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4.关于核外电子交融、分裂形式与物质形态的思考
2012.10.20
为什么物质多以分子和化合物的形态、不同物质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呢?我认为:在原子层面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情况下,只能从核外电子的交融和分裂中寻找原因。
核外电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和分布状况,所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量和分布状况不会轻易改变。但离子现象、物质的形态变化、化合与分解,说明核外电子的存在形态不像原子的内部结构那样稳定,相同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之间存在相互交融、分裂的临界点,核外电子也存在消散与重聚的现象。由于核外电子层次、数量、共轭、交融的情况不同,相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亦不相同,所以不同物质存在不同的固态、液态、气态和化合、分解的临界点。
化合物中酸根、碱基和大量氧化物的存在说明不同化学元素核外电子的稳定性各不相同,相对“活泼”的容易与其他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配偶”,形成共轭和融合。共轭可能是单电子,也可能是两倍普通电子质量的大电子,前者的稳定性应该强于后者。共轭的可能是多个电子,也可能是单个电子;可能发生于核外电子的表层,也可能发生于多层。核外电子共轭的情况决定化学元素相互结合的牢固程度。
核外电子的相互融合也是一种共轭现象,不过通常发生于核外电子的表层、个别电子之间,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条件性,并且一般都是二倍电子质量的融合,聚也容易,散也容易,表现为物质的液态。相对稳定的共轭现象表现为物质的固态。物质的气态就不用解释了。
共轭需要条件,条件决定共轭的状况,而共轭的状况产生不同的物理特性。所以,材料值得深入探索。
有共轭和融合,就有分解和分裂。分解和分裂是共轭和融合的逆过程,相关知识我就不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