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市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1、理性的股市吸储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负债压力2006年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好以及过剩流动性冲击,我国股市展开了历史上新一轮牛市行情,股市财富效应不断放大,财富神话再次上演。与此同时,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渠道的居民存储却出现了单边下行趋势,特别是进入2007年,股市吸储效应愈演愈烈,二者高度相关。
据申银万国研究所数据显示,从2006年5月到2007年4月约有11300亿元居民储蓄分流到股市上,庞大的资金浪潮助推股指一路高歌向上。进入5月份以来,股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5月9日,上证指数、深成指分别突破4000点和11500点,比06年底上涨了60%、76.9%,当日成交3800亿元,再创新高且首度超过了亚洲其它股市(包括日本)成交额总和。两市总市值与GDP比值在05年年底不足18%,到5月初达到76.8%,同韩国的88% 和印度的70%相当。相关数据显示,5月底两市资金存量约为一万亿元,比4月份增加了360亿元,而此前的两个月每月存量资金增量都在千亿元以上,股票价格上涨到较高的水平后,投资的风险逐渐加大,从5月份开始,尽管资金流入开始缓解,但股市吸储效应仍十分明显。进入6月份之后,市场上两次剧烈震荡已经对广大股民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沪深两市日均新增开户数已经较5月份减少,这也意味着新增资金的数量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快速扩张,市场上成交资金急剧缩减,增量资金迅速下降,才有了储蓄资金回流的可能。
图1: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情况
图2:股指运行情况

从图1、2可以看出,
今年以来股指上升浪中两次大幅波动都明显的对应着银行储蓄资金的分流与回收。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末,当月新增储蓄存款249亿元,同比少增6716亿元。2月末,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5271亿元,同比多增929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9112亿元,同比多增5838亿元,尽管受到春节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股市预期效应促使了资金的回流。居民储蓄资金同样的波动规律在5-6月份重现,央行最新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041亿元,同比多增4933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678亿元,同比多增136亿元,大量资金回收银行对市场非理性做出反应。而5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则是增加1581亿元,同比少增2662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减少2784亿元,同比多减2959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74亿元)。
不过,今年上半年居民户存款增加8271亿元,同比还是少增了5938亿元。目前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沉淀于股市中。但6月份1678亿元资金回流银行给投资者特别是散户投机者提了个醒,要正确认识股市的财富效应,非理性、盲目不考虑风险的储蓄搬家最终只会导致财富的缩水。
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股市分流资金的回收对目前银行体系较为紧张的可运用流动性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自2006年以来,流动性过剩一直国家最重要宏观调控之一,为此央行分别多次利用价格工具与数量工具对冲流动性,到目前为止先后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1.5%。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11.5%的存款央行只付1.98%利率,而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如此实际收益只能是-1%,若再考虑超额准备金,其回报率则是-2%,这样大约13%的银行存款的回报率是负的。银行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银行体系可运用流动性减少,很多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紧缺的问题。
我们认为,储蓄分流不是不可以,过度的储蓄搬家不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稳定,而理性的股市吸储可适当减轻商业银行负债过高压力。
2、股市融资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产结构
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当前经济已由偏热转向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特别是一些重化工高耗能行业、项目没有受到根本性治理,产能扩张较快,存在在明显的产能过剩迹象。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87万亿元,同比多增72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820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预计下半年宏观调控力度将不断加大,信贷收缩的压力较大。股市直接融资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信贷压力,使其逐步改善自身资产结构配置,放弃对利差的过度依靠,发展创新中间业务,创造新利润来源是必走之路。
3、股市融资有利于为商业银行培养优质客户
主承销商向市场公开推荐发行企业,企业发行股票过程中遴选推荐、评级审查、信息披露、监管约束、市场选择等过程,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发现潜在目标客户。同时,由于市场直接融资效率的提高,企业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领先成长型公司甚至将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而茁壮成长,成为行业巨头乃至世界级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通过上市融资后加速成长为大企业,或产业龙头。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培育和扩大优质的目标客户市场,而且还有可能因企业资产质量提高而降低贷款风险。
4、股市超级扩容考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
从06年IPO重启以来,06年沪深两市共有70只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642.56亿元。07年一季度,25家公司IPO,融资636.28亿元。管理层方面,正在大力积极推动尚未上市或只在境外上市,并处于上游行业和垄断行业的优质同时在A股、H股上市或回归A股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海外上市公司拟发行A股,证监会已经受理的有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4.5亿股,拟筹资额为100亿元人民币;发行A股的方案获得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公司有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筹资70亿元,发行不超过1.5亿股;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拟筹资额16亿元、不超过8.2亿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拟筹资额800亿元;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264亿股;另外,中国建设拟发行90亿股,中国石油拟发行40亿股也都提上了日程。普华永道之前曾估计,07年香港IPO融资额将达1500亿港元,内地将达2000亿元。另据其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通过在上海和深圳A股上市,我国企业筹资总额今年将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比之前预测数字增长了一倍,且已超过去年全球任何一家交易所的记录,为此也加剧了伦敦和纽约的担忧,因为它们将不再继续受益于中国内地公司的IPO。
再融资中,上市公司再融资热衷于定向增发,从06年5月以来,共有82家上市公司得到证监会批准,并实施了定向增发方案,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而同期仅9家公司实施了公募增发,募集资金总额将近120亿元;实施可转债(包括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公司有14家,募集资金总额245亿元;另外只有三家公司实施了配股方案,募集资金总额只有10亿元。其中,一季度,24家公司增发,融资额196.04亿元,3家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额92.38亿元。
另外,目前距离首批上市公司实施股改的时间已有两年,承诺24个月限售期的上市公司将可以实施套现,而持股占总股本在5%以上、承诺限售期为12个月的股东的剩余限售股又将陆续解冻,新增解冻股数占总股本比例最高为5%。按照现在的市价估算,下半年限售股解冻额度约为4000多亿元,而下半年首发配售部分和增发配售部分解冻额度合计为3000亿元。加上近日4只新股打包发行,包括沪市的南京银行,深证中小板宁波银行等3家公司,市场预测将冻结1.5万亿以上的申购资金。
大规模的IPO、增发、配发、限售期到期等对市场资金面形成较大的压力,预计未来股市进入流动性枯水期为期不远。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通过股市吸收的股权资金比贷款成本低,并对商业银行信贷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去年以来银行类超级大盘股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的发行,每一次都对市场资金面形成明显的波动冲击。由于发行主体均为商业银行,所筹资金在银行体系内流动,加上股市对居民储蓄的分流,到了资本市场真正考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时候了。
二、债市对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发行市场是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等为筹集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债券。流通市场,主要实现债权的转让,债券的变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发行市场是债券市场的源头,是债券流通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发达的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的重要支撑,流通市场的发达是发行市场扩大的必要条件。
基于对债券市场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债券市场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也主要基于发行与流通两个市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发行方面:政府发行债券主要是国家对宏观经济金融调控的需要,如国债、央行票据、定向票据等,具有对商业银行整体资金头寸调控的作用;金融机构发债则是基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头寸调节的需要,主要发行机构为政策性银行,同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有一定影响;工商企业发债则更多体现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需要,对银行贷款有替代效应。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间一级市场债券发行量与上月基本持平。当月共发行债券42只,发行总量共计5229亿元。其中,央票仍然是发行的主力券种,共发行13只,共2790亿元,发行量占当月发行总量的53.36%;当月政策性银行债发行量较上月有明显增加,共发行7只,共1470亿元,占债券发行总量的28.11%;记账式国债发行2只,共637.8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量平稳增长,共发行14只,共226.3亿元;企业债发行则延续上月的增长态势,本月共发行6只,共105亿元。
1、企业债、公司债对商业银行信贷形成实质性替代
今年一季度,国家发改委下达了今年第一批企业债券发行额度,首批共95家发债主体,总规模达到992亿元,较06年的发行额度增长了60%。目前来看,企业债剩余发行任务将在下半年集中发行,并将实质性推进公司债市场改革,实行公司债与企业债分离监管,打破企业债由发改委审批的行政垄断。同时发行规模将有所扩大。据相关媒体获悉,证监会将在二十多家递交发债申请的上市公司中遴选6家公司债试点,且发行程序上大大简化的公司债,将在年内达到1000亿元的规模。6月12日,证监会公布了《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试点办法》),虽然这个试点办法存在较多问题,但毕竟正式拉开公司债的帷幕。其中《试点办法》中明确了公司债采用核准制及市场化的价格发行。公司债的主承销商根据公司的需求与市场条件对项目进行设计,再将相关财务文件、发行文件报送证监会;然后证监会依据信息公开原则,对申报文件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审查,但不会对发行行为及债券本身做出价值判断。
我们认为,按照试点办法规定,对想要准备发行公司债的企业将实行严格准入程序,一般来讲这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该是业内较为优秀的企业,资产质量良好,股权占总资产比例较大,未来很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目标客户。同时,对于遴选的优良上市公司而言,其债权融资极有可能成为市场上主导融资方式,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增加公司融资规模。公司债的具体发行期限将集中在3到7年,发行利率高于企业债,而且企业债的期限主要集中在10年及10年以上,所以发行人可情况而发,自由度比较大。这样看来,公司债、企业债发行对商业银行业务作用更加明显。
另外,银监会《财务公司债管理办法》已草拟完毕,财务公司发金融债成行在即。中海石油财务公司、中国石化财务公司和中国电力财务公司在内的6家财务公司将可能首批获准发债。这将有利于解决集团公司的
中长期资金。这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产生一些影响,但我们认为不会太大,毕竟其发行规模有限。在信托产品方面,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大势所趋下,实践中商业银行已开始接触信托,目前来看参与方式一般是与信托公司合作,代售其理财产品等,只收取费用。预计07年证券公司集合理财的规模至少1200亿元,比06年增长140%,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极大利好,将进一步鼓励其向综合化经营发展。
2、短期融资券发行对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影响较大
从05年开启短期融资券至07年3 月末,共235 家企业累计发行379 只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面额4941.4 亿元。其中,2005年发行规模超过1400亿元,2006年达到2924亿元,预计2007年发行规模维持在3000亿元。07年一季度,有56 家企业累计发行59 只短期融资券,总金额为604.9 亿元,同比增6.3%。
短期融资券之所以受欢迎,一方面短期融资券成本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大量优质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被替代,对银行短期贷款的稳定性和收益性造成直接冲击,且被替代的都是银行核心客户的优质资产,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竞争环境面临较为严峻。不过,短期融资券在为企业直接融资拓宽渠道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和投行业务创造了条件,商业银行可借此机会拓展中间业务品种,开展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并提供投资者流动性资金需求之外的延伸业务,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搭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特别国债发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日前,央行发布的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由于近期中长期债券发行密集,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更为明显,收益率曲线进一步陡峭化。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企业债的利率还会继续上升。主要原因源于资本市场上长期债券整体的价格下滑,加上银行间市场十年期长期国债卖出较多。实际上,更重要的重大利空来自近期特别国债发行可能对长期债券带来的压力。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特别国债怎么发行,但无论如何,央行很有可能在下半年大规模增持有长期债券,这样就放大了债券市场供给,对债券价格形成打压态势,债券利率将进一步上扬,对调整金融机构投资组合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另外,最终发行特别国债肯定是由商业银行去买,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资金管理造成影响。
流通方面,也即债券投资方面。主要为发行市场提供各种债券定价、发行规模、变化投资组合等基础参考依据。
活跃的利率互换交易有利于改善银行投资组合收益
根据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共成交1014.16亿元,其中1-5月份单月成交量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6月份成交了276.87亿元,80%的成交量期限集中在3年及3年以下。上海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功能在逐渐释放。相关专家认为,利率互换成交量的上升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而利率波动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机构通过利率互换规避风险的需求增加。同时,今年以来债市不景气使得较多的金融机构以利率互换等衍生品种来提高投资组合收益。
下面以招行与工行为例来看,债市发展依然稳定:
招商银行: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之前,其存贷款增速均在20%以上,远高于债券投资约10%的增速。调控之后,积极扭转债券投资比例至15%左右。在资产负债的管理上,招行主要通过在活期存款上负债,并在各类期限资产的配置上获利。
工商银行:06年下半年工行债券投资占比逐渐回升,工行在2006 年大幅增配了5 年期以上以及1 年期以下券种,由于1 至5年期的债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上均没有特殊的优势,其重要性正在逐渐减弱。工行如此战略配置债券资产,我们认为,其目的在于使其在综合化经营快速过程中始终把稳后台支持力量,不至于出现头重脚轻身不稳的尴尬境地。
三、股市、债市与商业银行平衡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总而言之,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从股市、债市直接融资的对于企业来说,将变的相对简单和便捷,一方面来自成本的考虑,企业渠道多样化及同业竞争的激烈,将使企业日后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议价能力逐步增强,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的贷款利率才有可能降下来,银行经营利率无形中也有了提高;另一方面来自整个金融业平衡发展的考虑,三者之间此消彼长、互通有无才是金融业和谐发展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