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点自己的想法,如果对madao兄有所启发,不甚荣幸!要说明的是,我不是“进入高校的才俊”,小弟的最高学历是高职;也不是“有丰富阅历的大师”,我可能是一个反面典型,初中成绩出类拔萃,到了高中反而一落千丈。不是小弟吹牛,端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啊,从班级前三整到最后倒数。。。哈哈,而且,现在混的也很烂。当然,我并不想把自己的失败归功于社会,或者我们的教育体制,一个人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包括家庭教育、自身的天赋、能力、努力程度甚至运气。而我对madao兄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从兄台的问题里可以看出,您对您孩子未来的人生想象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路子,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好工作。不是说这个观念不对,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您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没有一个更宽广的成才观念可能对您孩子的未来发展无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虽然我不能把我个人的失败(说不定也还有咸鱼翻身的一天,呵呵)说成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是这并不妨碍中国教育巨大失败的事实。中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和功用不在于他为国民的科学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做了多少贡献(实际上从完成这项教育的核心使命上来说,成绩惨不忍睹),而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性,和以前的科举一样,给社会底层的人留一个向上的通道(这个功能在八九十年代还是有很好的体现的,目前中国的技术官僚和社会精英都是那时候上来的。这也是现在高考改革的难点所在,公平和效率似乎不能兼得,只能二取其一)。同时,毋庸讳言,在中国,教育也是被作为一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政策工具来使用的。想一下高校扩招后的中国教育养活了多少人就知道了。 看清楚了中国教育目前的这两项核心功用,很多东西就想开了。对孩子正规的学校教育,不能不在乎,毕竟咱们没法自己脱产去教孩子,孩子的大部分文化教育还是得委托学校来完成(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性格,人生观,学习能力甚至思维习惯),但是没必要把它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考试分数)太当回事,更不能为了迎合这种教育的评价体系,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太不值了,没必要!
 ——madao兄说“小时候孩子的妈妈对孩子批评、责罚的较多,也受到很大影响”,说明嫂子的成才观还是有些狭隘。相对于学习成绩,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观更重要。乐观、积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也敢于去争取,同时尊重别人的权利,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积极进取,但是也能处变不惊,能扛得起生活的起伏。既不违逆自己的天性,又能顾及自己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这些,我想,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人生教育、幸福教育,比任何分数、学校都重要!而这些,我想中国教育至少目前还是没法提供的,只能由您自己和家人,教给孩子。我说这些,不是说学校教育没有意义,更不是说上名牌大学没用。不能否认,在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中国,名牌大学能让孩子今后的职业和人生道路有一个更好的起点。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不能以牺牲孩子的自信、自尊和天赋为代价。如果两个人,一个循规蹈矩的普通名校生和一个棱角天性未被磨灭,自信健康的高中生,选一个人当我儿子,我宁愿选后者,前者上了大学你还要担心他可能因为一下无法适应身边都是比他牛的人而跳楼或者心情不好捅几个室友玩玩,后者,无论放到什么样的艰苦环境下你都不用操心,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东西,也知道怎么去争取,即使失败,即使物质和财富上不是很好,他也能乐观、幸福的过小日子。而且如果上天稍微给他一点机会,他说不好就能捉住,创一个赚钱的企业出来,给那些名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际上,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有起伏甚至遭遇坎坷,那都是人生的常态,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金钱、地位、物质丰富)从来都是少数人,而取得世俗的成功除了极大满足人的虚荣心和暂时的物质资源支配权,并不能给一个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个人的体会来说,小孩子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逆境商和自信。第二是沟通能力。
一.所谓的逆境商,就是面对挫折的能力。这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很多成功的人都是有闯劲,不怕失败的人,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他觉得能成功,而且能不断的去做,去尝试。之所以不怕失败,是因为这些人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每个人类个体在小时候一切都需要父母给予,就会造成无助感。尽管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在外面,往往会让孩子感觉有各种条件。比如孩子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学钢琴没有别的小朋友进步快,尽管父母心理是爱孩子的,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完全和孩子的成绩成正相关,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就会有心理负担,他会怕考试失败,怕学不好钢琴,从而失去父母的爱。长期如此,由点及面,他性格就懦弱,被动,形成没有自信、患得患失、害怕失败的性格。长大后,他就永远为得到别人的肯定而活着。这种人格的人,最大的心理动力来源不是做自己想做,而是为了不让别人(领导、社会)失望而被动被迫地去努力(来源于小时候不让父母失望抛弃的心理定势),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人民族性格里奴性的来源和体现。出于这种动机而没有自己想要做事情的激情、不知道享受做事的乐趣(有时候失败也是一种乐趣,它能增加成功后的满足感),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而且整个人都会没有生气,感觉活着没意思。我并不是说要纵容孩子,而是不能过分的以诸如学习成绩这样的东西来影响对孩子的态度,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他成绩好不好,无论他钢琴学的怎么样,不管他在外面犯了什么错误,回了家都是好孩子。这样,孩子就会勇于尝试。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家长自己都觉得孩子如果学习不好未来的人生就毁了,那不光可笑,也很可悲。这方面,我想推荐一本书: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果没记错,里边有很多有关孩子心理的有意思的观点,可能对你会有启发。
 有时候孩子淘气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很多小时候淘气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出息?因为他从小就知道揣摩你的心理,他跟你斗智斗勇,他知道如何在做了错事后逃避或减轻你的惩罚,让你心头一软或破涕为笑。一个人走上社会以后最核心的能力不是专业素质(这当然也很重要),而是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和别人沟通。理想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这样,他尊重你爱你但是他不怕你,他会把握和“利用”你的心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同时,他也有基本的是非观念,知道有些原则性的错误不能犯。而这,正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商人、员工,一个会讨老婆和家人欢心的丈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孩子,从小开始积累了长期的“斗争经验”(实际上就是与人相处的技巧),走上社会后,无论男女关系、同事关系、业务关系、和上司的关系,他都能游刃有余,无论遇上什么大人物、大权威、大老板、大领导、大场面,他都不会怵,谈笑风生又能有礼有节。大而言之,经过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的影响,这种人格特质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性格里最缺的。我们迷信权威,我们畏惧领导(实际心里并不一定尊重人家),我们等级森严,我们害怕失败不敢创新。。。。。。
二.沟通能力。这一点,个人体会最深。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无论职场、官场、商场,最核心的能力还是沟通能力。西方的教育对这方面特别重视,他们从小就让孩子分组讨论,上台演讲,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什么国外的名牌大学喜欢录取橄榄球队队长?因为他有领袖气质,说穿了就是这样的孩子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沟通人、团结人。而具备这样出色沟通能力的人更有可能成功,从而以后给母校捐更多的款。 madao兄,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不用太担心,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适应中国这样特殊的教育体制的,而且,可以通过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辅导等办法来改进。但是如果孩子没有自信、胆小、缺乏沟通能力,那就要多关注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了。我的建议是学习当然要跟上,但是要尽量通过提高学习效率来解决,同时,不能让孩子把全部的时间花在作业上,也要让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接触社会,玩,培养点小爱好。
——最后,你说“请你们推荐在你们中学时代,对你们影响最大的学科读物,能和课本有关的最好,或是那些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读物,比如《什么是数学》《神奇的数字游戏》等等”我不是才俊,也不是大师,但是也斗胆推荐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史的科普书: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我是在工作以后的一个偶然机会读到这本书的。对我的震撼相当大!原来枯燥艰深的科学可以这样有趣,可以这样平易近人。建议madao兄自己先看看,如果觉得好,再让孩子看。中国的教育,从来教的都是“知”,而不是“识”。即只是强制性的告诉你目前科学所发现的一些规律,但是不会告诉你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科学思想是如何发展的,也不会培养你的批判思考能力、科学思维,更不会跟你说目前的这些规律不是真理的全部,很有可能在将来被新的更接近真理的理论替代,而提出新理论的人很可能就是你们中的一个。实际上也可以理解,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你只要会用这些东西做题就可以了。比如自然科学,我们的课本是这样的,直接给你一个定理或公式,因为,这些公式都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然后让你用这些给定的正确前提去做题,说穿了,咱们的考试和做题都是逻辑训练。看了《万物》才知道,在牛顿发现三大定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都觉得沮丧,因为他们认为大的自然规律都已经被发现,他们已经无事可做,直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大家才发现,牛顿定律只是相对论的一种特殊情况。而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家又觉得科学已经到了尽头,直到有那么一些人提出并发展了量子力学,人们才知道,宏观的物质运动规律并不适用微观。实际上,当代科学还是有限,我们目前知道的仅仅是宇宙真理的一部分,说不定还有颠覆性的东西出来,推翻目前主流的科学认知,但是我可以肯定,再次做出重大发现,突破人类认识世界局限的爱因斯坦级的科学家肯定不是中国人。《万物简史》是一本极其出色的科普书,生动有趣,初中的孩子应该能看懂,高中肯定没问题,如果有点难,该书好像还有少儿版的,madao兄可以自己找找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