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ontheway在2007-7-10 10:11:00的发言:
我先给个说法:好的老师。
有一句格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果没有兴趣,另外来说,如果没有对现实领域、理论领域的那种孩子般的天真、无知、探索之心,恐怕不可能有创新有发展吧,不可能有大师,只可能有大匠。
在有了一定兴趣的基础上,经济,也是学习经济学的最好的老师。谁能素朴的看到经济,谁能看到更细致、别致的经济,谁就更可能创新、发展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教材、经济学教师,是什么呢?也是老师,但是,与上面的“老师”相比,是属于“助教”吧,是属于“交通岗哨”吧。这些“助教”的最大目标,应当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去发展上述的兴趣,去素朴、细致的发现社会经济活动,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指个路,而学生才是驾驶员。教材教师不是驾驶员,也不是副司机。
兄弟觉得,对既有的经济学理论、教材,主要是去了解、明白,以供检索,不需要学习的太勤奋了,不需要功课太好。如果学生有兴趣,有观察,自然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了,自然会检索出前人的思想,自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深入掌握有关的方法。简陋来说,对教材的学习目的,不是掌握教材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对教材的学习活动,不是掌握教材的内容,而是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