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353 19
2004-10-05

一个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有很多现象都在自己身边发生,表面上看不可理於,却都蕴涵了很深的经济学道理,需要俺们进行理解和讨论。针对身边的事情的讨论总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还能够提醒大家时刻注意自己所作环境的一些弱点。

现在俺就开始抛出第一个:

前几天遇到俺的一个老师,说是在发愤图强学英语,因为评副教授职称考试,英语口语不及格。俺非常不理解,英语口语水平和副教授有何必然联系?于是俺找些资料,仔细研究了俺们学校的职称评审标准,原来对老师科研的要求非常的低,只要几篇核心期刊文章就行,而核心期刊定义范围的就有几百种。

于是俺就展望啦,如果按照这种考核标准,整个人大就是一个外语学院才对,每个老师专业研究能力不行,但口语很好。嘿嘿

可怜俺那位可爱的老师,不得不放下专业,每天学习英语。

诸位,请解释一下为何人大对老师的考核把外语作为必杀?从来没听说国外的大学教授晋升要考外语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5 09:22:00
请问此位老师的专业是什么?是有关经济学的吗?如果是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经济学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实在太大,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一个不懂英语,不看经济学原著的老师能真正理解并把握现代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更不要说做出什么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了。我倒认为,人大要求经济学老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是件有远见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6 08:40:00
俺说的是口语。很多大陆人英语读写水平不差,口语就不行了。关键在于口语是否能够代表研究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6 11:00:00
英语口语作为必要条件之一本来没问题,口语代表交流能力,交流能代表一部分研究水平和一部分教学水平,但是因此而重口语轻科研就不对了。俺们院是有些有学术追求但英语不过关的老师,但更多的是讲一口流利的鸟语但是学术上狗屁不是的老师,真想点名讨伐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6 14:54:00

大概是因为在中国的特殊氛围下,学术评判比较困难吧,哈哈.外语好歹是一个硬坎.

不要说评教授了,任何一个专业的考研,也都是把外语政治等公共课的重要性放在专业课之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6 17:17:00

学术的标准问题太重要了,但是这个标准不好定呀。数文章数量是一个方面,看文章发表的杂志档次也是一个方面,看引用的次数又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不少的标准,不知道哪个更具科学性,更能推动学术的发展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