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沟造地惠民生再造陕北好江南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2-11-16)(记者:周怀龙 王文昭 郝占东)
摘转:http://www.rard.org/post?postId=801
治沟造地惠民生 再造陕北好江南
发轫于延安的治沟造地,将一条条沟壑变为高产良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而且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陕北地区的一大难题,即退耕还林与增量增产造成的“增加粮食耕种面积——破坏生态、加剧水土流失”与“增加植被面积——耕地减少——退耕还林成果难以巩固”循环的怪圈,进一步优化了土地空间格局。
2012年正式启动的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成为西北地区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示范工程。
人们预期,这项重大工程将为未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乃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开启一扇大门。
启动国家级重大工程——打造全国土地整治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示范工程
记者在延川、子长和宝塔区几个试点区采访时,当地群众说起治沟造地都喜笑颜开:“国家办了好事情!”
子长县金盆湾村支书张锁三说:“这是个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的工程,全村增加了几百亩土地,人均耕地由原来的1.5亩达到了2.7亩,玉米产量可由原来的每亩100多公斤提高到600公斤。我们一百个满意。”
马家砭镇景家河村闫万贵说:“整出来的都是最好的坝地,以前不能种庄稼的盐碱地的现在也能种了。政府还引来双垄地膜套种技术,效益好得很!”
宝塔区中庄村的郭万莲说:“过去的地都在山沟沟里,两边没有排水渠,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一下暴雨,还会将庄稼冲走,大家叫苦连连。现在治理以后,路修好了,渠也建成了,粮食产量将会翻上几番。”
延川县樊家沟村村支书刘青海说:传统“坡改梯”造出的梯田,都在山上,农民需要爬到山上去耕作,费时费力不说,还只能“靠天收”。治沟造地造出的沟坝地,不仅平整易于耕作,而且保水保肥,村民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往山上跑了。新造的地种上高产覆膜玉米,现在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试点的实效和群众的反响如一颗颗定心丸,让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进一步确信:治沟造地确确实实让当地增产增收,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于是,2011年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对子长县试点的专题调研基础上,提出尽快召开现场会,在全省同类地区推广。根据计划,陕西省从2011年到2020年,将整治土地402.9万亩,其中2011年至2015年共安排100万亩,每年20万亩左右。
但是,摆在面前的困难也不容回避。
“第一个是资金问题,也是当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延安市政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延安三个试点县区一亩新地的平均造价约5000元。按20万亩计算,全省进一步推进治沟造地的资金缺口将按几十亿。除资金外,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建成后的农田还得考虑后期使用问题等。
恰逢此时,历史给了延安和陕北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1年底,治沟造地试点的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认可。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陕西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加以推广,并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接下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通过专题研究、专项安排,决定在陕北地区深入实施“治沟造地”工程。
延安经验也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徐绍史部长亲自作出安排。2012年初,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率队,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及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延安治沟造地工作进行联合调研,并就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沟通对接。
包括土地、农业、环保、水利、地质灾害等多方面顶级专家在内的“豪华”调研组,对试点地区的沟沟道道、相关文件、图纸及群众反映等进行详细了解,认为治沟造地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特征出发,对于恢复和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王世元表示:“国土资源部将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和徐绍史部长的要求,在总结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示范、扩大试点、逐步推开,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延安市治沟造地成为国家土地整治重大项目。”
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国土资源部对项目申报、可行性研究等进行了跟踪指导服务,徐绍史部长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并作出指示。
不久,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雏形形成:按照每年10万亩、5年50万亩的规模开展,而建设标准则由原来的每亩5000元,进行了相当幅度的提升。
9月24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率领调研组到延安,实地查看了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宝塔区石家河村等治沟造地项目,正式启动了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三、打造保生态、惠民生精品工程—— 造地增粮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破解“退耕还林与农业发展争地”难题
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这是首次。
有人担心:如此大规模的“治沟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何?怎样有效防范、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尤其是生态环境风险?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黄土沟壑占全市总面积的九成以上。虽然黄土具有一定的直立性和稳定性,但遇水流失坍塌的特性同样明显。
对此,国土资源部一再强调,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生态建设,在工程建设上要强化质量标准,强化溢洪道、排洪渠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治沟造地项目成为一项保生态、富民生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2012年4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和他的团队中标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可研和方案设计。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这20多名科研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延安的沟道里”,对那里的地理地貌、人文经济、生态环境、转型战略等进行了一次系统浩大的梳理和探索。
“现在开展治沟造地重大工程,恰逢时机!”刘彦随说,如果是十年前,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可能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在他看来,这个“时机”有两个:
“时机”之一,实施工程的自然环境已经变得成熟。
经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延安的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延安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900多万亩,占全国的2.5%,全省的27%,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4%,土壤侵蚀模数降到0.54万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减少了约一半。沟里的来水来沙减少了近70%,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沟道环境,极大地降低了治沟造地的风险。
“时机”之二,恰逢城乡发展转型新机遇。
近十多年来,陕北和全国一样,农村人口非农化加快发展,农村人地关系已发生显著变化。过去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如今正转为“少种多收”。在农村青壮劳力日益减少的情形下,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土地经营组织化、规模化成为新的方向。
“实施山地大规模退耕还林后,农业生产与耕地的重心转向沟道。适时推进治沟造地,既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延续工程,也是促进农村转型与农民增收的基础工程。因而,‘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成为延安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刘彦随指出。
自从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后,延安的总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多。尤其是随着第二轮退耕还林8年的钱粮对接期限的到期,粮食安全怎么保证?群众靠什么增收?退耕还林成果如何巩固?
“这就需要治沟造地工程,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生产,从而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民收益。”刘彦随说,“‘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两项工程浑然一体,可破解传统‘恶性循环的怪圈’,从空间布局与功能上,共同筑起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安全、农田保护、农民增收的新平台。”
为配合治沟造地工程,延安规定:沟道里造一亩地,山上要退耕3亩地。沟道坝地产量相当于5亩坡地,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推进退耕还林、治沟造地的积极性非常高。
延川县梁家河村支书石春阳告诉记者:“治沟造地项目第一是把原来产量不高的地变成高产坝地,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第二是将原来的沟槽填平,增加了耕地面积;第三是路渠等配套设施修好了,农田产量更高,土地流转更受欢迎。没整之前一亩坝田承包才500块钱,现在至少800块钱。”
此外,推进治沟造地重大工程的“时机”,还表现在试点工程探索所积累的经验。
延安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治沟办主任张强介绍,延安围绕专家关注的生态和工程建设问题,从三个方面更加理性、科学地推进:一是采取科学的切坡方式,确保沟坡的稳定。对20度以上斜坡一律不准切坡平地,以避免裸露面过大。二是提升沟道泄洪、防护标准。三是要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沟道植被进行恢复。
“可以说,延安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把大家的顾虑都打消了。今年7-9月的汛期,没有发生一起坡毁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个工程是安全的,经受了检验。” 宝塔区水务局局长贾志斌说。
但专家认为,工程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提高工程标准、技术参数及安全体系等,进一步将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重大工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延安乃至整个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的增强型系统设计标准和规范。
国土资源部提出:一要提高建设标准,确保工程措施到位;二要制定生态等风险防范措施,提出对策措施,做好应对预案;三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