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产业经济学
2005-6-21 09:24:00
<P>张五常,我打字老是打成“无常”!</P><P>这种人不信也罢!我最早是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看到他的文章!</P><P>感觉他最大的本事,或者说字里行间看见最多的就是他和谁谁谁关系最铁,和谁谁谁争锋!</P><P>还有就是自信满满,天底下经济学家数他最牛,只可惜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洋大人都是瞎子!</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1 09:34:00
<P>我爱这个世界:人们是如此的不同,又这样的相同。</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5 23:36:00
<P>中国的经济学家就是不专注搞学术!!!!!!!!!!!!!</P><P>难怪中国没有诺奖得主</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30 02:14:00
男儿当横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 13:1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ngyong77</I>在2005-5-7 20:20:59的发言:</B>

<P>余杰:我们为什么不相信经济学家?</P>
<P>据说,经济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赫的学问,经济学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风光的学者
。但是,老百姓们好像并不怎么相信那些在电视和报刊上侃侃而谈的经济学家们。是不是
老百姓们太愚昧,理解不了这些经济学家们高深莫测的经济学理论呢?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刘伟教授在政协会议上
语出惊人--"我把堵车看成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
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刘伟教授用了一大堆数据和理论来证明自己的观
点。他指出,北京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城市,但却是桥梁最多的城市。北京日新月异的
发展变化,可从道路的变化上看出一二。我们出国的人羡慕人家国外的井然有序,可是人
家也羡慕我们的盎然生机。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也是发展最快的国家。
刘伟认为,北京提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是基于已有成就、现有条件和可能。北
京去年的人均GDP已突破三千美元,意味著已达到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面对口吐莲花的刘伟教授,见少识浅的我只有叹服的份儿。可是,我也有一个小小的疑
问:在北京申奥成功之前,国际奥委会的官员们多次来北京检查工作。每次视察,北京总
是采取严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在特定时间内所有车辆都不准在特定的街道上通行,这样就
能让奥委会官员的座车风驰电掣在繁华的三环、四环路上。可是,正因为采取了交通管制
措施,才使得这些尊贵的外国朋友没有遭遇过一次堵车,也就无法深入体验刘大教授所说
的北京的"城市繁荣"。这不是把北京最美妙的一面给遮掩起来了吗?如此看来,那些出了
交通管制的馊点子、不让奥委会官员体验在北京堵车的幸福的人,一定是些企图破坏申奥
工作的坏人,一定要对他们严惩不贷!

  想来刘伟教授也是有车一族,不必像数百万普通的北京市民一样,每天都得挤在闷罐车
似的公交车里上班,往返花费三四个小时而精疲力竭。所以,刘大教授能够出乎庐山之外
看庐山,给北京的"马路停车场"投去充满诗情画意的一瞥。我不懂多少深奥的经济学理论
,但我想,如果按照刘伟教授的这种理论去思考,既然堵车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那么
犯罪也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钱多的地方小偷盗贼才多;色情业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
--饱暖才能够思淫欲嘛;瘟疫也是一个城市繁荣的标志--瘟疫总能促进制药和医疗行业的
发展吧?这大概也算是一种"逆向思维"、"语不惊人死不休"吧?

...最近,我读到了《南风窗》
</P></DIV>che!"堵车显示繁荣"的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州有位市领导就说过,您可以去看---&lt;南风窗&gt;,至少那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文字记录为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 15:47:00
<P>在这个话语权垄断的世界里,你让他们去哪里寻找那过多的证据呢?</P><P>眼见的不一定为实,因此,没有揭露的也不意味着没有发生!</P><P>官僚资本化或者说工人阶级领导贵族化已经是一种现实,但是我们能从统计年鉴里找到关于他们的数据吗?</P><P>不要过于苛刻的要求别人,我们需要的是鲁迅式的人物,而不是整理“故纸堆”的胡适。。。。</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3 08:51:00
<P>学术奇迹 ?笑话!学术造诣?经济学家不应该只从大局看问题。</P><P>这里的同志们说的都很有一套,实际上大家都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不是看几篇文章,读几本书就认为自己已经是经济学人了,假大空!</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9 10:01:00
不要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混为一谈。经济学永远是一门有用的科学。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或者思想是随机的,天知道他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怕经济学家讲什么,能经的住实践检验的就是正确的,否则权当放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19 19:16:00
<P>余杰也够悲哀的。</P><P>余杰刚好碰到学经济学的刘伟,余杰认为刘伟所说不真,余杰因此得出结论:不相信经济学家。</P><P>这里,余杰犯了一个基本逻辑错误:把经济学家与刘伟等同起来。(就事论事)</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0 00:57:00
<P>再说一遍,经济学的研究永远离不开现实世界,永远离不开民计民生,我们即使</P><P>不能完全同意学中文的余杰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以偏概全式的评价,</P><P>我们该反思的真的仍然有很多很多!</P><P>这年头,资本的力量无孔不入,和学术结合造成的学术腐败谁能说的清呢?</P><P>我不是愤青!!!!!</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1 19:52:00
经济学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数理话,越来越抽象话,这是西方经济理论的特色.如果经济学远离了活生生的人.那么这样的经济学是没有用的.经济学对人性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具体的人的欲望,单凭哪个"人性"假设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要好点,可它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不够(有关注但不深入).所以在中国经济学家要做的不是贩卖西方经济学理论,而是更多的关注活生生的经济生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5 04:08:00
<P>余杰也够悲哀的。</P><P>余杰刚好碰到学经济学的刘伟,余杰认为刘伟所说不真,余杰因此得出结论:不相信经济学家。</P><P>=============================================================================================</P><P>北大人就是这水平?庆幸自己来到人大</P><P>不过那个余杰,实在不喜欢。严谨求实的人大,应该没他的FANS吧</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7 07:55:00
经济学家大都具有一定的公认度,他的思想体系难免是代表一定社会阶层的利益,所以遭受一些非议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8 23:22:00
<P>我觉得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就是产权不明,</P><P>才造成一系列问题!</P><P>张五常老前辈推行私有化没有什么不对</P><P>楼上发长篇大论的也太带感情色彩了1</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8 23:34:00
<P>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而言是没有道德的,但经济学家一定要有道德。</P><P>我也很抵触余杰的文字,所以只看过他的《香草山》和《老鼠爱大米》,不过他还是一个很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字很犀利的说……</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9 10:05:00

<P>我觉得张早期的学术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P>
<P>不能一票否决。</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 22:11:00
<P>是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在一般人看来都是说的过去的,但这只说明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中,这些理论未必站的住脚,因为他们往往只是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率最大化,而忽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良性发展,不注意和谐的作用,而造成了经济单方面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提高。经济学家的理论缺的就是这个。</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1 22:17:00
你说这句话是不负责任的批评余杰是不对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 22:38:2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8-6 22:56:00
<P>余杰被抓了。以前听一个朋友说过此事,但当时比较怀疑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刚刚在另一个论坛看到一个帖子,才觉得此事可能是真的。</P><P>以下是转贴</P><P>有感余杰被抓
  作者 板砖学士
  
  2004年冬天的北京,异常寒冷。冰冷的空气似乎凝结了可以让人自由喘息的空气。
  
  2004年12月份,是年末。刚从法国归来两周的中国著名作家,被称为北大怪才的余杰家里来了五名不速之客。他们出示了证明,表明了身份“中国人民警察”。然后他们出示了证明,以扰乱国家安全为罪名,人民警察将人民作家从家里带走了。
  
  当天同时被抓的还有素有文坛妖魔之称的刘/晓/波先生。余杰的妻子刘敏女士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坏了,警察们态度和蔼地说,只是请余杰先生到公安局去喝几杯茶而已。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早在这之前,警察们就曾对刘敏说过,要求余杰不要在网上写关于政论的文章。可惜余杰太以为自己是梁山好汉了,以真名实姓在网上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当年闻一多在南洋撰写评论都没有逃出敌人之手,小小余杰又怎能安求平安?
  
  余杰,可以这样讲,他是我一直很欣赏的作家。虽然我曾写过关于批判他的文章,但是余杰能在这个思想空间极度沉闷的时代里,发生自己的声音确实不容易。不过,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余杰们是不能活跃太久的,至少他不稳定。
  
  草根时代的民主,一切都像草根一样。只有那些御用的文人墨客才可能在这个时代里抓住所谓的时代最强音。而那些曾经对祖国抱有希望的青年人,如今有已经悄然无踪影。也许,希望变成绝望了。
  
  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心中的祖国到底与实际的国家差距多少。虽然陈独秀、李大钊们已经成为历史,但我不相信今天还会有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存在。但是每个人心底到底在想些什么,估计很难有人可以回答的清楚。
  
  余杰被抓,焦/国/标被封杀,这到底说明了了什么?是这个社会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的知识份子们疯了。在真理与理想面前,哪个更重要?在谎言与现实之间,哪个才是我们所钟爱的。余杰的文章据说现在已经被封杀,任何的媒体都不允许刊登余杰的文章。我想,这是极为恐怖的。正像台湾漫画家几米所言:思想被禁止。自由被禁止,说话被禁止,只用八褂通行无阻。
  
  网络时代的自由是监督制度的胜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里离去,离开了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离开了所有人的视线。余杰被捕,可以说是新时代的言论自由受到了威胁。
  
  很多人都对余杰被捕知之甚少,我们的官方媒体同样没有将此消息通告给社会的公民,就连我,也是在半年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不知余杰现在是否安然无恙?不知余杰先生在何方?在国外还是在监狱,在做些什么呢?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货真价实。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手,用我们的键盘,去写心中所想才是真的。
  
  今天,余杰悄然无踪影,剩下吾辈仍要抗起余杰们的大旗。公民写作的本质就是应该如此。我手写我心,五四风骨正是如此。
2005-08-06晚板砖学士写QQ:23904950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21:39:00
<P>不要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混为一谈。经济学永远是一门有用的科学。经济学家的学术道德或者思想是随机的,天知道他们会得出什么结论??</P><P>“----经济学家受到利益的驱使往往是为富人说话,是不争事实</P><P>经济学重视在错误的基础上发展,不重视修正,只会发展的越来越偏,误差逐步放大。</P><P>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怕经济学家讲什么,能经的住实践检验的就是正确的,否则权当放屁。。。。。。。 </P><P>---什么是实践,实践是局限的,但是真理是普遍适用的,真理适用于任何状态,但是实践只能检验有限状态,实践是有限时间内的事情,所以杀鸡取卵也可能被认为是好做法。</P><P>在话语权被把握的情况下,即使很荒谬的话也可能被传颂,就好比有些人拍马屁。</P><P>当然</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9 21:44:00
<P>我觉得中国现在很多地方就是产权不明,才造成一系列问题!张五常老前辈推行私有化没有什么不对   楼上发长篇大论的也太带感情色彩了1</P><P>---产权问题导致了大量的腐败,实际上产权走上任何一个极端本身就是错误了,推行私有化的人往往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在误导国家的决策。残酷的现实已经证明他们危害了国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1 17:26:00
有道理没有?是不是文人的穷酸。不过经济学家也没什么值得相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4 06:40: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wangyong77</I>在2005-5-8 13:17:36的发言:</B>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5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bgColor=#efefef height=25>
<DIV align=center><B>我观张五常
</B>左大培 </DIV></TD></TR>
<TR>
<TD vAlign=top height=12>
<P> 我之知道张五常其人,大约是在1989年前后。那时我在某个公开场合看到一位年轻的研究生在读张五常的《卖桔者言》,就要过来随手翻了翻。浏览了几篇之后,得到一个总的印象:这本书不过是结合一些日常生活的实际,解说西方正统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常识而已。于是我就把张五常看成了一位“经济学常识普及者”,认定他的书是在把西方经济理论作通俗化的宣传。我当时的经济学水平已经远远超过需要看这一类通俗化讲解的程度,当然就不想再浪费时间读这种小儿科的读物。而且我在内心里一直很看不起这些靠写通俗化读物出名的人。这样通俗化的讲解我绝不是不能作,但我总想把时间省下来干点更重要的事。在我看来,那些靠写通俗化读物过日子的人,一定是已经相信自己干不了正经研究了才退而求其次的。
   </P></TD></TR></TABLE>连萨缪尔逊这样的大师都会用一些精力花在经济学上的普及上,这只能说明左大培先生眼高手低,做不成大学问就整天期望瞎批评别人来赢得眼球,实在可耻!小人1</DIV>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4 06:48:00
<P>左大培先生自己的这两篇文章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写出来了,完全是人身攻击,有能耐从学术上把张的东西完全驳倒,把这种用于人身攻击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学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学术的途径解决,左先生,我看你也好不到哪去!</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6 14:50:00
感觉是在谩骂似的,写这个东西也是贻笑大方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27 20:21:00
<P>左大培难道以为全世界人都像他一样"知识渊博"???????????</P><P>经济学不用普及?就你们几个所谓的经济学家懂经济学才叫经济学?</P><P>还是懂的人越少你们越容易欺骗人民大众??扯淡!!!!!!!!!!!!!!!</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30 14:02:00
<b>顶</b>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4 08:15:00
<P>楼上的几个说左大培人身攻击,你们才是人身攻击呢?经济学要普及不等于经济学家就不用创新了,就去鹦鹉学舌</P><P>连萨缪尔逊这样的大师都会用一些精力花在经济学上的普及上,这只能说明左大培先生眼高手低,做不成大学问就整天期望瞎批评别人来赢得眼球,实在可耻!小人1</P><P>---难道没有真学问就做普及工作叫做经济学家了吗,不做普及就是眼高手低了吗?</P><P>左大培先生自己的这两篇文章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写出来了,完全是人身攻击,有能耐从学术上把张的东西完全驳倒,把这种用于人身攻击的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学术上的问题只能通过学术的途径解决,左先生,我看你也好不到哪去!</P><P>---张的东西都是借口经济学,所有言论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而且明显是偏颇的分析,只说一端,不说另一端,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1 18:03:00
<b>一些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北?
</b><P>     2005年10月27日   新京报

  据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在接受该报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虽然我们不一定完全同意丁学良先生的观点,不过在当今的中国学者中,经济学家是较为显赫也是受抨击较多的一个群体,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号称经济学家,且著名者,人数之多,观点之奇特,恐怕全世界也无出其右者,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一些经济学家找不到北,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P><P>  我国几乎没有研究纯理论的经济学家</P><P>  经济学是与数学、物理、哲学、历史一样的一门学科。所谓经济学家应该是以经济学为专业,个人谋生并为社会服务的人。</P><P>  以经济学为专业,就要做学问。经济学学问有纯理论的,也有应用的,以纯理论为专业的经济学家应该耐得住寂寞,跟踪并研究处于前沿的理论问题。这种抽象的理论也许离现实较远,但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部分人从事这种研究。从事这种研究需要没什么强烈的功利心,“为学问而学问”。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几乎没有做这种工作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发展相当迅速,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专心研究这些不能立竿见影换取名利的东西,这是我们经济学的悲剧。</P><P>  从事应用性研究的,可以在政府部门参与政策制定,也可以在企业任职,还可以以学者的身份,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从事这种研究除了理论素养以外,还应该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事应用性研究也是学有专长,不可能对什么问题都发表“高见”,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我国的经济学家中,从事应用性研究的不少,可惜不少经济学家将“应用性”变成了“赚钱性”,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诸多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也提不出什么真知灼见。</P><P>  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在于讲真话</P><P>  无论从事什么研究,经济学家应该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有良知,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不能把经济学作为给自己赚钱的工作,领了钱给别人消灾。有的经济学家儿女亲属炒股,就鼓吹股市要冲上5000点;当企业的独立董事,挣了钱就为这家企业“鼓与呼”,充当“掮客”;或者挣钱参加论证会,为企业评功摆好。公众对某些经济学家的一些行为有目共睹,才有抨击,才有“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言论。</P><P>  这里还应该着重谈谈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并不是反政府、反体制,对什么都一批到底,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浪得虚名。用陈云的话来说,独立人格应该是“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经济学家不应该为利益所诱惑,为风气所左右,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发言。不是以权势为导向,而应以自己的思考为依据。经济学家所讲的意见可能对,也可能错,但无论对错都应该是自己真实的思想,不能看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独立人格不在于对错,而在于真假。说真话,错了也是有独立人格;说假话,对了也是媚俗。我们都在悼念巴金先生,巴金先生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话全对,而在于他讲了真话。</P><P>  经济学家的出发点应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P><P>  讲真话有一个立场问题。</P><P>  经济学家当然也有个人利益,有自己的立场,但当他在以经济学家的身份讲话时,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有社会责任感。一个经济学家可能是富人,但他不该当富人的代言人,以维护富人利益为己任。一个经济学家可能是穷人,但也不能以仇富为己任。他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许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作为学者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P><P>  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都普遍存在浮躁心态,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但这仅仅是历史长河中微小的波澜。在社会转型时经济学家应该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坚持学者的操守,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中国经济学的希望。</P><P>
  □梁小民(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P><P>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1 18:05:00
<B>为什么总是香港教授做勇敢的小男孩</B>
<P>    2005年10月28日19:36 新华网

  作者:马国川</P><P>  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中华工商时报10月26日)。</P><P>  丁教授的批评毫不留情,他所说的话肯定会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招致某些学者的反唇相讥甚至"围剿"。由此,笔者想起郎咸平先生。当初郎先生不就是在大陆陷入重围吗?不过,最终的事实证明了郎先生的预言,而那些"围剿"郎咸平先生的经济学家们却集体失语。丁学良教授对大陆经济学家的批评最后会怎样呢?其实根本不必去做什么冒险的预言,因为丁学良教授的批评不过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说出了一个真相而已! </P><P>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梯若尔曾经说:"好的经济学家忙于教学和研究,所以没有时间面对大众媒体,差的经济学家反而做这些事情"。"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必须审慎的对待研究,必须保持谦虚"。睽诸国内经济学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经济学家在不同场合侃侃而谈。为挣钱、挣名声,经济学家们热衷于参加各种企业和媒体组织的活动,他们在公众面前始终摆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状,至于其学术水平,却很少在事实中得到验证。 </P><P>  不过,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总是香港的教授做《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勇敢的小男孩呢?</P><P>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学成为显学,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时代环境,经济学家也在这个环境里迅速走红。遗憾的是,各种正常的学术批评却没有建立起来,反而形成了一种互相吹拍的氛围。你给我戴高帽,我赠你以桂冠,鲜有批评之声。即使有批评,也是炒作,个人利益极大地改变了批评应有的本质。因此,一方面严肃的的批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吹捧的文章泛滥。几乎无人不著名,无人不成"家"。当帽子乱飞的时候,帽子的含金量不问可知。 </P><P>  这种学风不但让某些经济学家忘乎所以,更使得中国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缺乏独创性,往往是照抄西方学说,拾人牙慧。正如丁学良教授的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学还远远没有走到经济科学的门口来,经济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严肃的学科一般不可能是闹哄哄的"。 </P><P>  总是香港的教授做那个勇敢的小男孩,不但是大陆学界的悲哀,更是大陆学人的悲哀。 </P><P>  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学科,而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中国经济学要真正健康成长,中国经济学人要做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学者做那个勇敢的"小男孩",建立良好的学术批评环境。唯有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才会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学家才能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P><P> <B>[话题] 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有几个?</B>
</P><P>    2005年10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石川</P><P>  在接受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回答道:“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

  对于某些有着浓厚精英情结的经济学家来说,因为深居庙堂,往往自视甚高,面对别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论语,想必始料未及。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是实情还是不了解情况的信口开河?</P><P>  丁学良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遍观当下,许多经济学家却把经济学沽以高价,喜滋滋地为利益集团代言,笑眯眯地争当学术明星,急咻咻地向体制内靠拢。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成了敲门砖,学问成了博取利益的垫脚石,这样的经济学家自然名、利、仕统统纳入麾下,科学真知、学术本义却被弃置。</P><P>  张五常说:“哲理上,经济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不是表达感情的学问,与艺术很不相同。”诚然,经济学攸关国计民生,经济学家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智囊支持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乱拍脑袋,更不能公心私用、打自己的小算盘。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习惯于利益冲动,在利益面前,感情极为丰富。从医改到教改,从股改到房改,或多或少都有经济学家的影子。当日前国务院宣布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后,当年参与其中的经济学家会扪心自问吗?如今,教育改革备受诟病,那些鼓噪教育产业化、力挺高校扩招的经济学家今安在?</P><P>  哲学家德里达认为,要警惕法律的“僭越”,即提防有人把非功利主义的法律转变为服务于要求特定利益的主张。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这些经济学家在为政府献计献策时,打的幌子不无冠冕堂皇,然而其背后,往往却是为自己、为自己代言的利益集团争取好处。这样的经济学家也许有一定的真知灼见,但因为心术不正而黯然失色;也许聚敛的财富不是建立在违法基础之上,但这种“高明”的发家致富却让人难以信服。</P><P>  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后现代社会中,曾有人提出疑问:知识分子还能否以传统的方式(保持独立性,坚守良知,满怀正义和理性等)继续存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对于知识分子中的群体———经济学家而言,如果不被名利所劫持,拒绝利益集团的豢养,多一点反求诸己的意识,自然就会接近乃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遗憾的是,正如丁学良所说,某些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于是,保持独立性,坚守良知,满怀正义和理性这些特质,被他们用相反的方式所置换。</P><P>  当然,断言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只是一家之言。丁学良的本意并非要为中国的经济学家集体画像,也并非刻意与他们过不去。他的论语,实际上潜含着对某些经济学家的不屑和失望,联系到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经济学家的不满和质疑,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某些经济学家该深思了。</P><P>  <b>国内经济学家敢不敢反驳丁学良的公开鄙视
</b></P><P>     2005年10月28日   大河报

  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的评价,这可谓是对中国经济学家的一次“公开鄙视”。</P><P>  丁学良是在回答《中华工商时报》“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这一问题时作如上论断的,他说: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有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对经济科学做什么样的贡献就想着获诺贝尔奖。他说,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中国经济学家深陷于为利益集团代言。(见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虽略显偏激,但却恰如其分地击中了中国经济学家的软肋——不配做经济学家。但是,对于这种“公开的鄙视”,中国经济学家能挺身而出捍卫集体的尊严吗?我想是没有人会站出来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反驳的话语资本。</P><P>  去年郎咸平那篇指向科龙的演讲,实质就是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公开鄙视”,当时尚有几个人站出来反驳,可自今年顾雏军东窗事发被捕后,主流经济学家完全失去了公信,失去了仅存的舆论声誉。</P><P>  《了望东方周刊》的那篇“经济学家与资本关系”的调查早就揭开了他们的遮羞布。该调查把近年来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与资本关系列了一个表,经济学家名字、任职企业、曾任或现任职务、职务年薪,利益关系一目了然: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担任着9家上市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一位经济学家身兼15家公司的企业顾问,享受着每家公司3万~20万元不等的职务年薪。这些人大多在各级政府咨询部门中身居要职,他们的言论对高层的决策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与资本靠得这么紧,如何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可以说,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交通,中国当下许多麻烦的社会问题都与经济学家的误导有关。</P><P>  面对如此的“公开鄙视”,希望中国经济学家们集体站出来大喝一声:谁说我不是经济学家!□曹林 </P><P><b>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百万 二流也挣60万
</b></P><P>      2005年10月27日 16:11 大洋网-广州日报  
</P><P>  王毅</P><P>  2005年无疑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多事之秋。不绝于耳的批评和指责,使一向风光无限的主流经济学家陷入了尴尬境地。日前,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P><P>  联想到香港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国内一些不正常经济现象的严厉批评以及其对顾雏军现象评判的一语成谶,再联想到众多的经济学家们纷纷投笔从商,成为各大公司代言人的事实,我想,丁学良教授的“断言”更值得那些自称为主流经济学家的学者们反思,同时也值得将这些经济学家的话奉为金科玉律的人反思。</P><P>  经济学家究竟该独善其身,专心于本学科的研究?还是投身于利益集团,为其代言?这一直是国内许多经济学家成名之后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许多经济学家因与利益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备受诟病。</P><P>  如果我们开出一份在国内利益集团中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的名单,会发现这个名单很长:钟朋荣、吴敬琏、萧灼基、魏杰、张维迎、吴晓求、张曙光、盛洪、曹远征等国内的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中担任独董一职,并从利益集团处拿着相应的俸禄。</P><P>  俗话说,屁股决定大脑。当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结为盟友时,我们又如何指望那些经济学家能针对纷纭变幻的经济现象,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的正确判断。特别是在其理论与利益集团发生严重冲突时,经济学家们(同时又是既得利益者)又如何保持面对社会公众的公平?</P><P>  当这些人以经济学家的面目出现,并为公众指点江山时,他们是为了求财,还是为了求良心?其基本动机完全值得怀疑。</P><P>  即使抛开良知不谈,经济学家们该不该将其所学当成个人求财、升官的一条捷径?这一点,我更赞同丁学良教授的观点: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P><P>  换言之,经济学家们虽然在其领域里“高处不胜寒”,但却更要耐得住“寂寞”,这应是经济学家的基本操守。可目前国内有几个经济学家敢站出来说,自己能耐得住学术的寂寞呢?又有几位敢于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从未与利益集团有过任何的关联?</P><P>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北京的一些所谓一流经济学家的年收入在百万元至数百万元,二流的经济学家年收入也在60万元左右,这些收入来自于讲课费、咨询费、项目费、稿费、给利益集团服务(以独董的身份)等许多方面。嘴皮一动,就有了如此高的收入与回报,还有几人能凭着良心说话?</P><P>  如果按照以知识分子身份向公众发言,必须代表良知与公众利益的标准来评判经济学家的“合格”与否,我想可能真如丁教授所言“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果如是,这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公众的不幸。



</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