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老子曾经从函谷关西走而不知所终。我有时候在想,不在人世间好好过日子,他干么要悄悄归去呢?是因为看透人间而不容人间,还是不容人间而看透人间呢?
释迦牟尼是因为想解脱生死苦难而出家,找了办法后又回馈人间。耶稣也是用自己的血肉解民于倒悬。孔子耻于与鸟兽虫鱼为伍的不近人情。那么,中国这位老神仙为什么要活着离开人世呢?
按我的理解,老子出关要么纯属后人捏造,要么老子尚未得“道”;因为得了道的人就该与民同乐,而不是独乐乐;老子虽有微言大义的5000言《道德经》也不能作为他得道的明证。不过,老子即使没有“得道”而“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他也得到了光明与智慧---《道德经》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智慧的象征。所以,他看透人性而不容人情,他得到了茶性却失去了酒情,他飘飘渺渺终老于苍茫西域之独孤峰上。
中国古人的“情”其实更接近我们今天讲的“性”---即情欲,而古人讲的“性”勉强可以理解为今人讲的“理性”;一般来说,“明心见性”就是指人化解了自己的各类先天后天之情结而获得自由智慧的状态。我的体会是,茶为理性的博士,酒为情色的媒人,我认为,得到了人生真谛的人应该是“酒情茶性”而阴阳调和的人!
按古人对“性”与“情”的理解,我将人分为四类:
第一,纯情之人,这种人几乎就是熊熊燃烧的大火,类似自然的恒星,所以,神话里多尊崇“太阳神”,这是一种 “原生”的力量,有大乐。是纯阳。
第二,纯性之人,如果老子真的西出函谷关而活着遁世,那么,他就是纯性之人,即:纯智慧之人,这种人用辩证观看透了“有无相生”的道理,因而只有死或者孤独才能证明自己的“唯一性”或者说“存在意义”。如果不死,就必定要选择孤独;性越纯,孤越独;虽是创造之神,却心怀大苦。是纯阴。
第三,性情中人,这种人在理性中孕育了全新的情色,其典型特征就是:艺术!无论绘画、音乐、体操还是诗歌小说,具有真性情的人必定能创造真艺术!是美的精灵,是乐的极致!
第四,情性中人,这种人应该是一般的芸芸众生,其特点是:苦乐循环---他们的理性之舟在情欲的大海中风起云涌和波涛起伏并也不断收获智慧之果、果腹之粮,虽然理性的船体越来越大,但情欲之水域也越来越宽,因而风险与收益同步发展、快乐与痛苦一起强大。芸芸众生才是人类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英雄。
诺,道可道非常道;然,可道之道,道在人间---人类社会,从个人体会,分有善恶;从人众察视,只有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