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487 6
2007-07-28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人民日报》7月25日)

笔者认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乃至完全雷同、重复,并非是什么坏事情。因为,这表明一些好的精神,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同和推崇。客观上,全国这么多高校,要求每所高校都去挖空心思弄出别具一格、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的校训来,也未必切合实际,更不必要。

事实上,即使全中国的高校都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等来作为校训,又有何不可?不能说甲高校“求实创新”了,乙高校就不能或者不必“求实创新”了。这样一些好的校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高校都可用的。即使在完全相同的校训下,不同的高校其实还是可以办出不同的特色,就像在同一块苗圃上仍然可以培育出完全不同的花朵来一般。因此,大可不必把高校采用同样或者相近的校训称之为“同质化”、“标语化”,也不用担心这会导致所有的高校都失去自身特色,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实,围绕高校校训,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许多不同高校的校训雷同、重复等,而在于这些被所有高校一直推崇列为校训的精神,是否真正落到了实处,渗透进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当中。记者随机采访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发现超过一半的人都不能完整准确地背出校训,个别学生甚至对校训一无所知。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事实上,这些问题才是“致命”的,因为它们表明一些高校的校训根本就是摆设,校训中的精神根本未能得到贯彻,显然,这暴露的是众多高校精神上的“失魂落魄”。

校训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对校训的“失魂落魄”,很可能暴露了一些高校办学方向的迷茫、办学质量上的假大空,这才是真正令人深为忧虑的事情。

所以,对于高校来说,没有校训不妥,有了校训而不能遵守落实则更不妥。校训相似或者雷同无妨,校训的精神被学校和师生所轻视忽略、没有真正得到师生的践行才是大大的不该。因此,但愿媒体的相关报道,激发的是各高校积极落实校训精神、找回曾经失落的核心价值的热情,而不是促使更多的高校去大张旗鼓地确立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校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8 08:57:00

同质化校训揭了大学精神匮乏的伤疤

资料图片

  “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相信凡是有过高校学习经历的人,看到这些校训都不会感到陌生。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人民日报》7月25日)

  同质化不是单一的弊病,它还伴随着口号化、赶时髦、浅层化等问题,后者是比同质化更为严重的危机。这些问题所揭开的,无疑是当前大学精神匮乏的伤疤,是高校办学核心理念的缺失和学校文化的沦落。高校本是书香四溢之地、大师精神引领之所、学生追求理想之起点,但这种理想境界也许只能在回忆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时代的高校时才会更有感触。如今,想在现实中寻找令人振奋的大学精神,可能比中彩票大奖不相上下。

  同质化、口号化的校训,显然与高校的理想追求和文化氛围不符。只有肤浅的人才会闭着眼睛去喊连自己都不以为然的办学口号,只有毫无特点的人才喜欢“拿来主义”,随便挑选几个流行词语来当作校训,而这些都不该是有涵养、有个性的大学所为。当然,这还只是表象,而大学教育的同质、浮躁乃至口号化、技术化,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们也许不记得北大的校训,但我们会想起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及在此思想之下北大的名师云集、引一时风气之先;我们不一定记得清华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我们很熟悉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会为当时清华的教授治校、梅贻琦校长“吾从众”的民主作风而感动;还有张伯苓“允功允能”的教育思想、学生自治的提倡,竺可桢只“教”不“训”的管理思想……所有这些,都成为当今人们津津乐道、回味不已的记忆。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提出了怎样独特的校训,而在于开创了教育新风气,凝聚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内核,使学校拥有精神,彰显文化。

  校训同质化固然不好,但不同质也未必就有多好。在我看来,关键还在于学校是否形成自己的优秀管理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科学育人风格,是否把这些思想精神真正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教师,每一次育人中。而这些,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显然还比较缺乏。现如今,我们有些大学办得越来越像公司或衙门,越来越有一种庸俗和浮躁之气,高楼大厦比着建,办学资金天天争,结果债欠了一屁股,可教育质量却仍然难获公众认同。

  因此,专家认为校训应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范畴,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不过,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文化建设会不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或一个单列的形象工程。这并非我杞人忧天,因为我们现在听到过太多关于建设学校文化的说法,但它对现实的真实改进效果却一直不容过于乐观。我相信,无论是蔡元培还是梅贻琦,都不是先定调“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然后层层任务分配、逐步落实,以公司或政府部门的层级运作方式来完成的。不管学校精神、价值或是文化,皆是源于一颗对教育的仁爱之心和研究并改进教育的责任之心,源于自发的改革和自觉的追求,毫无疑问,先把这些追回来才更为要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8 08:58:00

勤奋 求实 创新 团结:大学校训为何似曾相识?

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


某学院校训

“勤奋”、“求实”、“创新”、“团结”、“严谨”……相信凡是有过高校学习经历的人,看到这些校训,都不会感到陌生。

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一些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降低,感召力不足。是什么让一些高校的校训似曾相识?

词语雷同 风格类似

校训存在“大而空”倾向

在被调查的256所高校中,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为49所,“严谨”的为25所。在256个校训中,包含以上5个词语任何一词以上的有147个,占到被调查高校的近六成。

还有一些学校的校训一模一样――有8所高校的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有27所高校的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不同的只是先后排列顺序。

调查者江西师范大学的讲师杨卫军对记者表示,他也没想到调查结果会这么雷同,校训普遍存在着“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的问题,很多校训不能代表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治学态度。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发现超过一半的人都不能完整准确地背出校训,个别学生甚至对校训一无所知。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校训雷同现象严重,一是缘于单一的高校管理模式,学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校训表现为对时代流行语的盲目追随;另一方面,缘于一些高校缺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他认为,校训不仅是学校传统的承载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更是对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尚不清晰,使得校训的制定倾向于“大而空”。这样的校训,很难获得师生的普遍认同,有些甚至成为校园中可有可无的“摆设”。

  精神财富 重在传承

校训应纳入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的校训?当然记得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同事和朋友,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毕业多年,一些人仍能一字不落地背出母校的校训。

有关专家指出,好的校训是一所高校无形的“精神财富”,对内能形成一种文化上的向心力;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校训的制定和建设,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它既应是独特的,还应能经得住历史考验。

实际上,我国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并不乏立意深刻、传承已久的校训,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此外,也有一些“年轻”的高校制定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的校训,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顾明远认为,那些正在制定或还没有制定校训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充分利用师生建言、共同讨论、民主决策等方式,确立一个具有广泛认同感的校训;而那些已有既定校训的学校,则应围绕校训开展相关文化建设,如开展校史教育等活动,使学校的精神品质深入人心,内化为师生们的为人为学品格。

不过,令人略感失望的是,对256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校很少或从未围绕校训开展过活动,甚至对于校训的内涵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阐述;58%的师生反映,并不是很了解校训的有关历史及内涵。而另一项针对国内100所高校网站的调查显示,在网站首页上显示了校训的仅有62所,对校训进行简单介绍的仅有11所,对校训的历史、内涵进行详细阐述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

采访中,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对校训的知晓和接受程度,与学校的宣传教育有很大关系,希望在校期间,学校和老师能将校训贯穿到诸多活动中去,让大家对校训的深刻内涵能“感同身受”,而不仅仅是在入学和毕业典礼时才听到校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8 09:18:00

大部分学校的校训是喊给领导同志们听的,或者领导同志们让张贴的。

清华的校训那是一个被阉割的版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8 17: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8 19:20:00

以前偶学校的校训还是不错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嘿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