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变化有内在联系。1929年大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探索建立了影响至今的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则加速了欧元和欧元区经济的诞生,并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新内容。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否定了传统的"雁型模式"区域分工格局,也加速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由美国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将对未来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我国积极探寻历史规律,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1990年代中前期,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欧洲一体化受货币危机困扰,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也进入一个罕见的长波繁荣期。高度的经济繁荣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并使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在进入21世纪后,为继续确保经济的长周期繁荣,美联储强行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的6.5%下调至2003年6月的1%。当低利率政策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而无以为继时,美联储开始迅速提高利率。这就成为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第二年,次债危机演化成影响全球的超大型金融危机。
  目前还很难判断这些新趋势对国际经济格局究竟有多大影响。究其原因还要看五方面因素。第一,危机持续时间。如果时间较短,世界经济格局被迫重塑的范围和可能性将大大降低。第二,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博弈。美国是一个富有创新力的国家,每次危机都对其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此外,美国还掌控着世界货币体系,而日本(刚经历了地震与核危机)和欧盟(沉陷欧债泥塘)内部社会经济问题丛生,很难对美国经济发起挑战。第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获得的发言权能否持续下去。这最终还要看其发展思路和内部政策能否真正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外部影响力。第四,以亚洲为代表的区域主义发展的动能究竟有多大。这往往受到亚太各国的政治复杂性的干扰,同时也受到各国货币整合动机和意愿的影响。第五,国际资本和贸易变化方向。由于美国开始积极转型,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有所收缩,第一、第二产业重新快速发展,因此全球资本流量和贸易量可能下降,这将对大量依靠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某种制约。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早在1999年欧元刚刚推出时就曾预言,欧元将无法生存过第一次经济危机,欧元区有可能在10年后解体。他认为缺乏统一的货币政策基础是欧元区长期存在问题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他对欧元区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
 
1.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导致欧元区危机的直接原因
    
    第一,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第二,欧盟对各国的财政控制力薄弱,同时缺乏应对成员国债务违约风险的危机处理机制。第三,欧元诞生过程中政治力量而非经济力量起了决定性作用。
 
2.欧元区的经济结构不平衡——导致欧元区危机的根本原因
 
更为细致地审视欧元区各国的经济结构,会发现欧元区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的经济体系确实有着很大的不同。欧元区经济结构不平衡是导致欧元危机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不平衡通过外围国家负债,核心国家出口并向外围国家贷款的方式表现出来。
 
欧元区这种外围国家负债,核心国家出口并贷款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可维持性,关键在于外围国家经济基本面能否承受起债务的规模。一旦外围国家负债规模脱离了其经济基本面,违约风险骤然增大,欧元区经济的不平衡便会以债务危机的形式爆发,这就是欧洲目前正在经历的危机。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扩大,不仅威胁着欧元区甚至整个欧洲的稳定,而且也威胁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已成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最大诱因。从更深角度来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威胁到欧元区的生存。如果危机最后导致欧元区解体,就意味着世界经济版图的重新划分,整个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也将面临重新洗牌。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可能仅通过7500亿元的一揽子救助措施就能解决,危机解决的难度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次贷危机,目前来看,欧洲走出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路径有四种。
 
第一条路径:欧元区国家甚至整个欧盟国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起努力,帮助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走出危机。
 
第二条路径:把发生危机的主要国家逐出欧元区或静等这些国家主动退出欧元区。
 
第三条路径:实施大规模国际救援,或由各主要国家增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救助规模。
 
第四条路径:欧元的崩溃与欧元区的解体。
 
在上述四条路径中,最好的路径是第一条,最差的路径是第四条。需要指出的是,欧元的崩溃与欧元区的解体并不是夸大其词与耸人听闻,而是一种必须防范的可能发生的现实。全
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公司曾发出警告,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具有传染性,将导致英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金融体系受到冲击;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在上周
末表示,欧元区可能将崩溃,这是美国权威人士第一次对欧元区前景做出如此悲观的估计。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与蔓延之中,现在就断定上述四种路径中最后会走哪条路径
还为时尚早,但通过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教训与有益的启示。
 
首先,一个由众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距甚大的国家组成的松散货币体需要格外慎重。欧元区16个国家在实施统一的币制与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外贸政策与劳工政策与之相适应,这本身就会留下重大隐患。财政政策只有在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时才会灵活有效,失去了货币政策的配合,各个主权国家的宏观调节就会失效、失灵、失序,经济发展很难不遭遇困境。因此,由多个国家实施统一的币制与货币政策弊端重重,很可能不是全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好路径选择。
 
其次,制度设计不能只想到好的一面,还要充分估计到坏的一面,在整个制度设计中,反危机机制应提高到重要地位。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虽有不同的发生原因与演进机制,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必要的反危机机制。
 
最后,赤字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把握好相应的度。虽然赤字财政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经济共同使用的经济政策,但要注意量的积累所引起的质的转变,特别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动荡不定的大背景下,财政赤字的持续攀升必须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