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乐?
如果你用google搜这五个字的话你会发现大约两千万条没有什么用处的而且很坑爹回答,比如:
"快乐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快乐是一杯水,透明却没有味道,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它却比蜜还要好....."
"佛说,快乐是....."
"上帝说,快乐是...."
"孔子曰,快乐是...."
"我三舅姥姥侄子外甥的二婶说,快乐是...." 等等....
当然,假如你是文艺小青年,为情书积攒素材或是骗骗无知小MM的话,看看以上的文章当然是无伤大雅的,不过假如你真的很想弄清楚快乐的来源的话,看以上的文章基本作用不大。比如说,当你看到了文章里面写,幸福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就会有:”我身体倍儿棒怎么还这么郁闷?“之类的疑问。
学习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用学来的知识来解释和指导生活,学了一肚子学问但是却没办法应用是很悲惨的一件事情。有一门学科叫做幸福经济学,可惜我没有太多的涉猎,但是在论文立题的时候我偶然接触到卡尼曼教授的参照点理论,研读数篇之后,对此理论拍案叫绝(不过后来被导师鄙视了一下,很郁闷,以至我研究锚定定理了,不过那是后话)。
“参照点理论”的模型很枯燥,但是他对快乐或是痛苦(经济学中喜欢用“正效用,负效用”等词,但是为了方便这里面暂且用快乐和痛苦代替了)的定义却是一针见血,它明确的指出:快乐或者同痛苦来源于一个人的“状态”和“参照点” 之间的差距。
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现在的工资是3000元/月,突然你的老总给你每月的工资长了1000元,现在你的工资变成了4000元/月,你是不是心情大好阿?是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快乐,因为你的状态(从此以后4000元/月的工资)要比你的参照点(过去的3000元/月的工资)要高,在这种差异中,你便获得了快乐。
但假如你一开始的工资是5000元,突然你的老总给你每月的工资降了1000元,变成了4000元/月,此时你会非常的不爽,因为你的状态(从此以后4000元/月的工资)要比你的参照点(过去的5000元/月的工资)要低,在这种差异中,你便获得了痛苦。
发现了吗?同样的4000元工资给同样一个人带来的效用竟然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你的快乐与痛苦并不是由你4000元/月的工资决定的,而事实上是由你的状态与参照点的差异带来的。
由于这个例子过于简单,可能有些人读到这里会觉得:“这不是废话吗?涨了工资当然高兴啊!降工资当然不高兴!这事还要用理论解释,太夸张了吧。”
不过不要忙着下结论,根据参照点理论”涨了工资当然高兴“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你是否高兴其实并不取决于你工资涨没涨,而是取决于你的状态和参照点之间的差异。
同样的一个涨工资的例子:“你现在的工资是3000元/月,突然你的老总给你每月的长了1000元,现在你的工资变成了4000元/月,不过你很快发现,同办公室的同事工资都涨了3000元,他们的工资是6000元/月!(为什么我才涨了1000元!歧视!领导没眼光阿!凭什么?!!老子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工资涨了1000元,但是很可惜,你并不快乐,这是因为你的状态(你4000元/月的工资)比你的参照点(你同事6000元/月的工资)要低,在此这个差异中你获得的并不是快乐,而是"不爽",即使你的工资实际上涨了1000元。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其实你快不快乐根工资多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快乐其实是由”差异“带来的,而你的"参照点”决定了这种差异。(当然后人发展了卡尼曼的模型,说效用并不完全来自于差异本身,而是差异带来的效用和所拥有物质所带来效用的和)
参照点理论可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比如说你明明平时没有意识到身体健康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的负所得)你才会觉得你当初健康的时候(你的参照点)是多么的幸福,而现在是多么的惨;或者是你一直不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挺好,但是在网络上看到别人的一些悲惨的故事(你的参照点)就会觉得你现在的生活(你的所得)其实是蛮不错的。等等等等。
也许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结论:“所以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想获得快乐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参照点,我其实是不需要进步的,只要把参照点放在比我低的人的身上就能获得幸福。”我只能说这种结论在理论上这是正确的,这种结论很难应用在生活中,为什么呢?
想当年当笔者傻里傻气的把论文拍在导师面前并向他们宣布我发现了这个被我称作完美的理论的时候,两位导师都用一种慈爱,怜悯和同情的目光望着我,并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参照点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决定自己的参照点的吗?.”于是一个"完美"的模型就这样崩溃了。的确,参照点理论本身并没有指明参照点到底是什么。无论这个理论多么的完美,如果搞不清楚人们是如何定义和选取参照点的话,就无法得知人们到底获得的是痛苦还是快,更无法应用(当然,之后有很多论文讨论参照点,把参照点说成是现状,习惯,或者期望等等)。比如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无法控制究竟把参照点放在自己过去的工资上面还是同事的工资上面,你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所以“不需要进步的,只要把参照点放在比我低的人的身上就能获得幸福”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参照点。(我并不完全否认个别强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参照点,比如“知足常乐”的人,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而我们要解决的是绝大多数的问题)
那么,人们在“参照点”的选取上,究竟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答案是有的,在解释这个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名词--“适应性偏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