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055 3
2012-11-18

《科学》刊中国教授社论 "炮轰"千人计划科技部科研基金分配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以“檄文”方式炮轰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如果不认识人,根本申请不到经费。

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因施一公、饶毅两位生物学学者联合撰文“炮轰”,又成焦点。

行政人员主导千人计划分配过程

两人都有国外学术经历。施一公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前,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也是该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饶毅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回国前是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随着第一批海外回归高潮结束,后续的引进海外高技术人才,出现人才引进出现钱多人傻好骗局面,一些假教职假学术低层次海外人士浑水摸鱼现状,这些人不但包揽千人计划,并组团进军《2006年~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计划》973,863,国家重特大战略项目,实际国内只待2个月,纯为了骗钱。

    除了骗取千人计划,谋求配套2亿资金。本刊记者了解到,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有两大块: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二是科技部的“973”、“863”等项目。尽管同属国家科研基金来源,二者却在申请、评审的道路上大相径庭。

    不放弃就不要回来被,这么简单的事情搞的好像很高尚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既然不能全职6个月,不要占着坑,骗三亿经费,拿100万。这么简单的规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尊重规则就是社会进步。

    千人国内的人不是真正回国,干两个月的活,拿12个月的工资,Tenure照拿,double pay 不挺好?千人年薪100万,国内配套资金3个亿,别的年薪只有20万,千人明知规定,欺骗纳税人行为,涉及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这个比假履历假文凭学术腐败更有杀伤力,对学术界和学人更有摧毁性,对学人是一个沉重灾难打击。

    很明显,骗取千人计划,并能“搞定”官员和行政人员,便能得到一份对自己有利的立项以及申请指南。高抒称,限于中国体制,研究员如果弄不到项目,自己的生活都会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能指望他们干什么?”

     而在项目的评审方面,问题则更大。一位不愿具名的科研人员向本刊指出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只要把专家或评委的人,安排到项目中去,就会得到他们的投票,再等重大科学项目通过后,将具体的项目分给其嫡传弟子和好友。

高抒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现在有的研究员,一年中花费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来拉关系,申项目,一些教授的科研基金就是靠与个别官员和科学家拉关系得来的。   

    查查不是全职回国的千人,查近10年文章,无一不是PAPER存在大面积学术不端者,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千人计划要求全职,不是全职而获得千人,本身就是欺骗。千人在学术上基本已经成熟,关于行业上的法律规则也已经知道,这种情况下,搞欺骗,可以预见其日常的科研学术的严谨程度奇差。对公然违反千人条款,涉及学术不端,应该国内国外齐抓共管,国内国外逐条拿住NATURE,SCIENCE文章严格审查。

   这篇“檄文”,是以社论的形式,发表在9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文章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对中国的科研起到应有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18 14:08:40
体制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4:11:52
不是空穴来风,面子工程是整的很厉害,海龟挂个名、走走过场就把经费弄到了吧。
砸钱,从投资教育抓起从改变教育体制搞起呀!天天就只知道引进吗(应该有引进但主要还是得自己培养人才吧?),治标不治本,没有活水源头永远都是跟屁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18 14:17:26
中国踏踏实实想搞研究的人拿不到项目,那项目的人是不踏踏实实的搞学问,长此以往,情何以堪。作为偌大中国的科研,怎么才能改变如此的现实,靠科研改革就可以了?关键在于中国的科研动力什么,是为了真真切切的搞研究,提升国家竞争力吗?拿项目的人能真的带头深入进去研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