如果信息集相同,那么结果一定相同。

而按照行为经济学的看法,即使信息集相同,结果仍然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函数不同。对于文中的两类实验,是否可以理解成:前者更注重公平,后者公平感更弱?

康奈尔大学的Frank教授研究了很长时间的社会行为,发现不同的社会情景下群体的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和其它社会学等发现类似。也就是说,经济学家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学家或者人类学家的田野研究取得类似的结果。

这就回到楼主的主题:文化的确影响个体的价值函数(按新古典的说法,就是偏好),从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不是通过信息集来影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9 09:50:00

我这么看:

前提假设:加入历史的观点,即假设需求不同质。

理性人假设较适合生存与发展需求,不适合精神需求。故发展阶段越高,精神需求越强,理性人作用越弱。代之以行为理性。

村里人与城里人的理性基础是不同的。村里人处在生存与发展阶段,需求是物质性的。所以他们较高程度符合理性设定。而城里人在一般理性假定外,多了一层行为经济学说的相对价值判断,不光要看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还要与别人的所得进行锚定比较。

“自己拿九十九塊,回應者應同意(因為好過分文也無)”成立的前提,是不进行价值的人际相对比较。因此不是行为经济学的情况。洛杉矶分校的人,判断价值时的出发点,与其说是公平估价,不如说是相对估价。区别在公平估价是再分配,相对估价是初次分配。

进一步说,当人们不用均衡价格估价,而将这种理性价格锚定在一个心理相对感受上时,需求已经不同质了,后者已加入了精神需求的成分。从微观个案说,人人都可能意气用事,但从宏观上说,却有一个稳定的概率,就是社会渡过生存发展的村里人阶段后,进入到自我实现的城里人阶段。这时的精神的、行为的判断就非常重要。理性人假设人是物质,人是机器。行为理性假设人还具有某种相对性十足的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