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调查的局限与对策
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调查研究方式,网络调查与传统调查方法相比虽然具有上述优点,但它毕竟只有一个较短的历史,还是一种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局限与问题的调查方法,这些局限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互联网自产生的那一刻起,其在全球发展的速度就极为迅捷,但相对于全球总人口而言,目前网民的人数仍相当有限,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同时,无论是互联网本身的发展水平,还是网民的网上行为,也都尚不成熟。据CNNIC的调查,至2001年1月,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突破2200万,从绝对数量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相对于中国13亿人口来说,这一数量就相当有限了,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约0.17%。对于全国的样本来说,0.17%的网民比例,甚至还不够统计的误差率。不仅如此,而且中国的网民在地域、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的分布上也极不平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的“国际互联网项目”(WIP)中国部分“华人互联网用户调查”(CIUS)(2001年4月),及CNNIC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0年7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京(18.72%)、上海(10.79%)、广东(12.82%)等东部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在职业分布上,主要是在校学生(42.6%)、管理干部(16%)及科教卫文工作者(11.2%);在年龄分布上,17-20岁的网民约占40%,而30岁以下的网民占了全体网民总数的约2/3。3 中国网民在分布上的这种不均衡状态,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网络调查的抽样框的随机性、全面性与完整性,从而影响互联网联机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及可靠性。因此,在许多问题上,仅仅依据对网民的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其效度及信度如何自然不难想象。
其次,由于网络调查只有一个相对较短的历史,因此在调查经验上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处,而且目前的网络调查在软件及硬件方面也有诸多欠缺,专业网络调查人员也十分缺乏,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网络调查的全面性及准确性。从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网络调查来看,无论在调查研究设计方面,还是在概念化和操作化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的缺陷。例如,CNNIC的网络调查虽被广泛引用,但国内学者对其问卷设计,以及作为调查单位的“用户”、“总体”等概念,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在网络调查理论及设计方面的缺陷与不足,直接导致其调查统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都难有保证。
再次,无论是网络联机调查,还是借助E-mail进行网络调查,网站都是调查问卷的载体,研究人员与受访者只有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才能沟通,因此,全面、深入的网络调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网站本身的发展。然而,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仍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网站本身的商业利益,目前大多数的网络调查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或技术色彩,这使得网络调查的结果难免有失实之处。例如,CNNIC统计报告中的网站排名之所以遭到媒体与业内人士的众多批评,就是因为其调查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
最后,网络调查与传统调查一样,也有一个研究伦理问题。例如NetValue公司对网民网上行为的调查,就极有可能涉及网络用户的隐私,从而构成对用户隐私的侵犯与伤害。目前,由于NetValue公司的网络调查,还只是针对家庭用户的网上行为,因此这一问题还不十分突出,而一旦涉及公司的网络行为,就有可能侵犯到公司的商业行为与商业秘密,但恐怕没有哪一家公司会愿意让自己的商业行为受到“全景”式的调查。因此,在网络调查中如何遵循必要的伦理原则,仍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底线,然而,对于网络调查来说,这条底线到底在哪里,对目前的网络调查研究者来说,答案尚不明显。
我们认为,针对网络调查的上述局限与问题,必须一方面加强对网络调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同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完善网络调查方法,提高网络调查的质量。
首先,需要加强对网络调查的理论研究。网络调查在研究目的与研究单位上与传统调查相比,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殊性(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种后现代特性),因此无论在设计网络调查问卷及对研究进行概念化和操作化,还是在确定网络调查的指针和进行抽样时,都必须充分注意到网络世界的这种特殊性。尤其是那些针对互联网本身的网络调查,更要注意到互联网的这种特殊性。具体地说,就是要恰当地确定所要调查的问题的每一个指针与维度,确定这些指针在多大程度上相关并且可以互换,抽样框有多大的代表性等。这是成功的网络调查所必须做的第一步。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网络调查问卷。一份合格的网络调查问卷,与传统调查问卷一样,务须问题明确,避免模棱两可,以便受访者能够真实、准确地回答;问题应该与调查主题相关、重点突出,并且必须让受访者能够接受并且愿意回答;问题本身应该相关并且简明扼要,以便受访者能迅速回答并避免误解。但另一方面,亦要充分注意网络本身的特殊性,使网络调查的问卷在设计上能体现出与传统调查问卷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充分发挥计算机及互联网在调查中的作用。
再次,选择恰当的网络调查方式。不同的网络调查方式有着不同特点,如依赖网页开展的联机调查一般只能收到对调查专项感兴趣的网民的响应,而且对设置该调查专题的网站访问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问卷的回收率,因此依赖单一网站的调查结果,一般会有较大的局限。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超文本链接的优势,以尽量减少甚至避免这一局限。相对而言,通过视讯会议或BBS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网民的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并且适合于对某项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一般说来,选择什么样的网络调查方法,应该根据调查目的、对象特点及调查的内容、形式、要求等因素进行选择,并充分注意到每一种网络调查方式的不足,以便用其它的调查方法,包括传统调查方法进行补充。
最后,建立和完善网络调查的技术规范和行为规范。只有建立和遵循网络调查的基本规则,才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网络调查的质量。目前,由于网络调查还刚刚起步,因此其调查技术规范和调查行为规范都尚待建立与完善。例如在调查技术规范方面,如何通过互联网有效地抽样,怎样的抽样框是有效的,网络调查问卷的格式应该如何设计等问题,还需要理论和经验积累。在调查行为规范方面,如商业化网络调查应该如何核算费用,必须遵守哪些基本伦理规范与行业标准等,亦有待规范和完善。这些规范与标准的建立,对于商业化网络调查的兴旺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在互联网发展仍然有限的今天,如何吸引更多网民参与网络调查,对于网络调查来说,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本身的技术优势,通过增强网络调查的趣味性来提高网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设计网络调查问卷时,可附加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背景资料及超文本链接,使问卷图文音像并茂,以达到增强趣味的效果。这是网络调查相对于传统调查方法的优势所在,应该充分运用这一优势以克服和弥补网络调查目前存在的局限。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以增强网民对网络调查的参与,如提供纪念品或从回收的问卷中进行抽奖等方式吸引网民参与网络问卷调查。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网络调查的前景应该是十分乐观的。因为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与反馈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快捷信道,借助互联网的这一优势,网络调查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调查研究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不过,要达到这一目标,目前还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理论与实践上的努力。
繁体: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