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ETTYSBURG ADDRESS
Abraham Lincoln, Nov. 19, 1863 at Gettysburg
【演讲背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16届总统,生于肯塔基州霍金维尔镇,除识字写字,没有受过正规教育。21岁开始独立生活,当过工人、水手、店员、邮递员、土地测量员和律师,1834--1840年四次入选伊利诺州议会,1856年加入共和党,1860年当选总统,1863年发表“解放宣言”,解放了20万奴隶。1865年4月14日,南北战争刚结束,被南方奴隶主指使的暴徒暗杀。
葛底斯堡是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1863年7月,北方军队在此经过三天浴血奋战,击败了南方的精锐部队,使北方军队逐步进入主攻,该战役也就成为美国南北战争(1861--865)的转折点。
这场激战联邦军队伤亡两万余人,为纪念阵亡将士,国会决定在这片战场上建造国家公墓。掩葬委员会发给林肯总统一张普通的请帖,请他参加于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阵亡将士公墓落成典礼。他们以为林肯不会来,所以已经请了著名演说家艾佛瑞特发表演说,却没想到林肯答应出席。于是他们又给林肯写信,说在艾佛瑞特演说完毕之后,希望他“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这是一个侮辱,但林肯平静地接受了。两星期内,林肯在穿衣、刮脸、吃点心时都想着怎样演说。演说稿改了两三次,仍不满意,葬礼前一天晚上,还在做最后的修改,半夜找到他的同僚高声朗诵,走进会场时,骑在马上仍低头默想着演说辞。在艾佛瑞特两个多小时的讲演后,林肯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演说。一位记者支上三角架准备拍摄照片,而还没来得及就绪,林肯就已走下讲台。这篇堪称经典的讲话不足三分钟,全场掌声却持续了十分钟。
葛底斯堡演讲词
------亚伯拉罕.林肯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父祖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孕育于自由,致力于实践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
今天,一场大的内战考验着我们,也考验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同样孕育于自由、奉行平等信条的国家,能否长久传存下去。此刻,我们聚会在这场内战的一个伟大战场。为了这个国家的生存,无数烈士献出了生命。我们特将这片战场的一部分辟为圣地,作为英灵们的永久安息之所。这是我们应为且合宜之事。
但大而言之,我们无法以这片土地来祭奠国殇,使这片土地变得神圣的并不是我们。曾在这里英勇战斗的所有活着和已经倒下的将士们,是他们把战场化为圣土,其意义远非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损益。世人不会注意,更不会长久记住我们此刻所说的话,但必将永远铭记他们捐躯赴难的伟烈丰功。我辈生者唯有踵武前驱,以更大的决心与献身精神致力于先烈未竟之事业,以此告慰英魂,让他们的血不至白流,让这个上帝保佑下的民族在新生的自由中涅磐,让民有、民治、民享的ZF在这世界上得到永生。
【演讲赏析】
文章写得简短是很不容易的,而把悼念死者、砥砺士气、慎终追远的思想内容都浓缩短小的篇幅里就更非大手笔莫为了。林肯不愧是这样的大手笔,以两三百字极尽纵横捭阖、跌宕起伏的能事,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以少胜多,一字值千金。
讲话的开篇就高屋建瓴。站在数万将士曾经倒下的战场上,首先追念了八十七年前美国人的开国元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功绩,指出,他们的合众国乃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基础之上的新的国家,只要平等和自由在,国家便不能分裂。由此下去,自然讲到了这场威胁着合众国存在的内战,讲到为了这个国家得以存在下去而献出生命的战士。可是,林肯笔锋一转,紧接着就说活着的人们没有什么可以祭奠死者,唯有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捍卫国家、捍卫自由与平等的事业进行到底,才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作者的思想境界一下子把一篇悼念和动员的文章提升到了高出一般的水平。
伟大的文字出自伟大的心灵。林肯总统是卓越的政治家、爱国者,而且,读他第一次当选总统的就职演说,看他反复申说共和的要义,也可见他是一位深思远虑的哲人。他竭尽所能想要避免内战,强调国家面临的分歧一定可以在美国宪法的保障之下和平地得到处理。但不久战争还是爆发了。他在坚决战斗的同时不忘南北双方实是手足相残,努力呼吁和平。林肯又是极其谦逊(一种今天在我们中间极少见的品质),虽然谴责南方同室操戈的不义,却并不以真理与正义自居,而是仰问上帝,深刻检讨美国人的罪责,反思国家制度的弊病,以宽广的胸怀去爱敌人,以坚韧的毅力去承受困难的考验、战火的洗礼。这个世界远非乐土,但即使身在动乱之中,真诚向善的心还是引导我们,使我们不至于在野心、贪欲的歧途上走得太远。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林肯总统谦卑、博爱,是他的德行;在美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出任总统,领导国家度过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度,这是他的功绩;一篇不足三百字的演讲流传至今,而且必将永远流传下去,这是他的不朽文章。人生不满百年,三者能实现其一,生而无憾。林肯以他短暂的一生,却实现了德行、功业、文章的三不朽,实在让人钦佩。在品味这篇名垂史册的文章同时,让我们共缅作者伟大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