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6181 9
2007-07-21

关于学习方法与路径,许多人认为按照目前中国这种标准的教育方法来做就可以了,其实目前中国的经济学教育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讨论的。

邹恒甫老师在中国各个大学搞的模式值得称赞,其主要做法是引入美国的标准教材与标准培养模式,再加上中国特色。邹老师在武汉大学搞的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对本科生采取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双学士学位培养办法,同时请最好的经济学教师与数学教师给学生上课。他加上的中国特色就是还开设了国学课程,这真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啊。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与水平确实比国内大多数学校培养的学生高多了。其课程设置如下:下表可以在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主网页上得到。http://ias.whu.edu.cn/html/2005-9/2005914153407.asp

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系数学与经济学班学分制教学方案

很明显,这种培养方案是直接针对经济学高级人才,而且主要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对于杨小凯的新兴古典体系根本没有涉及到。

通过对上述课程设置的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它在国内的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之中已经属于上乘,远远超过国内其它高校,所以邹老师经常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你们培养的强一百倍。当然,强一百倍的说法可能过于夸张,因为如果真正强一百倍的话,那么国内大学象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中国经济学最强高校,就基本上没有培养经济学人才了。不过邹老师的说法显然还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因为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确实比不上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数理金融与数理经济实验班的课程设置与培养计划。我个人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之相比,虽然有差距,但是还不是很大。国内其它二三流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之相比,那确实差得太远了。本人所在的四川大学就是这样一所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非常差的学校。

不过,我认为邹老师固然高手超群,但是在他的培养计划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在经济学方面,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没有涉及到杨小凯的新古典经济学。

第二,没有注重系统科学训练,虽然开设了中国文化,国史大纲这样一些课程,但是就是没有系统科学,也没有太多的计算机课程。

而在我看来,真正高手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应该在邹恒甫老师的基础上加上下面的课程,那就是哲学与系统科学方法论训练,计算机程序设计训练。

在我看来,最为理想的学习方法论是如下的学习方法论,我本来在聂辉华老师发的贴子后面跟贴说明了我的观点,但是后来被聂辉华老师删了,可能我的表述方式有些过激,特别由于是针对他所提出的制度经济学八大武器的,因此让他很不高兴。下面我再说一遍我主张的方法论。请各位读者评论,但是恳请管理员不要删除。因为我很希望将这样的方法论推销出来,被大家所认同。

学习方法论有如下一些训练步骤:

一、学习方法论有如下一些训练步骤:

1、纲举目张,不要从一开始就陷入细节的泥坑而不可自拔。先广后精,以广促精,而不是从一开始就陷入到某一个极为狭隘的学科领域之中去。很多人,做专家的心情较为迫切,渴望迅速成功,因此就想走最快的路径,达到发文章的数量,而且小有创新,因此就从一开始就往所谓专家的路子里面走。其实,我认为不要那么急于成功,还是先广后精,以广促精,在做某一领域的专家之前,最好先是杂家、大家,能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领域都有所了解。因为对各门学科都有所了解以后,对于下一步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类比与联系就容易多了,这样更加容易创新。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体系内的创新,一种是体系本身的创新。一般来说,所谓专家,其主要目标是追求体系内的创新。这种创新一般是较小的创新,比如说别人用了边际递减的生产函数来做增长模型,那么我用线性函数与报酬递增的函数来做,这就是体系内的小创新。这种创新甚至也包括比如说用新古典框架首先做出银行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模型。在新古典体系内的创新,一般都是在一些生产函数类型,市场结构等方面做出改进,但是对于整个新古典框架并不动摇。而且这种创新者一般来说,对于整个框架的问题实质反思不多,对于模型的局限性思考不多,或者说对于模型局限性的认识到也是局限在新古典框架体系之内的。对于做新制度经济学的专家而言,其对制度经济学的模型局限必认识也主要局限在其框架体系之内。说白了,就是在科斯等人的框架范围之内认识其模型的小缺点,然后做出一些小改进。对原有体系进行完善。这种把经济学当作常规科学来解题的过程就是培养经济学工程师的过程。是各国培养经济学家的主流方式,在美国与中国都是这样子的。

而我强调的真正创新是体系外的创新。而且就算是体系内的创新,也最好有各种体系的知识作为支撑,而绝对不仅仅是某一个狭窄领域的文献知识基础。有更多背景知识作为基础,体系内创新也更加容易,因为更加容易发现体系的问题,还不要说体系内的问题了。因此,这将使得在体系内创新十分容易。相当于做一些填空题。

2、从各门具体学科之中抽象出共同的原理,在各门学科的知识原理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与类比,挖掘出各门学科的共同方法论,并且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来看待各门具体学科,从而就能够对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原理理解得更加透彻。也就是说,即使是要学好某一门具体学科,我们也应该从系统科学的视角,从各门学科及本学科内部广泛联系、类比的视角进行学习,这样才更加事半功倍,而且对于本学科的知识原理理解得更加深刻。比如说通过对计算机接口技术的考察,我们可以找到契约理论或者合约理论的许多类比,因此就使得契约理论十分简单易学。这就是充分发挥学习的迁移作用所带来的好处。笔者在《系统科学与辩证法思想在高校教学中的贯彻》一文中详细叙述了这一方法及一些例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人大经济论坛上找到这一文章参考。

二、根据上述方法论线索,我开列出的学习顺序与学习内容如下,供方家讨论:

(一)哲学与系统科学训练

1、哲学培养一种批判的与创新的思维方式。

(1)首先从西方哲学史入手,可以看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这是许多国家采用的标准教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可以,但是主观性太强了。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也可以。现代西方哲学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在现当代的延续或者说是其一部分,因此也包括在西方哲学史之中。

胡塞尔的第一哲学上册,施密特的从黑格尔到尼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这三部书连起来也成为一套从古到今的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与现代西方哲学有很多流派,我们遵循前面提供的纲举目张的方法,一开始应该学习其脉络,学习哲学史教材,不要从一开始就看某一哲学家的专著,因为那样就“从一开始就陷入到细节的泥坑而可能不可自拔了”,或者说很容易受某一流派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入片面性。其实这一点也适合于经济学。

(2)其次是学习哲学导论,所罗门-罗伯特的《大问题》、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孙正聿的哲学导论都可以读,各有特色。本人特别推荐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因为这本书中所叙述的哲学史线索我认为概括了最新成果,将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分辨得很清楚。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很适合于我们经济学,因为现在经济学都有一种主体间性转向,注重合约理论研究,或者说从社会上人们的价值共识视角来看待很多经济学问题,比如说将贫困理解为一种不同层次的价值共识,把货币(这一种制度)理解为一种价值共识与物权符号等等。

(3)一些哲学经典名著的阅读,比如说纯粹理性批判,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等等。但是这些具体的理论专著,最好有时间才读,没有时间就不要恋战,我们一定要遵循纲举目张的原则,不要在某一哲学领域花太多时间,因为我们毕竟是经济学学生不是哲学专业学生。

2、系统科学是横断科学,它的思维方法对一切学科的学习都有效,它甚至在具体知识上,对于一切学科的学习都有指导意义。

系统科学以新老三论为主体,再加上分形学、混沌学、运筹学等,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统科学精要至少在系统学科分支方面概括得较为完整,值得作为入门教材阅读。但是对于经济学专业学生而言,我这里极力推荐欧阳莹之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一书。这本书对于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叙述得确实太清楚了,它胜过了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十倍。

(二)数学训练

邹恒甫老师的教学计划里面有较为全面的数学培养计划,值得推荐。数学主要分支是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现在拓扑学把各种分支都融在一起了。

对于分析学,邹恒甫老师的教学计划里面都写得不错,我无话可说了。这里主要说一说代数学与几何学,对于代数学,一定要了解近世代数或者抽象代数,武汉大学数理金融班的课程里面都有了。对于几何学,这里极力推荐的是深刻理解爱尔兰根纲领。因为这是希尔伯特对于几何学的统一认识视角,可以说是对几何学本质的深刻表述。

(三)计算机技术

最好是将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都了解一下,特别应该注意各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比较学习。其中最好是了解VB、VC++、C#等语言,通过比较,就可对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本质认识到相当清楚。当然,汇编语言也是可以了解的。

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科学,因为计算机科学里面充满了接口技术、协议,翻译等,这对于经济学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经济学而言,可以直接类比,从而使得经济学学起来非常简单。

(四)经济学基础与新兴古典经济学

这是经济学从入门到提高。

入门来讲,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够了。

但是学习经济学,其核心的是弄清楚经济学的理论结构,本质是其数学逻辑结构。对于很多希望进入到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人来说,我认为通过高级微观、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与训练,很难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数学结构。

为什么在这里我与老师唱对台戏了呢?原因在于,我以自己亲身的学习经历,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也是从本科三年级就开始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了,用的是瓦里安的那本高级微观教程。但是看了半天除了对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的共同数学结构认识相当清楚外(以后有时间将我对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数学结构比较的心得体会发上来供大家参考,我将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的概念对照起来,其数学本质也就非常清楚了),对于经济学的整个理论结构一无所知,简直是一头雾水。

我看了张维迎大侠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以后,认识到需求函数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函数,那就是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函数,从此我一直用博弈论的视角来看待微观经济学。张的书对于迅速理解人与人之间直接与间接相互作用的区别来说还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我仍然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于经济学的理论结构理解不深。

这一切迷惑直到我2000年读到杨小凯的著作时才豁然开朗。杨小凯第一次清楚地叙述了主流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框架,从而如一盏明灯,清楚地指引我真正地进入到经济学的殿堂。我认为,在阅读杨小凯之前,我看的所有新古典书,包括什么高级之类,对于理解经济学思想帮助不大。

通过阅读杨小凯的书,我对经济学的全貌与经济学的理论结构,特别是其数学结构理解得相当深刻。我这里强调,要迅速理解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核心思想,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与欧阳莹之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是主要文献。

我不象一些强调某一学科狭窄领域内的文献阅读,从而成为一名专家。我强调的是对于经济学核心思想与理论结构有最迅速的帮助作用的文献,而我在搜寻了很长时间以后,才发现欧阳莹之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与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是理解经济学思想理论结构的最高著作。

实际上,经济学理论的数学结构就是一个分层分类最优化。杨小凯的新兴古典模型表明,我们先对分工组织结构进行分划,然后求解每一结构下面的资源配置,最后倒过来比较不同结构的最大效用。这完全类似于0-1规划里面对于变量所作的分类。因此,如果我们再对制度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一个制度下面的分工结构或者资源配置结构分类,计算每一小类的最大效用,然后再比较不同类别或者制度结构的效用,就可能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模拟出制度演化。但是其问题在于,我们很难对制度进行完备的分类列举。

(五)其它一些经济学分支

通过对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以后,可以直接进入到各个经济学分支的学习与研究之中。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整合了现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大部分分支,几乎涉及到现代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上面所列举的学习方法论与学习建议,仅供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3 15:07:00

附录:高级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数学结构比较

如果把新古典经济学比作DOS环境,那么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就是在DOS环境下用C语言编程序,技巧性值得佩服,但是其根本框架基础就是更加片面的(杨小凯的片面性要小得多)。而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基础上进行研究,或者说把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起点,就好象是windows环境下面用VB、VB++、C#编程,即使只写几行代码,也能写出非常漂亮的windows应用程序。而程序员都知道,在Dos下面,用C语言写程序,技巧再高,写windows程序也要搞半天,光弄个窗口都要写上百行代码,真是老火啊。

其实,通过以小凯的经济学著作作为基础教材,对于什么新古典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也一定比不学小凯经济学时学得更好。

附录:新古典高级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的数学结构比较

140376.rar
大小:(8.38 KB)

 马上下载

本附件包括:

  • 消费者与厂商决策比较.do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7 18:03:00

与国外的经济学教学体系比较,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内容庞杂.目前,诸多大学分分开设经济学与数学相结合的专业,其用心可以理解,但是,其收效如何,实难判断. 经济学与数学双学位的课程设置,实际上体现出的,除了校方为个别天才学生的考虑以外,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不自信.

在中国,究竟有几个教授能把本科经济学的课程将透彻? 具体数字难以统计, 但是想必不多吧. 我所在的大学, 其经济学的造诣虽不如人大高深, 但也常常以全国一流自居. 其教授讲师授课时每每照本宣科, 答疑时更是言语含混,甚至同意反复, 其逻辑思维之换乱令人瞠目. 但是,仅仅如此倒也罢了, 更有甚者, 教授讲师们所用教材皆为自己所著, 加之考试内容脱胎于教材,这使学生们想要拓展眼界思路而不可得! 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 讲师更按其偏好行事, 考试之前明显划定范围排斥一切非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 所以, 更多时间, 经济学靠自学.

在如此环境之中, 如在下之有心致力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学生不得不把更多经历放到数学上, 因为我必须在本科阶段学些真正有利于将来研究生涯的本事. 或许, 更多国内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在参与国际竞争时, 其优势只能是数学.倘若数学也只是与国外学生相当,那我实在难以想象国际上凭什么认可大陆培养的经济学本科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8 17:38:00

我读的是所理工大学,其中经济学的实力可想而知。我最大的感触是,再这片经济学的荒芜地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认识到什么才是好的经济学。学校老师发的论文纯粹是垃圾,没有学术因子可言,他们没有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工具,例如数理分析和博弈论等。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说的难听点,连经济学的门都难摸到。真是悲哀啊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9 21:50:00

"我在搜寻了很长时间以后,才发现欧阳莹之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与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是理解经济学思想理论结构的最高著作".maybe,maybe no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21:50:3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2 22:56:00

对我挺有启发的,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