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12 1
2012-10-26

讨论生死应该以人为中心。人呢,具有身心灵,因而生死问题的中心就是身心灵的关系问题。所以,凡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精神分析、人类学、社会学等等都会涉及。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对生死问题的讨论,仅贡献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思索。

对于一般人的正常状况而言,不知道一些知识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例如,不知道冰箱的制冷原理并不影响一般人对冰箱的使用;同样,一般人不知道生死的方方面面,也不会影响其正常情况下的生活。但是,人是一个脆弱的动物,当处于迷茫与痛苦的状况,就一定会不自觉的关心生死问题;这个时候如果能学习到一种“正确的”或者说“合意的”生死观,大概能减免不少苦楚,于人生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也许还能避免一些人生悲剧。

据说,自古以来关于生死的哲学著作是汗牛充栋,讨论生死的人也是多于牛毛。我对讲生死的人印象深的似乎是耶鲁大学的雪莱.卡根教授的《哲学:死亡》与我国的庄子的“出生入死”“方生方死”等。其实,生死问题既是一个物理现象、也是生命现象,同时还是情感与精神现象,更是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现象,或者说,就是这些现象的混合与混沌。此外,关于生死的一些仪式、规矩以及社会思想,也是构建社会大厦的一种机制,而这种机制也会影响到我们对生死的体验和认识。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对生死的看法和认识肯定不一样。本文希望能从尽量多的层面和视角去探讨这个复杂而又人们一般不愿意面对的话题。

一、作为社会机制的生死哲学

各地的死亡风俗不一样,甚至各国ZF对死亡的丧葬也会有规定。对于生的文化也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可见,如何对待生死,古人和今人都有精心的设计,其社会机制本身也有着复杂的演化。

例如:古人对“永生”“重生”“生死轮回”等生死理念的文化设计,可能就是通过赋予个体生命的永续性来将人与人的短期博弈变为无限的长期博弈,以解决囚徒困境中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冲突。简单的说,因为死后灵魂存在,所以,活着应该积极开展社会合作。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合作的基础,但人们已日益不再“迷信”和“唯心主义”,所以,惩恶扬善的法律的现世报日益重要。那种企图重新祭出灵魂法宝试图重新封住觉醒的落后努力恐怕是徒劳的,也不应该成为ZF的“德政”伎俩。

再例如:中外人都重视人死亡后的亲人朋友邻居同事聚会之悼念活动,其明显的意义就是:安慰生者、认识死亡之必然、珍惜生命、互通情意等等,这于人类社会之和谐极为重要。但是,一些地方虐杀女婴的风俗则是典型的古代落后农业社会的人口平衡机制的延续,为其辩护的相关意识形态也是过时了的“迷信”。

桥过了就走路 ,但仍在陆地路面上铺桥板就是愚昧,愚昧有时候就是旧习惯的固守。例如,日本的武士道自杀精神,对于民族战争中的民族胜利具有“集体理性”的意义,但是,当今世界的民族胜利可以通过商场的竞争来实现,那么,日本那种自杀文化就显得愚昧落后了,只能是复活军国主义的温床。

二、形而上学的生死数学

其实,如果用数学来表达生死的形而上学,可能是最恰当不过。我因数学知识浅陋,对此理念的探索只能是抛砖引玉。

1:庄子《齐物论》说的“方生方死”,我的理解就是生命这个因变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具有边际递减的趋势,或者说其二阶导数小于零,因此,生命在成长和延续的过程就开始了死亡的准备。

2:生死的概率分析已经成为人口学和医学的基本工具。

3:生死为纵坐标的上下部分,时间的过去未来为横坐标的左右两部分。这个人类世界也因此划分为:过去的死亡世界、未来的死亡世界、过去的生世界、未来的生世界。这四个象限可以表述为“死者已死”“生者已死”(“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死者活着”(中国人儒家认为,为仁义而死者将永远活着)“生者不死”(佛家认为,佛即觉悟者由于了却生死,所以,你只要生心为佛即不再受轮回之苦,因而获得永生)。“未生未死”“无生无死”的状态,可以理解为函数几何里的坐标原点(中国道家说的,“有物混沌,先天地生”“无,天地之始”)。其次,对基督教的“重生”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我提出的“重死”概念可以理解为“象限转换”。

总的来说,万千世界的生生死死之各类形而上之关系可以用日益丰富的数学来表达和反映。

三、生死形态的面面观

对于生的形态,《金刚经》有一句经典总结:“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们都知道, 纵观事物的形态确有无量无边之丰富,但物有成住坏空、命有生老病死是必然规律。所以,有多少生就有多少死。我们在此对死也做一总计:无机物、有机物、生物之死,自然物、人造物等物质之死,印象之死、念头之死、情绪之死、感受之死、知觉之死、情结之死、人格之死等信息与精神之死,人和人的角色关系之死、组织之死、民族国家之死等社会现象之死;部分功能之死与系统消亡之死;分子之死、原子之死、基本粒子之死;假死与真死;病死与非病死;等等。

四、从个体主观视角看生死

如果自然系统视角看,个体的生生死死都是合理的、不关乎情感的。但是,从单个个体的视角看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生死,我们就会生出该与不该、苦与乐、爱与恨等各种之判别,如:该生未生,该死未死,该生却死,该死却生,死得其所、死不足惜,好死不如赖活着,生不逢时、生逢其时,生固可喜、死不足悲,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怕病就怕死,不怕死就怕病,羞死气死与乐死喜死,计划之生与意外之生,自杀和他杀,正常死亡与意外死亡,生死一念,生死在呼吸之间,生不如死、生死无异,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0-26 08:14:23
如果自然系统视角看,个体的生生死死都是合理的、不关乎情感的。自然法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