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动熟练度的数学分析
人的劳动过程是人对于自然性生产资料(即劳动工具、技术与科学)的利用过程。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量的过程,显然,劳动过程也存在一个效益问题,人们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潜能转化为尽可能多的劳动量。
一、劳动效益的分析
对于不同的人,相同的劳动潜能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劳动量,从而反映了其劳动素质的高低。为了比较一个人相对于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素质,现提出如下概念。
劳动效益:劳动者所产生的劳动量与所释放的劳动潜能之比,称为劳动效益,用El来表示,即
                El=Ql/Qp              (2-23)
其取值范围是(0,∞)。
二、劳动熟练度的定义
当劳动者的劳动规模及所处劳动环境已经确定时,其劳动效益完全取决于他所积累的劳动信息。劳动素质较高的人因积累了较多的劳动信息,只需消耗较少的劳动潜能就可形成较多的劳动量,从而对劳动潜能产生了放大效应,其劳动效益大于1;相反,劳动素质较低的人因缺少劳动信息,则需要消耗较多的劳动潜能也只能形成较少的劳动量,从而对劳动潜能产生了缩小效应,其劳动效益小于1;只有当劳动信息的积累处于社会平均水平时,其劳动效益为1,此时为正常劳动素质。劳动熟练度就是用来反映劳动者偏离正常劳动素质的程度。
劳动熟练度:设劳动量为Ql,劳动潜能为Qp,则把
          Rl=(Ql-Qp)/Qp            (2-24)
定义为劳动熟练度。
则         Ql=(1+Rl)Qp            (2-26)
由(2-23)、(2-25)式可得
               El=1+Rl                  (2-27)
               Rl=El-1                  (2-27)
Rx取值范围是(-1,∞)。
三、劳动熟练度提高的基本特征
劳动熟练度反映了一个人对于劳动工具及其扩展形式(技术与科学)的利用能力,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使人的劳动器官得到延伸、替代、加强和扩展,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人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的劳动量。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新工人在机床上操作时,开始总是感到笨手笨脚的,心理很紧张,动作迟缓,废品率高,不安全性大,每天下班回家感觉很疲劳,身体许多部位感到疼痛。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以上现象逐渐减轻并消除。
这种现象是由劳动熟练度的提高而产生的。以体力劳动为例,熟练劳动行为有两方面的特征:
(1)与熟练劳动行为无关的多余动作逐渐减少,精神紧张性逐渐消失。例如,儿童初学写字时,常常是手指紧握笔杆,面部肌肉紧张,并且嘴唇噘起,眼睛歪斜,表现出一些多余动作和精神的紧张。
(2)熟练劳动行为中各个具体动作之间在时间和空间排列上越来越紧凑,在功能特性上越来越协调一致,并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和灵巧性。如优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雕刻家的精美作品往往使人赞叹不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第一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在完成相同的劳动量时所耗费的劳动潜能逐渐下降;第二个特征标志着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潜能不变时所完成的劳动量逐渐增加。总之,劳动熟练度的提高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特征:劳动量不变,劳动潜能下降;劳动潜能不变,劳动量增加。
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
由心理学可知,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性最主要的表现是动力定型,简称为动型,它是大脑对一定的刺激物系统所产生的反应系统。
动型:就是以几个不同的条件刺激物(声音、光线等)按一定时间间隔和顺序组成为一个定型系统,对动物进行反复训练,动物就会逐渐形成一个跟各个刺激物的强弱、性质以及相互关系相对应的稳定的反应系统。在这个反应系统中,机体对前一个条件刺激物的反应变成了后一个反应的条件刺激物,各个刺激物只具有始动作用,而各个反应的性质由整个定型系统来决定。在动型的情况下,高级神经活动可免除一些不必要的或不重要的活动,用以保持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次要因素的干扰,以减少能量的耗费。动型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巩固的、习惯了的行为动作、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
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是:人通过对某些具体动作按照固定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多次反复练习,使其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这一行动的自动化,从而逐渐减少机体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耗费(即劳动量的耗费)。例如,工人在操作机器方面、运动员在体育项目方面的熟练都是长期勤学苦练的结果。
脑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熟练度的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均为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言与文字信号,具体表现为大脑神经系统中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动型,从而逐步实现脑力思维“动作”的自动化。
生理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与体力劳动的熟练度的生理机制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引发动型的一系列刺激信号为机体内部组织所发出的生物化学信号,而产生的反应是机体内部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综上所述,劳动熟练度产生的生理机制是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其结果是降低机体内部的能量与物质的耗费,也就是降低了机体内部的劳动潜能耗费。
以上所阐述的劳动熟练度是针对劳动工具的使用过程来完成,而对于技术的劳动熟练度则是通过对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来完成;对于科学的劳动熟练度则是通过对技术的归纳和总结来完成。
五、劳动熟练度的动态平衡
对于特定的社会区域,劳动熟练度的变化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劳动熟练度的动态平衡。当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大于1时,劳动往往会不断提高其劳动量的规模,在“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度就会不断下降;相反,当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小于1时,劳动往往会不断降低其劳动规模,在“使用价值边际效应规律”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度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个人的劳动熟练度在“1”值的附近(即社会平均值)上下波动。
二是社会劳动熟练度的动态平衡。显然,每一个人对于任何一种生活资料的劳动活动,都存在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再衰退的自然而自发的变化过程,此时,对于某一个人来说,一般生活资料的劳动信息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一个从形成、增长到消失的过程,即一般生活资料的劳动熟练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增长,然后再降为零的变化过程。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又有劳动信息和劳动熟练度为零的新个体的不断涌现,从而使全社会的一般生活资料的劳动信息和劳动熟练度将会维持相对稳定不变的动态平衡状态。
显然,当社会的某种生活资料的劳动熟练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时,所有个人的劳动熟练度的代数和为零,则表明社会的劳动信息的总量不变;当社会的某种生活资料的劳动熟练度之和大于零时,则表明整个社会对于该它的劳动过程已经产生了或传播了新的劳动信息;当社会的某种生活资料的劳动熟练度之和小于零时,则表明整个社会对于该它的劳动过程已经流失了部分劳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