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华就业(传说不是传说)
看到很多关于光华就业的传说,感觉道听途说的居多,但是17万的传说不是传说,而且是过了时的传说,新的数据是21.4万。其实光华官方统计就业成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分别关于研究生群体和本科生群体进入外资投行、咨询人数的统计,这几年来,两个群体的指标差不多,但是不考虑进入之后薪水和职位的差别(有时候有差别,有时候没有差别);一个维度是专门针对光华金融班的平均起薪(不包括bonus)的统计,传说主要是针对这个班级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考后面引的光华官方的新闻。
针对这个金融班,我有一点说明,虽然那个数字今年是21.4万,超过了去年的17万,但是这个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一个不超过50人的小班,省高考状元接近1/3,文理均有;而这些状元要占到北大整个状元数目的1/3以上(基本上每年都是这个数字)。况且状元只是一个指标,其他同学也是从光华本科生中通过高考数学、英语成绩,以及英语测试选拔(规则每年不一而足,但是大同小异),然后上数学系数学、英语系英语(这些年略有调整),除了个别文科课程全部专业课都是英文开课,课程计划是标准的西方金融系课程(围绕Asset Pricing和Corporate Finance),而不是国内传统的宏观货币金融学的课程,老师素质没得说,比如概率论、数理统计这两门课的老师就是Harvard统计系毕业的少年博士。说到这里,我倒要补充一点,这种训练不是21.4万起薪的直接原因,甚至拖了起薪的后退。这种训练的直接作用是出国和学术深造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间接作用也是个长期的投资回报。就对和兄弟院校的竞争者们拼咨询投行而言,倒显得有些占时间,懂行的人知道,那里还是喜欢一纸resume上的GPA和实习社团经历。所以还有些人主动退出金融班去其他班的……
其实21.4万核心的原因是,1、学生都是天才级别的;2、受舆论导向(师兄师姐,兄弟院校),加上转型期的中国大环境里依然保留的趋同趋势,大家都削尖脑袋往投行咨询里钻。今天的小孩们一进光华就以此作为深信不疑的人生目标时,可能已经忘记了,传说、荣耀、以及还有那么一点点虚荣是从何时开始的。话说98、99级的光华本科,还没有这种金融实验班,先知们已经开始做简历,找实习。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当时一位状元MM去了MorganStanley,应该是做I-banking,还有一位99的GG据了当时的瑞银华宝,去了咨询BCG(其实是前者offer晚到了几天吧,呵呵)。这些人进投行咨询的时候,那可是全中国几个配额的时代……不过很多那个时代进去的人,也都思考了很多,后来又做其他打算,是后话了。让人的高兴的是,现在金融实验班的毕业生又重新趋于理性,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这是告诉大家一些情况。别人的成功与幸福,既不是你成功和幸福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你的自信,本质是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是因为你决定你自己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因为你身上顶一个光华或者人大或者其它什么的环环。
二、金融就业(Wall Street到底是干什么)
今天没有时间了,以后再写,给大家几个小问题,行内人士略过。
1、投行就是做投资银行的么?
2、投资银行是不是做投资的?
3、投行的不同职位,对人、技术、学历的要求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
(待续)
北大金融系毕业均起薪超20万 盲目考港校不可取
(转自新浪网)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日前表示,该院金融系07年本科毕业生工作起薪创纪录地超过了20万元,超过了香港高校的水平。这一信息旨在表明,在与香港高校争夺优秀生源时,内地知名高校并不处于劣势。
在与新浪网独家对话时,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徐信忠教授表示,国内学生及家长对于香港高校的“盲目崇拜”以及对内地高校的“非理性偏见”并不可取。他以该学院金融系为例,认为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生源以及就业前景来看,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都拥有独特的吸引力,绝非网络上热炒的所谓“二流学校”。
光华管理学院是北京大学高分学生“云集”的地方,而他们入学后再经过选拔,其中的佼佼者才能进入金融试验班。因此,这个专业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每年招收本科生50人左右,历史上看,每年金融系本科都会招到9-13名省、市高考状元。
据徐信忠教授透露,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今年42名毕业生中,有30名选择了工作。截至目前,除延迟毕业的一名学生外,其余29名就业学生的起薪平均达到21.4万元,超过去年平均17万的水平。其中,有4名学生的起薪超过40万,最高的达到了48万元。相关起薪仅包括就业合同中约定的固定底薪,并不包括奖金及分红。
据悉,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就职,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商业银行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其中不乏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淡马锡、波士顿咨询、摩根大通等国际巨头。而在选择继续深造的12名学生中,有7名在北大继续读研,其余5人奔赴普林斯顿等高校深造。
徐信忠教授表示,至少从起薪这一重要标准看,北大光华金融系的同学已经超过了香港高校的学生。而相关数据显示,香港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15—16万港币左右。
目前社会正在热烈讨论内地和香港高校的比较,国际化、就业环境、双语教学以及师资力量往往被视为香港学校的优势所在。对此,徐信忠教授针锋相对地提出,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在这些方面并不处于劣势。
“根据我们和国际著名商学院的协议,我们将为系里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交换机会,使其能在大三时在海外著名商学院进行半年的交换学习。师资方面,光华目前109名教师中有65位都有海外高校的博士学位。而从就业上看,今年金融系也有超过1/4的学生将赴港工作。”徐信忠教授表示。
“更重要的是,你的同学是谁?”他认为,来到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真正的佼佼者,这种校园关系网络对将来学生的发展也将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国内高校同样可以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本科项目。”徐信忠教授称。
他同时提醒外界注意,出于对内地经济的长期看好,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开始“北上”,现则在国内高校就读。这些年,这些“北上先锋”增长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