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其实何止人大的职称评定重视外语呢?在我们国家,从公务员和各级政府部门干部的遴选和晋升,到一些“夫妻老婆店”级的公司的招聘,都会有外语水平的杠杠!
如闲人所说,是制度问题,但俺认为页不尽然,根本上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导致的,人们从来都不重视这些其实很重要的问题——对人的评价机制。别说没有好的标准,就是有了,国人也运用不好,他会给你莫名其妙的曲解,向着对他有利的方向或者也不见得对自己有利但是切合他们脑子里某种奇怪的原则的方向。
俺或许是崇洋媚外了,总觉得在好多标准的运用上,比如各个领域的人事评价,甚至还有一些法律法规的运用上——尤其在标准本身比较模糊或者存在争议的时候——美国的当事人(运用主体)通常能够把它运用的比较合理,能够体现标准背后的意义,能够体会制定这些标准的人的良苦用心!而在中国,它们总是被曲解!被歪曲!被别有用心的利用!更恶心的是被虽然不是别有用心但偏偏很别扭的利用!
这老是让俺想到“民族的劣根性”之类的词~~~~~
这也是俺不能很完全的投入到学习经济学里面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社会的痼疾俺觉得仅评经济学的方法是不能彻底解决的!所以在经济学里俺倾向于行为和制度,而且很想从文化人类学等领域找到一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