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就全球经济而言是又一经济拐点,对于中国来说经济社会的重大转折。在全球经济危机继续加深,发达国家由虚拟经济即金融业为支撑的经济运行模式宣告破产,在未来的多年中,实业经济将成为大部分国家的选择。这是“十二五”的背景。
国家在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后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了几个具体的目标,其中有四点非常重要。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生在07年的次贷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持续下降,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后果就是出口需求的减少。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出口,在此国际背景下,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能胜任经济发展动力这个重要的角色,所以由内需逐渐代替外需是必然的。
扩大内需需要一经济模式的发展为导向。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是不争的事实,以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然与过去不同。世界经济普遍认为要想继续经济发展必须加重第三产业的比重,我们的党也充分的认识到了这点,而多年的经济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刺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大服务性经济在拉松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我个人从中央与地方两个角度去思考,应该事先中央与地方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ZF需要做的是政策上的倾斜与帮助,扩大第三产业的投资,自主服务产业中的创业实体,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发展权利,譬如在财税与投资方面予以支持,促进地区经济灵活快速发展。地方ZF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城镇化,促进消费服务发展,在中央的辅助下,发挥地区主人翁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本地区的市场积极性,利用市场来引导消费,而非由ZF主导支付,应该注重监管与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放弃出口,有学者也已经指出应该发展出口与内需双驱动经济模式,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个人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十二五”中说发展内需经济,是要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并不是要忽视出海口,两者应该并重。
二、发展民生,加强城乡协调发展
扩大内需通俗的讲是要刺激国民消费,但这需要一个前提,即民福,就是说老百姓手中得有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政治理念决定着我们的发展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中上等的经济实体,而是要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整体发展。在经济学中有效率和平等这一天枰。当效率过高时,平等就会严重失衡,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将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ZF在这一平衡中担当重任。城乡协调发展既是避免短板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的手段,同时也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大政方针上,中央ZF要加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基础性设施与服务的建设,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多年的经济成就使国家有着充裕的资金,无论是那种社会公共财政支出都会减少ZF的财政盈余,要想发展民生就看ZF有没有勇气花钱。中央ZF应该制定指标性政策以促进地方ZF在社会公共财政上的支出,同时给予地方以经济上的支持。地方ZF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城乡协调,避免只顾城镇一头的现象,充分发挥地市领导县的体制,创造区域经济竞争力,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逐渐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要认识到促民生即促发展。
三、全面创新与科技尖端发展
“十二五”中不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不仅有形式上的内需替代外需,更主要的是增强创新能力与科技的发展这一动力机制。历史证明每一次的经济萧条后都是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谁能最快的掌握核心竞争能力,谁就能成为经济的先行者。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教授解释说,中国崛起和高碳经济,也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因为中国是以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形象在最经的30年中不断崛起的,中国的崛起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经济的资源依赖越来越严重的过程。所以加强经济动力机制的发展,就必须发展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循环经济等新兴模式。而这些的支撑条件则是创新与科技力量的支撑。我们必须僵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央ZF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力量集中地优势,攻克关键性核心技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建设。促进地方ZF在中下层领域的创新与发明。为上层科技创新提供厚实基础,和有力衔接。
四、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任何环境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必要牵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往往会止步于上层建筑的门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两种极端形式即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倡导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发展,而在历史的发展中,自由市场的周期性震荡已经证明这种模式的缺陷性。而计划经济体制的危害我们也已经深深体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不能过度自由,但同时要求ZF不能过度干预市场。这就要求ZF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原因是由于中央ZF的不断放权所引导的,在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指导下,全国经济快速前进。但是市场将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ZF职能的缓慢专版,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譬如地方保护主义。“十二五”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ZF职能的要求。从年以来中央ZF作出了许多努力。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进一步富裕省级财税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等一些列措施,倡导加强宏观调控,较少微观经济的干预运行。但是中央ZF的权利下方有相当一部分被地方ZF截留,从而影响市场机制的建设。个人认为,地方ZF要充分认识ZF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转变,尽量减少干预微观经济运行,而更应该注重法律法规的建设和行政制度的调整。在给市场框在一个大的框架内后,不要进一步干预。ZF的职能更主要的是监督、引导与协调,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地方要促进区域合作,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给市场经济化带来的阻碍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其覆盖和影响面几乎囊括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深入改革开放,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信十二五期间我们中国的发展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