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从华夏基金离职后,被业界称为“最牛基金经理”的基金“一哥”王亚伟一直去向成谜,但却在上周五被爆低调复出——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是他主动找到前海,申请成立公司的。”前海管理局方面证实,王亚伟于今年6、7月份来前海接洽,递交了申请材料,进行相应审批,9月底正式注册公司。
“选择来这里很正常。”前海管理局经营发展处、秘书处处长,新闻发言人王锦侠说,随着国务院在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批复前海开发开放22条特殊政策后,前海的体制机制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发展前景已更加明确,投资前海已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这个只有15平方公里的全国最小功能区自被定位为国家级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后,来前海洽谈进驻的全球顶级财团、基金、业界名人络绎不绝,前海可谓是门庭若市。该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该局共批复入区项目85个,拟注册企业111个。截至本月15日,批复企业总注册资本已超过276亿元。
承接和引领
深圳下一个30年的发展
除了探索粤港和深港合作,前海还肩负着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为全国体制改革探路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重任。
“我从没见过哪个工地有这么多人来参观,有外国人、香港人和内地人,有大领导,也有企业家,接待任务好像每周都有。”小李说的工地是正在土建的前海。退伍之后,小李来到这里做保安,每次接待他都要给车辆做指引。但他不知道,在2006年之前,这片位于深圳陆域西边界月亮湾大道以西的地域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和无尽的海面。
“即便是两年多前,那里还是一片垃圾场和汪洋,我都不知道前海在哪儿。”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从不讳言,多次在不同场合谈及自己于2010年3月刚调任前海时的感受。当时的前海是深圳环境最差的地方之一,有发电厂、污水处理厂,还有成片的高压线。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前海就一直作为深圳的发展备用地。上世纪90年代,深圳市政府曾研究将其作为高科技园区或经济适用房开发区,最后放弃。2001年后,又经历高新软件园、物流园区、前海中心等定位。直到深港确定开通新机场专线后,前海定位在新视野下被重新考虑,最终确定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除了探索粤港和深港合作,还肩负着探索产业结构转型、为全国体制改革探路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重任。
“前海以前就是沉睡千年的滩涂,经过填海造地,将来会成为深圳另一个寸土寸金的经济中心。”王锦侠说。
事实上,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自确定发展规划后,一直被外界与30年前改革开放第一炮蛇口相提并论,认为其将承接和引领深圳下一个30年的发展。
“前海就像当年的蛇口,但蛇口是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前海不仅是打破体制,还要借鉴很多国际经验、惯例,建立国际化的经济运行体制,层次、起点更高。”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达志教授认为,深圳率先摸索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复制以后,深圳的政策优势逐步丧失,很需要突破原有体制束缚,重新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化体制和资源配置,才能赢得新一轮示范或领先地位,“前海未来将是再造一个深圳的概念”。
根据前海综合规划目标,前海将开辟3个功能区、22个开发单元、102个街坊,承载260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到2020年,这里的GDP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将达100亿元。
优惠政策叠加
把深圳从“后厂”变为“前店”
与香港进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合作,将使原来一直作为“后厂”的深圳成为“前店”,从而形成双方在高端服务产业上分工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除了深圳自身谋求突破,香港也同样需要前海。“前海合作区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弱化香港金融地位‘边缘化’的担忧”。一份券商研究报告认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业务不能畅通,构成了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阻碍。香港突破困境的出路,在于与珠三角融合。
从深圳角度来看,与香港进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合作,将使原来一直作为“后厂”的深圳成为“前店”,从而形成双方在高端服务产业上分工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即香港的优势借助前海可以延伸到内地,开拓内地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内需市场,深圳经济则走向产业链的高端,实现跨越式发展。
“前海可辐射支撑包括珠三角地区4.2万平方公里、4300万人口和近3万亿元GDP的规模,未来将辐射到更为广阔的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泛珠三角地区。”在上周二深圳物博会举行的“走进前海”投资推介会上,郑宏杰直言,前海毗邻香港,与港方融合发展最为关键,与香港能否对接好是前海成功的标准之一,“对接不是简单的拷贝,而是要在理念和方法上学习和借鉴,包括法制、税收、政策等各方面”。
这也正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考虑。今年6月底,国务院批复支持前海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从金融、财税、法制、人才、教育医疗及电信六个方面给出22条支持措施。其中,金融政策接近1/3,包括支持前海构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探索试点跨境贷款等。
这一特殊政策,被长期关注前海开发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解读为,是在综合考虑了内地各个实验区和示范区优惠政策后的优选和创新,是各种优惠政策的累计叠加的“特中之特”。“前海是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区域合作的重大创举和崭新尝试,因此被给予超常规的支持。可以说,这是目前内地开放程度最高、创新空间最广、优惠幅度最大的区域政策之一。”
明年起
地下建设全面转入地上
前海招商引资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高端引领;二是金融类项目一枝独秀;三是入区项目创新性强。
根据规划,前海开发10年将分三步走,今年是初创阶段的最后一年。“从这两年多的前期准备到明年的整体开发,从刚开始找定位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前海即将度过最困难、最复杂的前三年。”郑宏杰说,随着填海和软基处理即将完成,前海的整体建设也将全面开始。
“一年的时间,做地下处理只能做1米,但往地上做,可以(盖)100米。”他表示,今年底前,前海将筹备3到5个功能单元开发,开发模式为整片开发,一开发就是50万平方米左右的占地面积、200万到30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规划建设之外,招商引资也进展提速,尤其是包括税收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批复之后,谈合作的企业数量较之前增加了3倍。基金“一哥”王亚伟显然也是因此被吸引过来的。
“两个15%,一是企业所得税将降到15%,二是境外人士以及归国华侨和留学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也降到15%,这也是回归到特区刚刚开发时的优惠政策。”郑宏杰说,深圳方面在制定特殊政策的细化落地方案。目前,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正在分别由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前海招商引资的项目已经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高端引领,既有项目资金量大、体现总部经济的项目,也有体量大的单个项目;二是金融类项目一枝独秀;三是入区项目创新性强。明年,前海的招商方向还会发生改变。
“与今年主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和小额贷款公司不同,大的开发建设肯定需要大项目来支撑。明年的招商重心将落在走出去拉大项目上,吸引大体量、有高端整合能力的企业;2016年到2020年则以引进有国际影响力、业务创新、业态新颖的企业为主,帮助前海提升其在国际金融业的位置。”前海管理局招商联络处副处长张锋说。
“一腔热血,‘裸’奔事业”
▶一线故事
张锋很早便进机关,“属于那种委任制的”,在选调来前海管理局做招商联络处副处长一职之前,他是市科工贸信委的一名公务员。
“我来前海的那天是2010年12月20日。”张锋说,来前海纯粹是“一腔热血,奔事业”,“啥都不要了,身份什么都不要了”。
作为前海创新制度设计中的最大亮点,前海管理局是内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因此,离开机关意味着在医保和退休等待遇上不能再享受公务员待遇。
“公务员来这里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相当于‘裸奔’了。”张锋笑着说。
尽管来之前做好了“工作量会变大”的心理准备,但现实仍比想象中要艰难。“之前做了6年招商,但感觉在这里区别还是很大的。市一级的招商主要是宣传、造势,穿针引线,把企业引导到各区。但在前海,牵涉到具体的落地,许多工作都更深入。”张锋说,由于前海的区域特殊性和‘试验田’身份,企业界高度关注,“一般的招商引资会比较有计划性,比如这个阶段要去哪几个地方招商。但在前海,我们经常被堵在办公室,每天都要应付各种企业的大量咨询”。
有时,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张锋一直在不停地做政策解释和产业引导,处室一共7个人,基本上每天都在加班。
“加班”在前海管理局并非特殊情况,也不是哪个处室的特殊情况,而是一种常态。在前海每间办公室里都有一个冰箱,冰箱里塞满了方便面和饼干。
“前海是个‘香饽饽’,国务院批复前海先行先试特殊政策后,企业主动前来求合作的数量较之前增加了3倍。”张锋说。
自前年开发以来,前海一直“加班加点”,争取政策、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叠加型”并进。前海开发的灵魂人物、前海管理局局长郑宏杰有一个“萝卜”理论:一个萝卜两个坑甚至三四个坑。“两个萝卜一个坑,容易推诿扯皮;一个萝卜一个坑,容易按部就班;一个萝卜两个坑或三四个坑,大家才会将所有事情都抓紧往前赶。”郑宏杰说,前海虽然只有15平方公里,但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在前海只能说行,不行也要行!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这位55岁的前海主政者因其满头银发的外形、激情实干的状态给各界留下深刻印象,均认为他“有极大的感染力”。
“我记得最初见局长的时候,他的头发还是灰白的,现在全都白了。”张锋说,社会各界对前海期望值非常高,而前海开发实际比想象中艰难,从局长到一线员工,压力都非常大。
“特殊政策批复后,实施细则还没落地,基础建设也还没完全建起来,一些企业还在观望中,这恰好是我们的招商重点。规建处这两年一直加班加点,平整土地,在‘啃’水污染治理的硬骨头。”即便如此,但张锋依旧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前景是宏大美好的,我也深信一定能实现,但达到愿景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也做好了思想准备。”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策划/统筹:吕冰冰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