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僧为什么能当领导?
一部《西游记》,讲的不仅仅是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实际上也是一个“官二代”带领四个“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创业的励志故事。对于《西游记》的五个主角——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我相信多数人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功高强、聪明伶俐、有革命精神。相反,多数人讨厌唐僧,因为他手无缚鸡之力、优柔寡断、善恶不分。如果以取经的效率作为判断标准,肯定是让孙悟空领头最合适。问题是,取经项目的始作俑者如来佛祖和执行者观音菩萨,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取经,而是传经。要在东土大唐(属于“南瞻部洲”)找一个合适的人广为传播大乘佛经,并发展更多的信众,这个使命还非唐僧莫属。我认为,唐僧能当取经团队的领导,是因为他拥有以下几个独一无二的绝对优势。
第一,出身好。唐僧出身可谓绝对的根正苗红,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外公殷开山是丞相,相当于总理,父亲陈光蕊是科举状元,后任文渊殿大学士(从四品),相当于厅级干部。更重要的是,他还是金蝉子转世,属于如来佛祖的弟子。无论是人间还是佛界,唐僧都是彻底的“革命接班人”。不要小看出身,高贵的出身不仅决定了赢在起跑线上,而且有助于个人建立领导权威。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威(authority)有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威,主要通过皇权、宗族势力继承;魅力型权威,主要依靠个人才能和品格获得;法理型权威,主要依靠法律制度和官僚体制实现。唐僧作为豪门子弟和佛祖门生,从出生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他将来会拥有传统型权威。相反,孙悟空无父无母,就是一个野孩子;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虽然都曾是天兵天将或者皇族贵胄,但毕竟眼下都还是戴罪立功的刑满释放人员。要是放在工作难找的今天,这几个人恐怕连“政审”都过不了,还想当公务员、做领导?单说这一关,就只有唐僧是当领导的唯一人选。
第二,合法性。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象西天取经这样一件能够消除唐太宗噩梦的重大使命,同时又要挂出“普渡众生”的道德招牌,显然必须找个德高望重的人去执行。唐僧在寺庙长大,自幼研习佛法,长大后成了得道高僧,成为主持超度亡灵的皇家水陆法会的主持人。后来观音菩萨化身,说唐僧念诵的是小乘佛法,无法彻底解决唐太宗的心头大患,必须到西天去求取大乘佛法。可见,帮唐太宗解决难题的本来就是唐僧。也只有他去求取真经,并且最好是历尽劫波,唐僧才会珍惜真经,然后通过他的传播才能让大家信服真经,佛祖在东土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除了唐僧,孙悟空他们几个连大唐的公民都不是,就算取了真经,大唐老百姓谁会信服呢?谁又能帮助传经呢?本来信仰就是“信则灵”嘛。从这个角度讲,唐僧又具备了法理性权威,因为他拥有在体制内取经和传经的身份。
第三,形象好。当领导就得经常出镜,要出镜自然要形象好、气质佳。唐僧在这方面禀赋天成,按现在流行的话说是绝对的“高帅富”。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这方面就别提了。好几次,师徒几人要在百姓家化斋或借住时,相貌丑陋凶恶的孙悟空或猪八戒都吓得人家闭门不出,最好只好唐僧亲自出马才搞定。出家人若是化缘都失败,如何能担任取经团队的领导呢?形象好,有魅力,容易得到善男信女的崇拜,天下“粉丝”(fans)一大堆,这不就是魅力型权威吗?唐僧一人集三种权威于一身,还有比他更合适的领导吗?没有!
唐僧还有其它优点,例如虔诚信佛、意志坚定、品性温厚,这些也是当领导的基本素质。但这些素质还不是唐僧独有的,因为其他几个徒弟或多或少也都具备这些方面的品质。
二、授权有时也管用
尽管唐僧天生具备领导潜质,但潜质毕竟不等于能力。适合当领导者,未必就是一个好领导。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好几次孙悟空打死了伪装的妖精,唐僧都听信猪八戒的谗言,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要赶他走。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念了紧箍咒,赶走了孙悟空;孙悟空识破红孩儿诡计,唐僧不相信,结果自己被掳走。跟孙悟空比,唐僧不会武功,不善谋略(当然偶尔也有点小狡猾),不够果断,这些都是他执行取经任务的根本障碍。但唐僧偏偏又注定要当领导。一个人有本事但没权力,另一个人有权力但没本事。怎么办?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有权力的人授权给有本事的人,这样前者保持了尊严,后者发挥了才干,这不就是“帕累托改进”吗?经济学家最喜欢的标准就是帕累托标准。但凡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就连反对经济学的其它学科的专家都不得不承认,帕累托标准是一个在道德上和效率上都无可挑剔的完美标准。
在现实中有很多成功授权的案例。例如,唐太宗李世民自己经历过授权。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攻城略地,为建立唐朝立下了首功。李渊知道自己治国本领不如李世民,可惜只能按当时的规矩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发挥李世民的才干,李渊先是封李世民为秦王,并担任太尉(国防部长)兼尚书令(总理),然后又进一步为他创设一个新职位“天策上将”,基本上是让李世民当一个小国王。[①] 可惜,后来还是发生了“玄武门之变”。不过这次李渊学聪明了,决定彻底授权,将皇位让给李世民,平安地做了十年的“太上皇”。在今天,让一个有威望的人担任名义领导,然后让一个有才干的人担任实际领导,这种模式屡见不鲜。例如,一个家族企业里,年老的父亲担任董事长,年轻的儿子担任总经理或CEO(首席执行官)。董事长不过问公司经营的日常事务,但是在需要动用重要关系时仍然必须亲自出面。甚至在大学里,这种模式也在盛行。例如,一些学院的著名院长退休后担任名誉院长,或者由社会贤达或ZF高官担任院长,同时由一位本校学者担任执行院长,负责实际的管理工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