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162 7
2007-07-17

一篇文章把郭春孚气得暴跳如雷!

云谷川(原笔名:云谷子)

我在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上贴一篇文章:《亚当·斯密的价值二分法欺骗了世人!》①。结果把郭春孚气得暴跳如雷。他说:“尽管亚当·斯密没有云谷子聪明,没有云谷子博学,没有云谷子诚实,可他是第一个明确地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的人,并且第一次指出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源泉。他还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等等,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举世公认的贡献,是那个时代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当然,亚当·斯密的理论也有许多观点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我们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有一点良知的话,都不会攻击他骗人。请问大经济学家云谷子先生,亚当·斯密生活在18世纪,你生活在21世纪,他骗你了吗?如果你受了18世纪人的骗,只能说明:一、你是一个18世纪的魔鬼,二、你是一个愚蠢至极的魔鬼。”②

《亚当·斯密的价值二分法欺骗了世人!》全文如下:劳动价值论起源于法国重农主义,完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马克思在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资本论》为代表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古典经济学中价值的第一种解释是交换价值,含意是商品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第二种解释是使用价值,含意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除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外,还有一个是由抽象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它是指客体以自身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③实际上指的也是有用性、效用或使用价值。这样,多个不同范畴都用价值标示,结果混淆了是非,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状态。究其根源,首先是亚当·斯密的价值二分法欺骗了世人,其次是马克思的价值三分法使劳动价值论成了谬论。

价值悖论引出价值分离 。“亚当·斯密(1723-1790)在《国富论》第一卷第四章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通过交换可以得到大量其它商品。’西方经济学家都认为,亚当·斯密在他写作经典的《国富论》前十年发表的一篇讲演中就解决了钻石和水的悖论。钻石和水价格的不同是稀缺性不同,斯密说:‘仅仅想一下,水是如此充足便宜以至于提一下就能得到;再想一想钻石的稀有……它是那么珍贵。’斯密注意到一个迷失在阿拉伯沙漠里的富裕商人会以很高的价格来评价水。如果工业能够成倍地生产出大量的钻石,钻石的价格将大幅度下降。然而十年后写作《国富论》时,斯密突然从价格中分离出效用。他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水很有用途,但有很小的‘价值’;一棵钻石几乎没有用途(这指钻石被用于工业之前),但有巨大的‘交换’价值。……但斯密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分法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影响远远比他意识的要强,因为这一区分的本质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是‘为赚钱而生产’并非‘为使用而生产’。” ④

亚当·斯密突然从价格中分离出效用,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把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规定为使用价值,商品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规定为交换价值。虽然有些西方经济学家对亚当·斯密奇特的二分法感到困惑,但事出有因,暗藏玄机。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产品或者劳动创造了财富,不管是产品还是财富都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或效用。亚当·斯密把产品或财富的有用性规定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当然是一种价值。当劳动产品通过交换以后就转化为商品,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当然还是价值。劳动产品不管是否通过交换都具有价值,劳动无论如何都创造了价值。这样一来,亚当·斯密就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了。

亚当·斯密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虽然对形成劳动价值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价值观上却给后人留下了麻烦,制造了混乱。亚当·斯密在用鱼目混珠的欺骗手段蒙蔽世人,他把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规定为使用价值,而有用性或效用不仅仅是商品所独有的属性,有用物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有用性或效用。例如,某人从市场上购买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具有遮体御寒的功能,也就是具有有用性或效用,它是通过货币交换而获得的物品当然是商品。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商品具有有用性或效用。与此同时,这个人又自己做了一张饭桌使用,这张饭桌具有承载饭碗、筷子或饭菜的功能,也就是具有有用性或效用,这张饭桌是这个人自己做的劳动产品。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不是商品的劳动产品也具有有用性或效用。另外,这个人走到街上恰巧遇到一只野兔撞到路旁的大树而亡,这个野兔是难得的美味具有食用的功能,也就是具有有用性或效用,这个野兔是自然生成的野生动物而不是通过人类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这个例子说明了不是商品的自然生成物品同样具有有用性或效用。上面的三个例子说明了有用物品、劳动产品、商品都具有有用性或效用。所以,有用性或效用不是商品所独有的属性。

既然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具有有用性或效用,只不过是劳动产品没有通过交换而商品是通过交换过程罢了。把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规定为使用价值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商品和价值都产生在交换领域是交换的产物。然而劳动产品和商品又都具有有用性或效用,再把有用性或效用直接说成是使用价值,就能达到把劳动产品直接说成是使用价值的目的----劳动产品和商品混淆的目的。把劳动产品这个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的东西,直接规定为交换之后转化为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这是一种概念偷换。只有把劳动产品与商品混淆起来,他才能移花接木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把劳动产品说成是价值。只有把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以前就事先说成是价值,才能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玄机所在。

因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里,也就是说还没有消费者给出价钱购买这个劳动产品,这时候该劳动产品还没有转化为商品也不具有社会性,所以,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具有价值。劳动虽然说创造了劳动产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但是,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过程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也才能具有价值。这样一来就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交换创造价值了。从而劳动价值论也就不能成立了。所以,亚当·斯密从价格中分离出效用,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是早有预谋的。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欺骗了世人。

前有车,后有辙。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不仅没有正本清源,反而继承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分法,并且又从商品价格中进一步分离出劳动价值,也就是由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价值。从亚当·斯密劳动创造的两种价值,发展到了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三种价值,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价值作为哲学范畴。多个不同范畴都用价值标示,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混乱和困惑。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强调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强调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强调由抽象劳动单一因素创造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劳动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相等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不断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

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了劳动产品,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制造了帕萨特牌汽车,在帕萨特牌汽车还没有通过交换以前(没有上市卖出以前)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里使用,这时帕萨特牌汽车还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只能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但是,帕萨特牌汽车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并且通过交换以后(卖出以后),帕萨特牌汽车就从生产厂家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购买者手里的商品;汽车生产厂家的帕萨特牌汽车(劳动产品)变成了价值(货币),消费者手里的货币(价值)变成了帕萨特牌汽车(商品)。至此,帕萨特牌汽车完成了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也不具有价值(具有有用性或效用),所以,不能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以后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也才具有价值。劳动产品到商品转化过程的关键是交换环节。所以,只有交换才能产生商品,也只有交换才能创造价值。劳动产品和商品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一旦混淆必然出错。

综上所述,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不是价值,不应该用使用价值的标示。商品的劳动性或抽象劳动也不是价值,也不应该用劳动价值的标示。如果象亚当·斯密那样把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规定为使用价值,象马克思那样把商品的劳动性或抽象劳动规定为劳动价值,很容易与商品的交换价值混淆,结果必然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状况,使商品价值理论走向谬论。亚当·斯密的价值二分法欺骗了世人,马克思的价值三分法使劳动价值论成了谬论。

注:

①、云谷子:《亚当·斯密的价值二分法欺骗了世人!》连接:

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576806&bid=11

②、郭春孚:《云谷子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施“斩首行动”——对学术恐怖份子“连环爆炸”劳动价值论批驳》连接:

http://blog.people.com.cn/blog/log/showlog.jspe?log_id=1157728919930667&site_id=2321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戴晓仪等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9月第1版 第318-319页

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翁志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8月第1版 第34-35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17 21:55:00

汗,兄弟,你这绕了这么大圈子强调“未出售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有意义吗?

写这么大长串,不问别的,按照你"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制造了帕萨特牌汽车,在帕萨特牌汽车还没有通过交换以前(没有上市卖出以前)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里使用,这时帕萨特牌汽车还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只能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但是,帕萨特牌汽车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并且通过交换以后(卖出以后),帕萨特牌汽车就从生产厂家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购买者手里的商品;汽车生产厂家的帕萨特牌汽车(劳动产品)变成了价值(货币),消费者手里的货币(价值)变成了帕萨特牌汽车(商品)。至此,帕萨特牌汽车完成了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也不具有价值(具有有用性或效用),所以,不能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以后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也才具有价值" 你这样的逻辑,让帕萨特的老总送我几台车好了,送可不是商品交换,我是不会给它货币的。

那这样看来所以送车过程他给我的汽车是没有价值的咯,既然没有价值的东西送给我我又可以开或者同样作为不产生价值来送人我和我要送的人都是很开心的,所以你想想帕萨特的老总是不是很乐意,因为将几件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送人而使得好几个人开心啊!可是傻子想想,如果你是这老总你不认识我,你愿意?

问题不要想的太简单,更不要以为自己绕来绕去写了很长一段字就自鸣得意, 别人批评你还说别人不是,做人还是要谦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7 22:14:00
郭春孚是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8 07:24:00
以下是引用jpl2004在2007-7-17 21:55:00的发言:

汗,兄弟,你这绕了这么大圈子强调“未出售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有意义吗?

写这么大长串,不问别的,按照你"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制造了帕萨特牌汽车,在帕萨特牌汽车还没有通过交换以前(没有上市卖出以前)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里使用,这时帕萨特牌汽车还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只能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但是,帕萨特牌汽车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并且通过交换以后(卖出以后),帕萨特牌汽车就从生产厂家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购买者手里的商品;汽车生产厂家的帕萨特牌汽车(劳动产品)变成了价值(货币),消费者手里的货币(价值)变成了帕萨特牌汽车(商品)。至此,帕萨特牌汽车完成了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也不具有价值(具有有用性或效用),所以,不能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以后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也才具有价值" 你这样的逻辑,让帕萨特的老总送我几台车好了,送可不是商品交换,我是不会给它货币的。

那这样看来所以送车过程他给我的汽车是没有价值的咯,既然没有价值的东西送给我我又可以开或者同样作为不产生价值来送人我和我要送的人都是很开心的,所以你想想帕萨特的老总是不是很乐意,因为将几件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送人而使得好几个人开心啊!可是傻子想想,如果你是这老总你不认识我,你愿意?

问题不要想的太简单,更不要以为自己绕来绕去写了很长一段字就自鸣得意, 别人批评你还说别人不是,做人还是要谦虚!

我的意思是说:在劳动产品没有通过交换以前具有有用性或者效用,在劳动产品通过交换过程转变为商品后,它的有用性或效用才能转变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应该属商品专用。如果没有通过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非商品)和通过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商品)的有用性都用使用价值标示,很容易造成劳动产品和商品的概念混淆。这对发展经济学是不利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8 07:26:00
以下是引用jhtcm在2007-7-17 22:14:00的发言:
郭春孚是谁?

根据郭春孚的文章看,他好像是个社会科学工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8 7:49:3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18 07:32:00
以下是引用jpl2004在2007-7-17 21:55:00的发言:

汗,兄弟,你这绕了这么大圈子强调“未出售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有意义吗?

写这么大长串,不问别的,按照你"例如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制造了帕萨特牌汽车,在帕萨特牌汽车还没有通过交换以前(没有上市卖出以前)还没有转到消费者手里使用,这时帕萨特牌汽车还不是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只能是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但是,帕萨特牌汽车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并且通过交换以后(卖出以后),帕萨特牌汽车就从生产厂家的劳动产品转化为购买者手里的商品;汽车生产厂家的帕萨特牌汽车(劳动产品)变成了价值(货币),消费者手里的货币(价值)变成了帕萨特牌汽车(商品)。至此,帕萨特牌汽车完成了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以前还不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也不具有价值(具有有用性或效用),所以,不能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以后才能转化为商品从而也才具有价值" 你这样的逻辑,让帕萨特的老总送我几台车好了,送可不是商品交换,我是不会给它货币的。

那这样看来所以送车过程他给我的汽车是没有价值的咯,既然没有价值的东西送给我我又可以开或者同样作为不产生价值来送人我和我要送的人都是很开心的,所以你想想帕萨特的老总是不是很乐意,因为将几件完全没有价值的东西送人而使得好几个人开心啊!可是傻子想想,如果你是这老总你不认识我,你愿意?

问题不要想的太简单,更不要以为自己绕来绕去写了很长一段字就自鸣得意, 别人批评你还说别人不是,做人还是要谦虚!

作为学术讨论,有理讲理,有理不在言高,何必动怒给别人扣帽子?又何必火药味儿那么浓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