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3.物质的强度和密度取决于核外电子共轭的程度
2012.10.26
既然所有的化学元素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们的内部强度和密度就没有太大的差别,而结构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那么,是什么决定一般物质的强度和密度呢?我认为:是核外电子共轭的程度!
一般的原子形态具有完美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层。质量越重的原子,核外电子的层次越多。由于原子极小,单个的原子是谈不到强度和密度的,甚至可以说它们的强度和密度是相同的质子和中子的结合程度。
我认为:核外电子是对应核内质子携带电荷的相反电荷的等量团聚体。所以,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反映核内质子的分布情况。
既然核外电子是电荷团聚体,就存在聚、散和共轭的可能。
高温和某些物理手段可能使部分核外电子暂时缺失,呈现离子态,而离子态增加物质的密度。当使核外电子呈现离子态的因素消失时,核外电子会恢复正常形态,相邻的原子可能产生核外电子的共轭现象,共轭的可能是单位电子电荷,也可能是二倍电子电荷。前者可能是物质的固态,后者可能是物质的液态。共轭的核外电子数量越多、层次越多,物质的强度和密度越高。所谓核聚变,不过是全部核外电子的共轭。当然,非离子态的化学元素也能产生核外电子的共轭现象,自然界中所有物质的液态、固态现象实际上都是核外电子的共轭现象,但使物质离子态,在重新形成核外电子的过程中产生核外电子的共轭,是生产中常用的手段。
自然界中物质的相变和形态变化是需要条件的,条件的改变会使物质的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所谓放射性就是物质形成和存在条件的改变导致的化学元素的瓦解现象,所谓分解则是化合物原有核外电子共轭的瓦解。
地球环境与太阳环境明显不同,形成的化学元素也会有所不同。以为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囊括了宇宙中的所有化学元素,是一种幼稚的想法。即便是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也会与地心、地核中的化学元素有所不同,起码在地球表面呈现放射性的化学元素在地心、地核中未必呈现放射性,或改变半衰期。
客观世界的电磁现象可能具有普遍性。所以,我认为正负电荷可能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由它们衍生出其他中性物质,并使所有物质呈现电磁特性,研究物质存在形态,必须研究物质的电磁特性。
同类相聚可能是物质的电磁特性之一,所以化合、融合和核外电子的共轭现象才能产生。但不同化学元素的电磁特性可能不尽相同,化合、融合、核外电子的共轭情况也会有所区别,产生了相拒、相吸和不同的临界点、不同的深度,形成了物质的千变万化、各种形态。所谓化学,不过是物理的延伸,生物化学也不例外。
一般的物质很容易破碎,破碎以后难以复原,因为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共轭程度有限,破碎以后迅速产生了新的核外电子,难以形成原有的共轭程度。胶水是具有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其核外电子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所以可以充当物质连接的媒介。
光合作用和生理现象显示了复杂结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反过来影响物质的存在形态、电磁现象、核外电子的共轭程度。所以,不能排除生物核聚变的可能。当然,需要证明其能否实现。
放射性影响也可能导致物质相变,例如使用快中子反应堆生产元素钚,甚至其他稀有金属、高端核素。经济性和生产、提纯、控制技术可能是主要障碍。
速度可能冲破核强力的屏障,导致核聚变。太阳风导致的核聚变实际上也是放射性核聚变。放射性核聚变的存在说明核聚变未必需要光速,因为放射线一般都达不到光速。物质的离子态有利于减少核聚变的屏障,但核聚变的发生通常还需要压力条件,而压力条件的改变通常导致核裂变。
核外电子的存在和共轭现象是化学的基础,也是材料学的基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它们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