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将国内经济学家集体推上时代审判台
</b><P> 2005年10月27日 齐鲁晚报
国内经济学界,要否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这一结论,有必要先否定经济学家们为某个利益集团当附庸这一事实。这恐怕不容易吧?</P><P> 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出语惊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某些著名的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P><P> 想必,国内经济学界绝对无法接受,但反击也肯定欠缺底气。何以?试作番扫描。</P><P> 在中国,经济学家的风光无限有点滞后,否则,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经济学思想也不至于被嗤之以鼻批倒批臭。但同样令人遗憾,改革开放掀起经济大潮,少数经济学家无限风光起来后,从他们“十处打锣九处在”敲出的音符中,公众鲜闻美妙,疑问日渐深重,将他们集体推上时代“审判台”日益流行。</P><P> 日前,相伴瑞典皇家科学院派发新一轮诺贝尔奖,国内厚积的诺贝尔情结之敏感神经又被刺痛。其中,让人困惑的焦点之一,是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却未造就举世公认的经济学家,这一悖反现象,使不少人耿耿于怀。</P><P> 从企业微观运作层面到政府宏观调控层面,从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到公共产品平台,从油盐酱醋、电气水热等领域到教育、医疗、环保、慈善等领域,赢家通吃的少数经济学家没把自己做大做强,学术修养不足倒也罢了,品德修养低劣却为公众难容———做大公司独立董事帮资本鼓噪,做强势市场主体的幕僚替利益集团说话,如此背离公共利益就让人难以接受了。</P><P> 房市斗争、股市亮剑、车市比武、郎顾论战、说贫道富、教改风去风来、医改潮起潮落、垄断与竞争之考量、公平与效率之辩证……某些经济学家看权贵脸色行事,朝三暮四、翻云覆雨,把“知识就是力量”异化成了为富人、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力量,赤裸裸者成群结队而非一个两个,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似这般,没有独立人格,哪来独立思想?屁股趋炎附势,脑袋如何学术?</P><P> 这就难怪,丁学良教授出语很绝。国内经济学界,要否定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个这一结论,有必要先否定经济学家们为某个利益集团当附庸这一事实。这恐怕不容易吧?</P><P> 祝俊初 </P><P>
<b>经济学家是否有反驳公开鄙视的话语资本
</b></P><P> 2005年10月27日 17: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曹林 </P><P> 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这是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的评价,如此评价可谓对中国经济学家一次“公开的鄙视”。 </P><P>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能挺身而出捍卫集体的尊严吗?我想是没有人会站出来的,他们已经失去了反驳的话语资本。 </P><P> 实际上,去年沸沸扬扬的郎顾之争中,郎咸平那篇指向科龙的演讲,实质就是对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公开鄙视”,当时尚有几个人站出来以“挺顾”的方式迎战郎咸平,可自今年顾雏军东窗事发被捕后,“主流”经济学家完全失去了公信,失去了仅存的舆论声誉,失去了自辩的话语资本。 </P><P> 还有什么话语资本呢?《瞭望东方周刊》的那篇“经济学家与资本关系”的调查早就揭开了他们不少同仁的遮羞布。调查报道把近年来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与资本关系列了一个表,经济学家、任职企业、曾或现任职务、职务年薪,利益关系一目了然: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担任着9家上市公司的顾问或独立董事,一位经济学家身兼15家公司的企业顾问,享受着每家公司3-20万元不等的职务年薪。与资本靠得这么紧,如何在经济学领域做出非常独立的、优秀的研究。 </P><P> 可以说,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交通,中国当下许多麻烦的社会问题都与经济学家的误导有关。当年北海狂炒土地之时,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投机表明一种盈利机会,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上去,目前中国的投机不是太多,而是不够”,此论一出,许多腐败行为立刻获得了“理论依据”,“圈地热”更是失去了理性———今天的房地产业畸形发展最早可以从其中找到源头。教育上是鼓吹“产业化”,医疗上是鼓吹“市场化”,交通上号称“越堵越繁荣”。种种理论学说一次次的破产已经耗光了他们的话语资本。 </P><P> 一个男人绝不会容许别人说自己不是男人,但我知道,面对与“不是男人”非常类似的公开鄙视,“主流”经济学家是没有底气站出来掀起短裤,集体大喝一声:谁说我不是男人。</P><P><b>经济学家最需要的是讲真话
</b></P><P> 2005年10月28日 南方都市报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虽然我们不一定完全同意丁学良先生的观点,不过在当今的中国学者中,经济学家是较为显赫也是受抨击较多的一个群体,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P><P> 经济学学问有纯理论的,也有应用的,以纯理论为专业的经济学家应该耐得住寂寞,跟踪并研究处于前沿的理论问题。这种抽象的理论也许离现实较远,但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部分人从事这种研究。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几乎没有做这种工作的经济学家。</P><P> 从事应用性研究的,可以在政府部门参与政策制定,也可以在企业任职,还可以以学者的身份,研究各种现实问题。我国的经济学家中,从事应用性研究的不少,可惜不少经济学家将“应用性”变成了“赚钱性”,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诸多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也提不出什么真知灼见。</P><P> 无论从事什么研究,经济学家应该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有良知,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不能把经济学作为给自己赚钱的工作,领了钱给别人消灾。公众对某些经济学家的一些行为有目共睹,才有抨击,才有“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言论。</P><P> 这里还应该着重谈谈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经济学家的独立人格并不是反政府、反体制,对什么都一批到底,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来浪得虚名。经济学家不应该为利益所诱惑,为风气所左右,应该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发言。不是以权势为导向,而应以自己的思考为依据。独立人格不在于对错,而在于真假。我们都在悼念巴金先生,巴金先生的可贵之处不在于他的话全对,而在于他讲了真话。</P><P> 讲真话有一个立场问题。经济学家当然也有个人利益,有自己的立场,但当他在以经济学家的身份讲话时,他就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出发点不应该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也许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作为学者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P><P> 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都普遍存在浮躁心态,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但这仅仅是历史长河中微小的波澜。在社会转型时经济学家应该与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坚持学者的操守,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才是中国经济学的希望。</P><P>
(作者梁小民,原载于《新京报》,本报有删节) </P><P><b>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
</b></P><P> 2005年10月27日 珠江晚报
在接受记者“您觉得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的提问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学良回答道:“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见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P><P> 丁学良给出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首先要把经济学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而不能把它当做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遍观当下,许多经济学家却喜滋滋地为利益集团代言,笑眯眯地争当学术明星,急咻咻地向体制内靠拢。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成了敲门砖,学问成了垫脚石,科学真知、学术本义却被弃置。</P><P> 经济学攸关国计民生,经济学家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智囊支持时,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乱拍脑袋,更不能公心私用、打自己的小算盘。然而,许多经济学家习惯于利益冲动,在利益面前,感情极为丰富。从医改到教改,从股改到房改,或多或少都有经济学家的影子。当日前国务院宣布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后,当年参与其中的经济学家会扪心自问吗?如今,教育改革备受诟病,那些鼓噪教育产业化、力挺高校扩招的经济学家而今安在?</P><P> 哲学家德里达认为,要警惕法律的“谮越”,即提防有人把非功利主义的法律转变为服务于要求特定利益的主张。同样,我们也要警惕某些经济学家利用“近水楼台”的便利,影响政府决策,为一己之私利服务。这些经济学家在为政府献计献策时,打的幌子无不冠冕堂皇,然而其背后,往往却是为自己、为自己代言的利益集团争取好处。这样的经济学家也许有一定的真知灼见,但因为心术不正而黯然失色。</P><P> 丁学良的论语实际上潜含着对国内经济学家的不屑和失望,联系到一段时间以来国人对经济学家的不满和质疑,可以说传递的信号很明显——某些经济学家该深思了。</P><P> 石而朗 </P><P><b>一时顿成众矢之的 经济学家们失去公信力了吗
</b></P><P> 2005年10月28日 新京报
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关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言论一出,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恐怕在于每个人心目当中都有一杆衡量经济学家的称。标准不同,自然对丁教授的言论的评判也不同。不过如果要说对经济科学的贡献的话,那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们确实是凤毛麟角。</P><P> 现在关于对丁教授观点的评论,多数是批评经济学家们不务正业、乱说话,最大的罪过在于被某些利益集团收买,替强势集团说话等等,不一而足。</P><P> 其实,任何人的言论都不可能不代表一个阶层、一个集团、一个领域、一个方面,不管这个言论代表的是强势的一方还是弱势的一方,经济学家自然也不例外。所谓独立性本身就值得商榷,一旦和现实的利益联系起来,哪里会有什么独立性。除非经济学家回到书斋,不再关注现实问题。代表某个集团说话本来没有错,但是如果通过经济学家们自己的言论使得强势集团得以盘剥已经处于弱势地位的某些群体的利益就不是一个学理上的问题了,而是一个良心的问题了。特别是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分化和差距如此巨大的社会当中。这是一个最应当引起某些经济学家反思的问题。</P><P> 我丝毫不反对同行和公众对于一些睁眼说瞎话的所谓“经济学家”们的鞭笞与唾弃。不过把一些人、一批人的行为推演到整个经济学研究群体上那就不对了。</P><P> 在中国这样一个“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环境下,要求经济学家都躲在书斋里面不动声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仅于学术研究无益,也不符合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理念。中国的经济改革还在继续,而且越来越到了一个“深水区”,需要经济学家们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求学者都去研究理论自然也是一种不客观的观点。但是一哄而上,都去对现实问题指指点点也不是什么好事。</P><P> 关注现实、研究现实没有错,中国的政府、企业、公众也需要这样的经济学家。</P><P> 对于现实的思考和研究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也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们在做的事情吧,其他学科的人不也在关注和研究吗?怎么单单经济学家受到了如此的待遇呢?</P><P> 问题可能就在于一些经济学家面对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也失去了对自己学科领域研究的基本认识。科学研究确实是有严格的分工和界线的,对于自己学科领域研究的问题时常发表些言论倒也不足为奇,但是必须要恪守自己的研究领域,这也是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P><P> 中国经济学家们正在遭遇一个多事之秋。但是很显然,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单单是经济学家们的问题,还有我们的学术评价标准、科研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P><P> 但是,我想,经济学家们只有恪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职业道德才能重新建立这一群体的公信力。</P><P>
关音(北京经济学博士)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