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12-10-15 15:17:23
谢谢大家的提问。在开始之前针对看到的问题,做了一些准备,所以回复时间较快。但这会发现后面新增了很多问题,速度就得降下来,我争取一一回复。抱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20:12
斯人 发表于 2012-10-15 09:27
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体制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个人账户的“空帐”问题。“空帐”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是当初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对“新人”而言,问题不大。但是,已退休职工(“老人”)和在改革前较早参加工作的职工(“中人”),在过去的工作年限中没有直接为自己进行积累,而且对上一代退休职工做出了贡献,还有一部分劳动贡献,因为过去“低工资”的分配制度,转化为当前ZF收入凝固在国有资产中。如果不改革,他们可以通过下一代人的缴费获得养老收入。但制度转型后,如何在支付已退休人员应得养老待遇的同时、为在职职工建立起个人账户以积累日后给付所需资金,成为新旧制度转轨过程中最为严峻的问题。

由于过去的现收现付体制并没有形成养老保险积累,又要保证“老人”、“中人”的前后待遇水平基本衔接,同时还要建立个人账户,制度“转轨”成本集中凸显。在养老保险资金供给短缺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似乎就是让个人账户成为“名义账户”,将应用于积累的资金拿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暂且只是空壳一个,留待日后逐渐填补做实。事实上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也的确如此。因此,“空账”问题,实际是旧体制的历史遗留责任问题,只是长期以来,这一成本并没有形成妥善的处理机制,制度一直“空账运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35:39
锁老师,您好
刚才您说:“近年来,国内寿险业产品创新的视角仍然比较狭窄,过度强调寿险产品的投资储蓄功能,客观将自身和银行、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置于同一竞争平台上,保险服务“异化”为对投资收益率的追求,这不仅限制了保险业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也弱化了保险业的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要改变这一局面,还在发展方式转变上。”
那么,保险在理财功能上,与银行、证券相关,是否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有哪些?
特别是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是否能提供一些银行、证券,所不能提供的价值呢,有哪些?
保险公司可以在银保业务上,在哪些方面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创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0:11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4:53
yeting2000 发表于 2012-10-15 09:47
锁老师:
    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为我们解答问题,我的问题是:目前,我国虽然经过多次的政策调整, ...
谢谢提问。就你不同单位属性,参保率不同的这个问题,我个人理解,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费率水平相对较高。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率低,加上之前在制度设计时,有借助高费率来消化转轨成本的考虑,所以中国社会养老保险费率的绝对和相对水平在国际范围内都属于中上游。近年来,伴随社会保险福利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增速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有数据显示,从2000到2010年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5%,到2010年,分别达到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和墨西哥的19.4%、29.5%、25.5%和65.6%,而同一时期制造业劳动力直接工资成本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4.8%,加上日益上升的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成本,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长期来看,如果因缴费水平过高危害到企业竞争力,这不仅会进一步造成征缴困难、危害筹资能力,而且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5:44
2012doing 发表于 2012-10-15 11:43
问题限定在这两个大方向。想请教锁老师一个社会保障改革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中的新农合,采用的是现 ...
因为医疗保险的特性,其资金筹集一般考虑当期收支的平衡关系,对投资收益的倚重不大。而社会保险也是保险,要确定合理科学的费率,应该引入精算制度,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但是,由于经验数据的缺乏,凭过往经验、用专家法定费率的做法也是有的。你说的巨额赔付问题,我想有ZF作为“再保险人”,这是一个主要的风险管控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6:23
斯人 发表于 2012-10-15 09:35
当前我国寿险保费收入的增长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个人认为“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出台将会使寿险保 ...
就这个问题,我刚刚写了一篇小文章(节选如下)。基本的观点是,税延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出台是利好消息,但其积极效应不能过于高估。个税递延政策涉及社会公平、操作方式等多方考虑,其出台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从国内国际实践看,寿险业发展与外部政策环境密切相关,如果相关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设计得当,将是撬动保险市场发展的有力杠杆。对于中国寿险业而言,个税递延养老保险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首先能够提供充沛的外源性动力,直接刺激行业增长。有测算表明,如果养老保险税收递延限额为700元,到2020年,在上海一地就可以撬动100-200亿元的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收入,而且这部分业务对行业内含价值贡献重大。同时,公司可以较低的开发成本触及更多客户,有利于客户深度挖掘和需求刺激,其中蕴含的商机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个税递延政策有利于培养商业养老保险对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弥补其与替代品竞争中的“先天不足”。当前民众格外关注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消费心理一时之间也很难扭转。由于保险资金运用相对而言受到了更为严格的规制,导致寿险产品在与其他投资类产品的竞争中相对弱势,而税收递延政策产生的税收节约效应,对弥补其这一缺陷大有裨益。

总体来看,个税递延型保险将有助于使消费者对保险的态度由现在的被动购买变为主动购买,进而推动寿险业走出困局,并十分有利于市场培育,对寿险业的未来持续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个税递延养老保险在短期内对寿险业的拉动作用却不能被过分夸大。

一是短期内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有限且需经历较长的市场培育。仍以上海为例,假定个人延税限额为1000元,其中300元为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税优上限,700元为商业保险的个人缴费税优上限。在考虑税优敏感程度、适用边际税率、收入结构、个人效用偏好等条件下,目前较为精细的估算结果为,上海试点第一年的保费增幅约在30-50亿。而如果参照已经实施税优政策的企业年金市场发展速度看,上海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要达到最终测算的年均百亿级市场规模,或者全国达到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估计需要经历8年左右的市场培育期。此外,据国税总局统计,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约为2400万(主要是城镇居民),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而这些城市的保险市场相对发达、客户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对于寿险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纵深发展作用十分有限。

二是试点制度和全国推广还存在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讨论已久,至今尚未正式推出,客观上还存在诸多障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同收入来源的税率结构和扣除模式差别很大,而工资薪金所得税采用源泉扣缴的计征方式,一方面很难规避,另一方面相对稳定,且征免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合理推断,现实版的个税递延在很大限度上只能称得上是“工资薪金所得税”递延;而按照目前透露的试点方案,购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还需透过职工所在单位进行,未在职的城乡居民和没有固定单位的自由职业者很难享受这一优惠。因此,个税递延型政策虽有利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二和第三支柱的培育,但并不具有普惠性,公平性较差,这也为未来个税递延政策的出台和推广蒙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此外,制度的可行性尚需进一步完善。如缴费阶段的税优核准、积累阶段的保险人转换程序与费用、领取阶段的征税程序等尚不明确,且会以何种标准程序推广至全国范围等。

总体而言,个人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在市场发展和业务拓展模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寿险行业在短期内借此突破自身发展困境并不现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7:57
zmmoscar 发表于 2012-10-15 15:35
锁老师,您好
刚才您说:“近年来,国内寿险业产品创新的视角仍然比较狭窄,过度强调寿险产品的投资储蓄功 ...
保险业在资金保值增值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因为投资渠道受限,明显处于劣势。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例如,为了养老,银行储蓄也可以,但只有保险才具有长寿风险管理功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5:58:31
石头加油 发表于 2012-10-15 12:57
锁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您下面一个问题:
现在保险市场的主体是在不断增多的,如果外资保险公司的狼性依然 ...
谢谢提问。我想,外资公司的“狼性”从未消退。只不过,入世十多年来,我们之前担心的“狼来了”,中国保险公司将不堪一击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相反,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仅以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来衡量,财产险业务部分,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1%的水平;人身险部分,2005年,外资公司市场份额从上年度的2.64%一跃提升到8.9%(主要归功于中意人寿签下的团险大单),之后,除2007年市占率达到8%以外,在其余年份,都不超过6%。还有一些外资股东“急流勇退”。不过我们也发现,外资在中国的参与形式也在日益多元化。如果把外资在中资保险公司中所持股份对应的市场份额考虑进来,同时剔除掉中资机构在合资公司中所持股份对应的市场份额,2010年,外资对应的市场份额约为22.1%,其中产险市场份额和人身险市场份额分别为20.5%和22.7%,均超过五分之一。

对于中小公司而言,作为后进入者,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但我今天想说,其生存空间取决于自身的战略定位是否得当。无论是笼罩着什么样的光环,各类新进入资本都难以在短期内撼动既有公司的营销网络、客户基础和品牌认同度;而在此同时,中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竞争更多地是停留在较为低级的产品竞争和营销渠道竞争层面,新兴公司的劣势十分明显,经营风险较大,对资本支持的依赖性很高。要想分享行业未来利润并保持成长性,新入资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但是,现在很多新进入的中小公司,其股东往往都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快的反应速度,他们渴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扩展、实现从实体产业向金融产业的跨越,同时也多少是受了保险企业有较大规模现金流的吸引的,但这种动机与保险业对资本的长期性要求不符。因此,股东中草草撤退者、想藉壳资源“赚一把”者不乏其人,显露出很强的短期化行为特征。这样的公司,生存空间自然是有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00:26
锁凌燕老师:
      你好!
  我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就是如今国内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的使用宏观数据的研究,但保险需求和社会保障的需求存在很多不可观测(或者说难以观测)的特征,你认为这个时候,是应当采用微观数据还是继续使用宏观数据(此时是否可以选择一些潜在的代理变量)来进行研究。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01:49
septown 发表于 2012-10-15 14:11
浙江省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在职人员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但视为缴纳。这种情况未来会改吗 ...
目前,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未完成,很多地区仍然延续传统体制,即不缴纳养老保险费,ZF支付“退休工资”。这种情况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制度不公平,而且已经成为改革对象。未来一个可能的改革方向是,这部分人参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了解决待遇差,同时建立职业年金作为补充(类似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具体模式还在探讨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03:41
zhangleilei 发表于 2012-10-15 16:00
锁凌燕老师:
      你好!
  我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就是如今国内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学研究中已有大量的 ...
不知你研究目的是什么?需求研究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04:31
各位:非常感谢踊跃提问。但时间关系,我必须离开去参加一个会议。也许回头我再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大家对保险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通过近年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中国保险市场具有显著的“中国式”特色,这决定了商业保险的发展,不能直接套用国外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这个新兴的领域。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08:24
pku_suo 发表于 2012-10-15 16:04
各位:非常感谢踊跃提问。但时间关系,我必须离开去参加一个会议。也许回头我再继续回答大家的问题?谢谢!
感谢老师的回复,随时欢迎您来和大家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11:35
pku_suo 发表于 2012-10-15 15:57
保险业在资金保值增值方面,相对于其他行业,因为投资渠道受限,明显处于劣势。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风险管 ...
谢谢锁老师的指点,能否请您详细说一下“风险管理服务”都指哪些内容,保险公司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开展银保业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6:11:40
pku_suo 发表于 2012-10-15 16:03
不知你研究目的是什么?需求研究吗?
想从公众的角度研究ZF的社会保障支出行为(尽管目前还是供给决定型),但偏好偏好显示问题难以解决,一种折中的方法是选取一些代理变量,但担心这些变量选出来后,还是难以有效刻画公众的需求偏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5 18:34:43
谢谢锁老师的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9-14 13:25:48
感谢楼主慷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